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步巍,郭 恂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病死率較高,病后約75%的存活者留有殘疾,致殘率極高,其中又以急性腦梗死為多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如何使殘疾率降低,使患者早日康復,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目前主張偏癱患者康復治療越早,患者恢復越好,國內外在這方面已有了很多經驗,但在基層醫院康復治療工作開展比較少。本研究觀察早期電針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8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神經內科首次住院患者,符合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的初發者,發病后1 d~7 d入院,均為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排除大面積腦梗死、有出血傾向、腦水腫或已經昏迷的病例。按住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42歲~76歲,平均54.4歲。均有肢體偏癱,按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重型(31分~45分)8例,中型(16分~30分)22例,輕型(0分~15分)10例。伴高血壓19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4例。對照組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齡43歲~75歲,平均55.4歲。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重型7例,中型20例,輕型11例。伴高血壓18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6例。兩組病程均為3 d~7 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既往史、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單純給予神經內科的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予以活血化瘀、抗凝、降低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腦保護、改善腦細胞代謝及穩定血壓等一般對癥治療。
1.2.2 治療組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電針治療,即在入院后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楚、神經系統體征不再進展時開始電針治療。
1.2.3 電針治療 取穴:患側上肢取外關、肩髃、陽池、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取環跳、承山、足三里、解溪、太沖、陽陵泉。針刺方法:穴位常規消毒,采用一次性1.5寸、28號不銹鋼毫針,直刺1寸~1.2寸,反復提插捻轉獲取針感,至得氣后加電刺激。電針儀器使用深圳產TJ304型中國經絡診療器,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兩組均為疏密波,每日刺激1次,每次持續刺激15m in~20m in,連續治療20次。
1.3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由同一醫師在入院時1 d~3 d進行首次評定,28 d后由該醫師進行第2次評定。按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以上為基本痊愈;減少46%~90%為顯著進步;減少18%~45%為進步;減少17%或以下為無效或惡化。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式Fugl-Meyer(FMA)運動功能積分法[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采用修訂的Barthe l指數(Barthe l index,BI)評定[3]。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BI評分比較(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FMA及BI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FMA及BI較對照組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B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n FM A評分BI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40 23.9±20.4 74.5±9.41)2)32.6±9.6 78.9±16.71)2)對照組38 24.3±21.8 60.8±10.21)34.2±8.9 52.3±11.4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急性腦梗死致殘率極高,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神經功能的恢復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目標。早期藥物治療可減輕腦水腫,縮小梗死體積,促進血管再通及側支循環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經功能重組能力,但效果十分有限,無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功能障礙,積極的康復治療是極其重要的。目前普遍認為康復治療應盡早進行,主張腦梗死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與神經體征不再進展48 h就可開始康復[4]?,F代醫學主張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處理應當與急性期的醫學處理同步開始,腦的可塑性理論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的基礎[3],腦卒中患者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充分實現中樞神經功能重建,極大地發揮腦的可塑性[5]。大量基礎臨床研究表明,腦卒中后腦功能的恢復在前3個月,特別是最初的4周內最快,各種康復措施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6]。
我國應用針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針刺相對簡單而價廉,易于被患者接受。針刺療法已被證實對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有顯著療效[7]?,F代醫學實驗和臨床研究證明,電針對腦梗死治療作用機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改善腦血流;縮小梗死體積,保護血腦屏障;調節神經元性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陽性神經元表達;促進神經元修復;促進前體細胞的增值和遷移[8]。腦卒中患者出現的運動功能障礙是因大腦支配機能受到抑制。但這種支配功能有自然恢復的能力,早期介入各種康復治療手段尤其是電針療法更能激活這種自然恢復能力[9]。早期電針治療,有利于誘發來自皮膚、關節深淺感受器信息的傳入和來自大腦中樞運動信息的傳出活動,促進大腦皮質功能重組,最終促進運動功能重新恢復,有效避免肢體痙攣和肌肉萎縮,防止廢用綜合征的發生[10]。孫茂斌[11]認為腦卒中在急性期就應接受針刺治療,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發病6 h內針藥并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均減輕,運動功能及ADL均有提高,提示常規藥物治療及電針對腦梗死功能恢復均有改善。治療后治療組各指標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早期電針治療可減輕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陷,降低致殘率,改善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早期電針治療對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偏癱運動功能恢復是有效的,下一步早期介入康復訓練治療,相信更能提高運動功能的恢復。
[1] 中華神經科學會.神經科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81-383.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外科學分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5,28(6):381-382.
[3] 朱鏞連.神經康復學[M]//王新德.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51-153;183-184;328-329.
[4] 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65.
[5] Traversa R,Cicinelli P,Bassi A,et al.M apping of motor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J].Stroke,1997,28:110-117.
[6] 黃東峰.重癥患者早期康復醫療的現狀和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2):122.
[7] “九五”攻關課題組.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5):266.
[8] 劉曦.電針治療腦梗死中樞機制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09,20(3):242-245.
[9] 王忠華.早期電針療法對急性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6):554-555.
[10] 謝財忠,劉新鋒,唐軍凱.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2):128.
[11] 孫茂斌.淺談腦血管病的針刺治療時機及治療體會[J].山東中醫雜志,2000,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