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銀桃,姚曉東,胡風云,馬慧萍,秦 昭,姚世昌,李 智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結合三級康復醫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目前,我國三級康復醫療體系并未很好建立,許多急性腦卒中患者出院后未能繼續得到良好的康復治療。因此,我院神經內科對2005年7月—2007年7月122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了5個月的院外隨訪對照研究,探討一種目前我省康復治療環境下方便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1 一般資料 122例均為急性期腦卒中偏癱住院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經頭顱CT或MRI證實,且病情穩定,無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無前庭或小腦功能障礙,無嚴重骨科或全身系統疾患等影響康復治療的并發癥,發病初在我科住院治療2周以上,經過正規的神經內科臨床治療和康復治療,病情平穩后出院,出院后隨機分為指導組和未指導組。指導組64例,腦出血26例,腦梗死38例;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42歲~74歲(55.7歲±8.6歲)。未指導組58例,腦出血20例,腦梗死38例;男性 33例,女性 25例;年齡 40歲~74歲(53.9歲±9.8歲)。觀察期間,各組各有2例卒中再發患者未包含在內,無死亡病例。兩組一般資料經檢驗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院內均經過正規的神經內科診治[3],并行正規神經康復治療。康復治療中采用以Bobath[4,5]和運動再學習療法為主的現代康復技術,根據腦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和全身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治療。對患者及家屬以運動再學習方案為理論的康復治療教育,鼓勵家屬參與康復治療,出院時根據評定情況給予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給予康復指導。門診復查時行正規三級預防處理[3],同時,指導組前兩月每半月左右康復指導一次,后三月每月康復指導一次,康復指導技術以運動再學習為主[4]。指導訓練內容包括: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床邊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站立平衡、行走。強調患者反復學習、家庭成員主動參與,并創造恢復和學習的環境;強調分析正常功能、訓練喪失的成分、訓練整體功能、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四個步驟;并適時給予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訓練量根據患者體質、全身情況決定,盡可能多地進行,以次日不感疲乏為標準。
1.3 評定方法 兩組患者在出院及出院后2月、5月時進行康復評定,運動功能評分采用簡式Fugl-Meyer(FMA)量表[6],滿分100分,上肢最高66分,下肢最高34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定[6],總分100分,具體包括 10項內容:進食、轉移、用廁、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穿衣、大小便控制等。每個項目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幫助的程度分為0分、5分、10分、15分四個等級,得分越高,獨立生活能力越好。所有評定由專門培訓過的康復醫師完成。
出院時兩組患者FMA和BI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2月、5月復查時兩組患者較出院時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2月、5月時指導組與未指導組相比,FMA和BI評分改善更明顯(P<0.05),未指導組患者出院5月時與其出院2月時相比,FMA和BI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指導組患者出院5月時與其出院2月時FMA評分無統計學意義,但BI評分有明顯提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FMA、BI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FMA、BI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時間 n FMA BI指導組 出院時 64 53.76±15.54 47.42±14.32出院后2月 64 73.67±16.871)2) 66.60±15.561)2)出院后5月 64 78.54±13.251)2) 77.33±12.431)2)3)未指導組 出院時 58 52.66±16.62 46.02±15.52出院后2月 58 66.55±16.362) 53.67±16.462)出院后5月 58 66.05±12.412) 59.67±13.422)與未指導組比較,1)P<0.05;與出院時比較,2)P<0.05,與出院2月比較,3)P<0.05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致殘率、致死率均高,存活者50%~70%遺留偏癱、失語等嚴重殘疾,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充分積極的康復治療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7]。本課題研究旨在探討院外康復指導門診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以期望彌補目前康復治療不充分的現狀。Bobath治療手法是目前神經康復治療的傳統技術[5],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理論及操作相對復雜,需要康復專業治療人員操作。運動再學習方案[4,8]闡述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包括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床邊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站立平衡、行走七個部分,訓練針對性強,具有明顯的任務導向性[8],能充分將治療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相結合;康復訓練思路由分析正常功能、訓練喪失的成分、訓練整體功能、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四個步驟,強調姿勢及重心調整,易于理解掌握,便于院外康復指導下由家屬對患者行康復治療。訓練強調患者主動反復學習、家庭參與并創造恢復和學習的環境,強調適當的肌力增強訓練和牽伸訓練。有利于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針對康復治療技術的特點,采取院內正規康復治療與院外康復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運動再學習為主要治療技術,并增加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內容,對腦卒中急性期偏癱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治療。
未指導康復組患者在出院2月時運動功能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改善,考慮與疾病及體力恢復,環境改變以及住院期間康復相關知識的學習有關,5月時,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未得到進一步改善,考慮與康復治療不充分相關。指導康復組患者出院后5月運動功能恢復與2月時相比,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數少有關系。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最快時期在發病后3月,后期恢復減慢。康復指導組出院后5月時日常生活能力與出院2月時相比仍有改善,這些結果與相關研究一致[9,10]。因此,腦卒中偏癱患者患病后半年中,前3月康復治療適當側重于強化運動功能訓練,后3月適當側重于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指導。隨訪觀察5月,該方法可明顯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不失為現階段現實的康復治療方式。
[1] 陳旗,卞榮,王彤,等.三期康復干預對偏癱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12):903-905.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M].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1):379.
[3] 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編寫委員會.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版)[M].2005,1:27-36.
[4] Carr JH,Shepherb RB(黃永禧,徐本華譯).中風病人的運動再學習方案[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21-121.
[5] 于兌生.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28-345.
[6] 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9-26.
[7] 胡永善,白玉龍,陳文華,等.規范三級康復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8):605-608.
[8] Carr JH,Shepherb RB,王寧華,黃永禧,黃真譯.腦卒中康復-優化運動技巧的練習與訓練指導[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27-158.
[9] 范文祥,倪朝民,王濤,等.社區康復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1):68-71.
[10] 曹玉靈,馬超,伍少玲,等.早期綜合康復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ADL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11):102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