齊 杰,韓清華,馬 鋒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冠狀動脈造影成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其有創、價格昂貴所以在臨床上有必要找到一些無創的、經濟的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指標。本研究觀察血管結構功能指標[肱-踝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臂指數(ABI)、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 T)]與冠心病冠脈狹窄程度之間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評價冠心病的嚴重程度提供一種簡單、經濟的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7月入住山西博愛醫院心血管內科懷疑冠心病的132例患者的血管結構功能指標(PWV、ABI、IM T)以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1.2 方法
1.2.1 冠狀動脈造影 對疑似冠心病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橈動脈多體位投照完成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主要觀察左冠狀動脈的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一般認為≥50%的直徑狹窄可以引起運動中的血流下降,故將冠狀動脈狹窄直徑≥50%作為有意義的病變。將患者分為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和多支病變組。將結果分為正常對照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未見異常;臨界病變組:冠狀動脈四個主要分支中只有單支冠脈狹窄且狹窄直徑<50%;單支病變組:冠狀動脈四個主要分支中只有單支病變,狹窄直徑≥50%或閉塞;多支病變組:冠狀動脈四個主要分支中兩支或兩支以上管腔狹窄,狹窄直徑≥50%或閉塞。
1.2.2 PW V、ABI的測量 記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后囑患者靜坐15 m in,采用日本科林VP-1000全自動動脈硬化分析儀采集肱-踝脈搏波傳導速度數值,同時采集踝臂指數。PWV的數值雖然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基準值為1 400 cm/s。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醫學/科學報告(1993年)的判斷標準,PWV<1 400 cm/s為周圍動脈硬度正常;1 400 cm/s≤PWV≤1 800 cm/s為周圍動脈輕度硬化;PWV>1 800 cm/s為周圍動脈硬化,同時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定義ABI的正常值為≥0.9(國際標準),ABI<0.9表示患者有下肢動脈硬化阻塞的可能性。
1.2.3 頸動脈IMT測定 采用日立EUB 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機分別測量頸總動脈遠端分叉處1 cm、頸內動脈起始端1 cm、頸動脈竇部的IMT值,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測量時應注意避開粥樣斑塊。IMT≤0.9mm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正常,IMT>0.9 mm為頸動脈內中膜增厚[1]。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PWV、ABI、IMT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PWV、ABI、IM T檢測結果例
2.2 PWV、ABI、IM T與冠脈病變相關性分析(見表2)PWV、ABI、IMT與冠脈造影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血管功能結構指標和冠心病冠脈狹窄程度具有相關性。

表2 PWV、ABI、IM T與冠脈病變相關性分析
我國每年新發冠心病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約130萬例次,腦卒中約400萬例次。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已成為我國人口的第一死因。然而,絕大多數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在“健康”人群,僅大約20%的事件發生在明確診斷為臨床疾病的個體。因此,早期在臨床前期的人群高效準確地識別出已患亞臨床動脈硬化的個體,是預防的重點,也是早期采取生活方式干預的依據。
PWV、ABI能準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2]。PWV增快、ABI降低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顯著的相關性,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尤其如此[3]。近年來,由于PWV與動脈僵硬度(動脈彈性)呈正相關性,再加上它的測量方法簡便易行而又沒有創傷,所以,被廣泛應用作為評估動脈僵硬度的一個指標。ABI為踝部動脈收縮壓和雙側肱動脈收縮壓的最高值之比,ABI<0.9確診下肢外周動脈病(PAD)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為95%,ABI<0.9已被確定為PAD的診斷標準,ABI測量已成為診斷下肢PAD的有效、無創的手段[4]。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全身性病變,頸動脈常被看作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頸動脈IM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動脈粥樣病變的范圍和程度[5],是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早期標志,隨著危險因素水平和危險因素個數的增加,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絕對風險增加[6,7],因此,近年來頸動脈IMT常作為許多大規模心血管臨床試驗的一個替代終點[8,9]。Simon等[10]研究認為IMT已成為判斷心血管疾病調脂治療療效的重要指標,并可作為心血管疾病危險分層的因素。
本研究采用血管病變早期檢測系統對冠心病及正常人的血管功能進行了評價,并對兩者的相關性進行了統計學研究,結果顯示血管結構功能指標與冠心病冠脈狹窄程度之間具有相關性。應用綜合血管病變檢測系統能夠較可靠地評價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可以作為臨床上篩選冠心病患者的常規手段,也可以用作冠心病患者冠脈嚴重程度的評價依據。
[1] Suzan D,A le A,Maarten S,et al.Rep roducibility of in vivo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measurements[J].Stroke,1997,28:665-671.
[2] Nakamarua JM,N oraha S.Usefu lness of b rachialankle pu lse w ave velocity measu rement,correlation with abdom inal aortic[J].H ypertens Res,2003,26(2):163-167.
[3] Newm an AB,Shemanski L,Manolio TA,eta l.Ankle-arm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mortality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A 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Vascular Biology,1999,19(3):538-545.
[4] Hiatt WR.Medical treatm 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claudication[J].N Engl JMed,2001,344(21):1608-1621.
[5] 翟麗華,王沙燕,梁旭,等.氨氯地平逆轉頸動脈內中膜增厚作用與ACE基因型的相關性[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510-513.
[6] 劉翠平,黎明等,李彬.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脂聯素比值與頸動脈內中膜的關系[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1(27):1210-1212.
[7] 胡大一,馬長生.中國人群10年心血管發生危險的評估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8] Gibb Gensini GG.A m 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 stem for determ 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606-608.
[9] Kallikazaros I,Tsioufis C,Sideris S,et al.Carotid artery disease as amaker for the p resence of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 ts evaluate for chest pain[J].Stroke,1999,30:1002-1007.
[10] Sim on A,Gariepy J,Chironi G,et a l.In tima-media thickness:A new tool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of cardiovascu lar risk[J].J H ypertens,2002,20(2):15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