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應激性潰瘍(SU)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常見并發癥。據有關資料統計,其發生率為14.0%~76.1%,病死率高達78.6%,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1]。針對此并發癥,我院神經內科于2008年5月—2009年3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潰瘍患者60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入選標準 頭顱CT顯示腦出血;既往無消化性潰瘍病史、肝病、出血性疾病史;發病后出現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或經胃管抽出咖啡色胃液;胃液OB試驗陽性;或有黑便或柏油樣便,排除胃管損傷及飲食等因素。
1.2 臨床資料 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西藥組和西藥組。中西藥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1歲~76歲(53.4歲±6.78歲);其中基底節區腦出血10例,基底節-丘腦區腦出血6例,腦葉出血5例,丘腦出血3例,腦干出血3例,小腦出血2例,腦室出血1例。西藥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8歲~84歲(55.2歲±7.01歲);基底節區腦出血12例,基底節-丘腦區腦出血5例,腦葉出血4例,丘腦出血4例,腦干出血3例,小腦出血1例,腦室出血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出血量、出血部位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基礎治療相同,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控制血壓、脫水、降顱壓、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腦保護、支持對癥等治療。西藥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雷尼替丁150 mg靜脈輸注,3次/日;中西藥組在西藥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云南白藥0.5 g,3次/日,口服或鼻飼。兩組療程均為7 d或昏迷患者至清醒后3 d。在用藥期間每日觀察嘔血、黑便及隱血情況,并在用藥前后測定患者胃液的pH值。
1.4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治療1周后嘔血或黑便消失,大便隱血試驗轉陰,伴隨癥狀緩解;顯效:治療1周后嘔血或便血次數減少,大便隱血試驗(+),伴隨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1周以上血未止,加用西藥或轉外科手術治療[2]。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中西藥組有22例在治療1周后嘔血或黑便消失,大便隱血試驗轉陰,伴隨癥狀緩解;有7例在治療1周后嘔血或便血次數減少,大便隱血試驗(+),伴隨癥狀有所改善;有1例在治療1周以上出血未止。西藥組有17例在治療1周后嘔血或黑便消失,大便隱血試驗轉陰,伴隨癥狀緩解;有6例在治療1周后嘔血或便血次數減少,大便隱血試驗(+),伴隨癥狀有所改善;有7例在治療1周以后仍出血。中西藥組臨床痊愈率、總有效率與西藥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止血時間中西藥組為(30.12±15.67)h,西藥組為(48.53±7.76)h,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用藥前后胃液pH值比較(見表2) 兩組用藥前胃液pH值均很低,用藥1個療程后再次測量,兩組的胃液pH值均有明顯提高,并趨于正常,與治療前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同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用藥前后胃液pH值比較(±s)

表2 兩組用藥前后胃液pH值比較(±s)
組別n用藥前用藥后中西藥組30 1.69±0.61 4.86±0.231)西藥組 30 1.77±0.58 4.03±0.481)與本組用藥前比較,1)P<0.05
2.3 不良反應 西藥組有2例出現頭痛,2例出現血壓升高,對癥處理后改善;中西藥結合組未出現明顯的毒副反應。
高血壓腦出血后并發胃腸黏膜糜爛和小潰瘍,稱為應激性潰瘍或神經源性潰瘍,臨床主要表現為出血,一般發生在應激情況開始后5 d~10 d,因此預防治療應激性潰瘍重點在早期。應激性潰瘍往往以高度胃酸分泌為主,其發生機制目前多認為是由于各種因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體液途徑破壞胃十二指腸黏膜保護因子和攻擊因子之間的平衡,引起應激性潰瘍[3]。
對腦出血合并應激性潰瘍的治療,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還應進行降低胃酸、保護胃黏膜、止血等針對應激性潰瘍的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是最方便、最普遍的治療方法。常用的西藥主要有抑酸藥、抗酸藥和黏膜保護劑。抑酸劑目前為預防與治療SU的最重要的藥物。抑酸劑分為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拮抗劑兩大類。據美國一項研究調查顯示,H2受體阻滯劑雷尼替丁為全美防治應激性潰瘍最常用的藥物,其療效已被眾多學者認可[4]。雷尼替丁可以抑制兒茶酚胺、五肽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效地抑制胃蛋白酶分泌,從而降低胃酸和胃酶的活性,保護胃黏膜,并可增加胃黏膜血流,對應激狀態下胃黏膜血流減少有保護作用[5]。此外,有研究表明雷尼替丁可通過免疫調節機制預防SU[4]。本研究結果顯示,西藥組單純予雷尼替丁靜脈輸注1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的胃液pH值明顯升高,表明雷尼替丁的抑酸作用強,此外在應用中也發現了雷尼替丁的不良反應,如高血壓、頭痛。
云南白藥是由三七、冰片、麝香、披麻草等中藥組成,它能增強血小板的活化百分率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達,能在無血漿協同因子作用下促進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能直接作用于血纖維蛋白原,使其轉化為纖維蛋白,加速血液凝固;它可促進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生成,可以加速血管的生長及結締組織增生,愈傷生肌,保護胃黏膜、促進潰瘍愈合。此外據醫學研究,它能促進皮激素分泌,改善創面血液循環及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微血管循環障礙,且能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改變血管通透性,緩解腦組織缺血性損害[6]。
本研究表明,雷尼替丁、云南白藥聯合用藥治療急性腦血管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潰瘍具有協同、相加作用,療效明顯,未發現不良反應,此外兩種藥物費用低,使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林世和.高血壓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J].吉林醫學,1984,5(1):3.
[2] 黃國楊.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療效分析[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1(9):541-542.
[3] 趙民,張宏偉.腦出血致應激性潰瘍危險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6):551.
[4] 彭國林,李兆中.H 2受體拮抗劑在應激性潰瘍防治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5,25(3):152-154.
[5]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9-430.
[6] 邱張曼,李俊俐.云南白藥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觀察[J].醫藥產業資訊,2006,3(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