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福,王慶廣,韓伯軍
面神經麻痹是神經科臨床常見病,病因不明,患者因其病因、病變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有10%~25%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經功能障礙[1],給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終身傷害。因此,對其損害程度和預后進行評價及積極治療十分重要。現將2006年—2008年本院門診及住院臨床診斷為面神經麻痹37例患者行瞬目反射(BR)及面神經電圖(ENG)檢測,探討它們在面神經麻痹的診斷及預后評價方面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入選面神經麻痹患者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16歲~60歲(45.0歲±9.3歲),均為單側發病,其中左側17例,右側20例。病程:3 d內檢測9例(A組),3 d~10 d檢測28例(B組),37例均于治療3個月后復查(C組)。
1.2 方法 使用英國牛津公司肌電/誘發電位儀,室溫20℃~25℃,金屬屏蔽室內,患者仰臥閉目放松。瞬目反射檢測:分別刺激雙側眶上神經,表面電極置于下瞼中部記錄,參考電極置于眼外眥,超強刺激,重復3次或4次,以出現較為清楚的最短潛伏期為宜。面神經電圖檢測:刺激莖乳孔處,表面電極置于眼輪匝肌記錄,參考電極置于對側鼻翼處,超強刺激。
1.3 診斷標準 參考文獻[2]中的正常值范圍。BR:各均值>正常參考值(±2.5)ms為延長;NCV:潛伏期延長>健側+0.5 m s,計算患側波幅下降比=(健側波幅-患側波幅)÷健側波幅×100%[3]。波幅下降<70%為輕度損害,波幅下降70%~90%為中度損害,波幅下降>90%為重度損害。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兩樣本t檢驗法分析。
2.1 BR檢測結果 A組9例,5例患側R1R2、健側R2'(R1R2R2')消失;4例R1R2R2'延長,異常率100%。B組28例,17例R1R2R2'消失;11例R1R2R2'延長,異常率100%。C組37例,3例R1R2R2'消失(2例為A組中R1R2R2'消失患者,1例為B組中R1R2R2'消失患者);4例R1R2R2'延長(2例為A組中R1R2R2'消失患者好轉,2例為B組中R1R2R2'消失患者好轉),A組、B組中僅R1R2R2'延長者復查均恢復正常。潛伏期延長者患側、健側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患側與健側BR檢測結果比較(±s)m s

表1 患側與健側BR檢測結果比較(±s)m s
部位R1 R2 R2'健側10.53±1.21 31.35±2.23 39.56±3.07患側15.12±1.78 38.96±1.88 31.39±2.67 P<0.01<0.01<0.01
2.2 ENG檢測結果 A組9例,5例潛伏期延長,輕度損害0例,中度損害5例,重度損害1例,異常率67%。B組28例,28例潛伏期延長,輕度損害9例,中度損害14例,重度損害5例,異常率100%。C組37例,14例潛伏期延長,輕度損害4例(均為A組、B組中度損害者部分好轉),中度損害7例(3例A組、B組重度損害者好轉,4例中度損害者無改變),重度損害3例(均為A組、B組重度損害者未恢復)。好轉率:輕度損害100%,中度損害78%,重度損害50%。且患側與健側ENG檢測比較潛伏期、波幅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
表2 患側與健側ENG檢測結果比較(±s)

表2 患側與健側ENG檢測結果比較(±s)
部位潛伏期(ms)波幅(μV)健側2.53±0.48 2.56±0.69患側3.46±0.66 1.04±0.43 P<0.01<0.01
面神經麻痹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早期病理改變為神經水腫和脫髓鞘,嚴重者出現軸索變性。神經電生理檢測,如BR、ENG等能客觀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BR是由三叉神經傳入,經腦干由面神經傳出共同構成的反射弧,包括兩個成分即早發反應R1和遲發反應R2,R1被認為是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和同側面神經核之間的一個單突觸反射,R2被認為是腦干內三叉神經脊束核和面神經核之間的多突觸反射。因此BR對面神經病變來說,可以了解到全部面神經狀態,而且R1比R2更直接和可靠。因為R2還受到腦干中間神經元和突觸之間延遲等復雜因素的影響[4]。本組患者BR均出現R1R2R2'消失/延長,符合傳出型障礙,診斷面神經損害明確。與ENG相比,病程3 d內BR異常率為100%,而ENG異常率為67%,明顯增高。表明BR是診斷面神經麻痹的敏感指標,且早期使用價值顯著。與文獻報道一致[5]。治療3個月后復查時發現R1R2R2'消失者預后較差,僅R1R2R2'延長者預后較好,對評價預后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不能準確評價。ENG檢測面神經遠端(即從莖乳孔到眼輪匝肌)的損害情況。由于面神經麻痹早期的病理改變脫髓鞘及軸索變性可出現末端潛伏期延長,波幅降低。本組患者潛伏期、波幅與健側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面神經損害診斷明確。波幅降低的情況可較準確的評價預后:輕度損害患者3個月內均可恢復正常,中度損害患者3個月內大部分可恢復正常,重度損害患者預后較差。
綜上所述,采用BR聯合ENG的神經電生理檢測對于全面客觀地評價面神經損害的程度及預后,對臨床上指導積極治療有重要價值。
[1] 王愷,徐麗蓉.Bell's麻痹:電生理研究及現狀[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1997,21(3):137-140.
[2] 湯曉芙.臨床肌電圖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5:121-122.
[3] 盧祖能,曾慶吉,李承晏.實用肌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38.
[4] 黨靜霞.肌電圖診斷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6-97.
[5] 唐冰,姜建東,趙紅東,等.面神經麻痹的早期神經肌電圖表現[J].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6,15(6):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