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俐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信貸市場上常常出現配給均衡現象:貸款人會將利率設定在預期利潤最大化的水平上,即使存在超額需求,也不通過提高利率使市場出清,而是拒絕某些企業的貸款要求(Stiglitz&Weiss,1981)。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信息更不透明,因而經常被排除在信貸市場之外,融資瓶頸已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抵押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逆向選擇,抑制道德風險,從而增強企業融資能力。但問題是大部分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足夠的抵押品。銀行認可的可作為抵押的資產只有少數幾種,包括產權明晰的不動產、現金存款、流動性較好的機器設備等。本文利用霍姆斯特朗-泰勒爾的道德風險模型,分析抵押品約束如何使中小企業受到信貸配給,進而討論緩解抵押品約束的可行機制。
對貸款人來說,抵押貸款合約能從三個方面減少信貸風險。首先,貸款人可以利用抵押品要求引導債務人進行自主選擇,從而顯示其質量特征,緩解逆向選擇。其次,抵押貸款可以抑制借款人道德風險、降低違約概率。借款人道德風險的表現有:低效率地使用銀行貸款、改變貸款用途(甚至將生產性貸款用于個人消費)或直接隱瞞貸款項目的投資收益。抵押品要求可以激勵借款人努力工作以避免項目失敗,并且對項目收益說真話(Bester,1994)。換句話說,貸款人對抵押品的收回權和清算權可以抑制借款人的機會主義行為(Aghion&Bolton,1992;Hart,1995)。最后,當借款人違約時,即使抵押品的最終清算價值低于預期,也可以直接減少貸款人的損失——這是抵押品在信貸實踐中最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盡管抵押貸款過程中存在與法律、保險以及清算相關的成本,但當貸款人面對關系并不密切的借款人時,抵押貸款合約的吸引力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如今,抵押貸款已成為一種主要的貸款合約,在各國信貸市場中被廣泛運用。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抵押貸款在銀行貸款中所占的比重相當高,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都在50%以上,而韓國則高達90%(Tornell&Westermann,2003)。在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中,信用貸款已經很少,幾乎都是抵押貸款。
利用霍姆斯特朗-泰勒爾(Holmstrom&Tirole,1997)的道德風險模型,研究抵押品約束如何導致中小企業信貸配給以及市場效率的損失。
某風險中性的銀行面臨許多潛在的、資金需求為I的借款人,i是其中一個。借款人沒有任何流動資產,但有數量為Ci的非流動性資產可作為抵押品,這樣其抵押-貸款比率為ci=Ci/I。假設項目成功時的收益為R,失敗時的收益為0,且項目收益可完全被銀行證實。借款人努力工作時,項目成功概率為PH,偷懶時的成功概率為PL,PL<PH,但偷懶能使借款人獲得BI的收益——相當于不努力所節約的成本,其中B為偷懶的收益率。為了減少道德風險,銀行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的抵押品。再假設只有借款人努力工作時,項目才有正的凈現值,而偷懶時的凈現值為負,即:

(1)式說明,借款人努力工作時,項目的期望收益才超過銀行貸款的機會收益,其中ρ為銀行的資金成本(可理解為銀行支付的存款利率或投資于安全資產的收益率)。借款人努力工作的期望效用U(e)和偷懶的期望效用U(s)分別為:

在(2)式和(3)式中,ri為銀行對借款人i收取的利率,這兩個等式右邊的第二項說明,當項目失敗時,如果抵押品價值高于本金加利息,借款人歸還本金和利息;如果低于本金和利息,銀行獲得抵押品價值。激勵相容約束要求,U(e)≥U(s),即:

B/(PH-PL)為道德風險因子。當ci<1+ri時,(4)式確定了銀行能夠設定的最高利率水平,這時可以從中導出一條借款人的激勵線。如果用橫軸衡量抵押-貸款比率ci,縱軸衡量貸款利率因子1+ri,該激勵線是一條向上傾斜、斜率為1的直線(如圖1所示)。此外,貸款合約還必須滿足借款人的參與約束,即申請貸款的期望效用Ui不得低于其保留效用——不申請貸款時的資產ciI:

(5)式左邊的第一項表示項目成功時借款人的效用,第二項代表項目失敗時的效用,如果抵押品價值大于債務本息,這一項為正,否則為負。
銀行面臨的問題是在(4)式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最大化自己的利潤。假設銀行業是完全競爭的 —— 這主要是為了說明即使信貸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信貸配給現象也會出現。于是每家銀行的期望利潤為0,即:

等式(6)給出了銀行零利潤條件下貸款利率因子與抵押-貸款比率之間的關系。如果 ci>1+ri,抵押品價值足夠保證貸款安全,而銀行之間的競爭會使貸款利率等于資本成本。這時銀行設定的利率為:1+ri=1+ρ,與此相對應的抵押水平為=1+ρ。如果 ci<1+ri,即ci<,抵押品價值不足以保證銀行在項目失敗時完全避免損失,為了收支相抵,銀行必須以項目成功時的較高利率來抵消期望損失。利用等式(6)、等式(5)中借款人申請貸款的期望效用可以重寫為:

由于等式(1)的假設條件保證了所有借款人的參與約束都得到滿足,因此,他們都將申請貸款。但由于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并不是所有貸款申請人都將獲得貸款。取(4)式的等號,然后代入(6)式,可得抵押-貸款比率的最低水平cmin:

cmin決定了信貸配給的范圍(如圖1所示)。銀行不會向抵押-貸款比率小于cmin的借款人提供貸款,即使他們項目的凈現值為正,而抵押比率在之上的企業能夠以等于資本成本的利率得到貸款。線段AB的形狀說明,在cmin≤ci≤區域,抵押品要求與利率對銀行來說存在替代關系。

圖1 競爭條件下抵押品要求與信貸配給
以上模型分析表明,盡管抵押品要求是貸款人減少風險的理性對策,但某些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卻可能由于不滿足抵押要求而被放棄,因而存在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對我國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抵押品約束是融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目前的《擔保法》在制度設計上過分注重不動產抵押,占中小企業資產50%以上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等動產還不能作為抵押品。此外,我國票據市場、倉儲系統不發達,很多中小企業也不擁有票據、倉單和提單,而車輛、機器設備、知識產權、普通公司股權等又難以轉讓變現,因而抵押價值不高。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資產必然向大企業和大項目集中,向政府項目和上市公司集中。因此,除了在法律上推動現代動產融資制度的建立,擴大可抵押資產的范圍外,尋找到抵押品要求的替代機制有助于降低信貸配給程度。第三方信用擔保貸款和關系型貸款就是兩種可行的替代機制。
對貸款人而言,第三方擔保所起的作用與抵押品類似,都是在借款人違約時,為銀行提供補償損失的額外渠道。但中小企業一般很難找到擔保人,效益好的企業通常不愿為他人提供擔保,而效益差的企業又不具備銀行對擔保資格的要求。因此,必須建立專門提供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信用擔保機構。
我國中小企業第三方信用擔保始于1992年,其產生具有明顯的自發性,在最初發展的幾年中缺乏制度推動,直到1999年國家經貿委發布了《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以及2000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才在各地陸續建立起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非盈利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投入;二是由民間投資建立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擔保機構;三是互助性擔保機構,其資金來源于企業互助基金、企業會員基金等。目前,政策性擔保機構占絕對主導地位。然而,第三方信用擔保在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中發揮的作用還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首先,大部分擔保基金規模小,缺乏資金的補償機制。就政策性擔保而言,雖然有政府信用為依靠,但地方政府對擔保基金的投入是一次性的,且規模不大,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大部分企業互助基金的規模也很小,有的難以獲得銀行的信任。其次,雖然一些地區建立了省級再擔保機構,但總體上缺乏再擔保機制。為規避風險,一些擔保機構仍然需要被擔保企業提供相應的“反擔保”。盡管擔保公司要求的“反擔保物”比銀行要求的抵押寬松得多,但對許多中小企業來講,還是比較困難。最后,隨著擔保機構的增加,這個行業開始出現一些打著擔保的幌子放高利貸的公司,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擔保業的信用度,使很多銀行不愿意與擔保機構合作。
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是改善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看,需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擔保機構必須有動機對中小企業進行甄別和監督,否則貸款風險只是從銀行轉移到了擔保機構,并未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特別是政策性擔保公司,如果不能避免行政干預、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最后只是將銀行信貸風險轉移給了政府,形成隱性的不良資產。其次,擔保機構和銀行之間應存在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避免全額擔保造成銀行對項目的“甄別缺口”。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擔保機構一般只承擔70%~80%的貸款責任,風險在擔保機構和銀行之間分散,有助于提高銀行對項目甄別的積極性。但在我國,由于擔保機構在與銀行的談判中處于弱勢,往往承擔了高達90%甚至100%的貸款風險,銀行對項目的甄別明顯不足。
為了緩解信息不對稱,銀行采用的貸款技術歸納起來有四種(Berger&Udell,2002):財務報表型貸款、抵押擔保型貸款、信用評分型貸款以及關系型貸款。財務報表型貸款一般針對信息透明的大企業和有較長經營歷史的企業,中小企業一般很難滿足這類貸款所要求的信息條件。抵押擔保型貸款取決于借款人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數量和質量,相當于銀行以抵押品要求替代了對企業信息透明度的要求,但中小企業往往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信用評分貸款是指銀行運用現代數理統計模型和信息技術計算出貸款申請人的信用得分,從而決定是否提供貸款以及貸款的條件。由于對信息系統和可處理數據的積累有很高的要求,信用評分技術在中小企業貸款中的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與以上三種貸款類型不同,關系型貸款是基于銀行和企業之間保持的長期關系、從而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產生的信用貸款。對銀行而言,保持長期銀企關系可以從多種渠道積累有價值信息,準確了解中小企業的信譽和經營情況,減少企業的道德風險,并從企業獲得長期經營收益。對中小企業而言,長期穩定的銀企關系可以增加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以及貸款來源的穩定性??梢哉f,關系型貸款是銀行和中小企業為緩解信貸市場失靈而共同構建的一種制度安排。
隨著我國全國性統一企業數據庫在2006年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采集量也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銀行貸款決定的信用環境。然而,并不是所有影響貸款決定的因素都易于編碼、量化和傳遞。例如,銀行在面對小企業貸款時,小企業主的特征——是否具有專門知識或經驗等是影響貸款決策的重要因素,但這樣的“軟信息”是很難通過數據和財務報表反映出來的。因此,要緩解中小企業信貸配給,發展關系型貸款仍然是重要途徑。
然而,關系型貸款要健康發展離不開一系列的制度支持。首先,銀行必須是利潤最大化的經濟主體,這樣才能確保其甄別和監督職能不受政府干預的影響。其次,銀行內部治理結構必須健全。由于關系型貸款對信貸員的依賴性很強,如果信貸員與銀行的激勵不相容,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代理問題。例如,如果信貸員的報酬與短期收益掛鉤,那么他就可能放松對項目的監督或出現過度貸款;與借款人有私人關系的信貸員也可能對銀行隱瞞借款人的真實信息。最后,關系型貸款的發展需要銀行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由于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軟信息很難在組織結構復雜的銀行內部迅速地、正確地傳遞,結構相對簡單的小銀行在提供關系型貸款上更有比較優勢。從長期來看,政府應當逐步放松銀行業準入政策,謹慎推進中小銀行的建立;短期來講,應推動國有商業銀行以信貸產品的價值鏈為核心進行結構重組,改變按行政層級布局的垂直化組織模式,實現組織結構扁平化。
總之,第三方信用擔保機制和關系型貸款機制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信貸配給的程度、提高信貸市場效率,但這些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一系列的制度支持。
[1]Aghion,P.,P.Bolton.An incomplete contrac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9:473-94,1992.
[2]Bester,H.Screening vs.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4):850-55,1985.
[3]Hart,O.Firms,Contracts,and Financial Structure[M].Claredon Press,Oxford,1995.
[4]Holmstrom,B.,J.Tirole.Financial Intermediation,Loanable Funds,and The Real Sector[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CXII,No.3,663-692,1997.
[5]Stiglitz,J.E.,A.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393-410,1981.
[6]Tornell,Aaron,Frank Westermann.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 in Middle Income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 No.9737,2003.
[7]金俐.信貸配給論:制度分析[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