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龍
(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烏魯木齊市與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昌吉州)是新疆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核心區域。烏魯木齊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是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七區一縣,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和一個出口加工區,行政區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231.3萬。烏魯木齊市在經濟、財政、科技和人才等方面均具有較強優勢,但是由于其“大城市,小郊區”的特點,缺乏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縱深腹地,目前水、土地等資源已成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烏昌經濟一體化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烏魯木齊市與昌吉州不僅地域相連,資源優勢互補,而且兩地在長期獨立發展的同時已經形成了天然的緊密聯系,隨著烏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勢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從而使兩個地區的發展空間都得到擴展,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進而強化烏昌地區城市群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烏昌地區新型工業化的總體目標:把烏昌地區建成新疆最強的制造業基地,新疆最重要的出口加工和外貿基地,新疆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新疆最重要的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新疆最大的城市群和最重要的人居生態區,輻射帶動天山北坡和新疆經濟快速發展。
至2008年年底,地區第一產業占10%,第二產業占38.5%,第三產業占51.5%,從數據上看產業結構似乎合理,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一方面,烏魯木齊市本身為“大城市,小郊區”的格局,限制了其一產的發展,是第一產業規模小的原因;第二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工業結構內部重型工業占比重大,輕工業日漸萎縮,在當前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制造業危機重重,第三產業中主要以傳統經濟為主,新興第三產業少,且質量與水平均有待提高。
從1990年開始,烏昌地區經濟穩定增長,2007年GDP為1133.48億元,是1990年的13.3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6.7%;人均GDP為30912.8元,是1990年的10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8%,可見近20年來烏昌地區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水平都有著顯著的增長。這一時期,烏昌地區GDP占全新疆的比重在2.7%~3.3%之間,1990年烏昌地區GDP在全新疆所占比重為3.27%,2007年為3.22%,所占比重略有下降。1990年至今,烏昌地區GDP平均增長速度為16.9%,同期新疆GDP增長速度為17.3%,烏昌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較全新疆低0.4個百分點,位居新疆第5位,這說明烏昌地區雖然是新疆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資金、技術、人才密集,但是發展速度卻明顯偏低。
結合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新疆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下面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新疆烏昌地區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協整檢驗是在1987年由Engle和Granger共同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了研究非平穩序列的建模問題。因為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模型本身可能是非平穩的,但是這些變量的線性組合卻仍然可能是平穩的。建立模型如下:

t1=58.44,t2=18.15,t3=47.07,t4=52.60,R2=0.9999,F=714995,dt<DW=1.1274<du。并設 ut為回歸模型的殘差,對殘差序列進行 ADF檢驗,ADF值為-5.8475,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 ut含有單位根的原假設,則殘差序列ut為平穩序列,即不存在偽回歸。在上面的分析中,擬合優度R2、t統計量、F統計量均通過檢驗,DW值為無法確定區域。因此,通過回歸模型可知,烏昌地區GDP與三次產業產值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在長期均衡的情況下,GDP變動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呈同方向變動,第一產業產值每增長 1%,實際 GDP增長0.1542%;第二產業產值每增長 1%,實際GDP增長0.4217%;第三產業產值每增長 1%,實際GDP增長0.4294%。分析可知,烏昌地區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
根據格蘭杰表現定理,當時間序列(yt,xt)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誤差修正模型為:

式中d為對原始數據取一階差分。t1=18.6342,t2=50.7349,t3=46.3054,t4=-2.615,R2=0.9964,dl<DW=1.8464<4-du。在上面的分析中,擬合優度 R2、t統計量、F統計量、DW 值均通過檢驗。
根據上式來看,在短期情況下,第一產業當前期產值每增加1%,實際GDP增加 0.1458%;第二產業當前期產值每增加1%,實際GDP增加0.4235%;第三產業當前一期產值每增加1%,實際GDP增加0.4295%。誤差修正項系數為-0.331具有正確的符號,符合反向修正假定,數值較大說明烏昌地區三次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的短期影響較為嚴重,也說明烏昌地區現在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應注意結構調整方式與產業結構政策,以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使用協整檢驗與誤差修正模型分析烏昌地區三次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結果表明,在長期情況下,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是支持烏昌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在短期情況下,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由于受到前一期發展的制約,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降低。可見加快烏昌地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建立更加完善的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現有產業層次是控制經濟增長的關鍵。
2007年烏昌地區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10%,第一產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所占比例不斷下降是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但是這不代表第一產業不發展。區別于烏魯木齊市“大城區,小郊區”的特點,烏昌地區第一產業發展重點在于昌吉州。首先,在各縣區依據自身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如大力發展奇臺縣、吉木薩爾縣、木壘縣的優質糧油、制種,昌吉市、五家渠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的優勢棉花、葡萄、番茄,烏魯木齊縣、昌吉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達坂城區的畜牧業。其次,根據各縣區發展情況,推動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各地區的龍頭企業,建立產—供—銷完整的產業鏈條。第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農業產業政策,扶持本地企業發展的同時注意吸引其他地區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進駐參與烏昌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
烏昌地區到目前為止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各工業產業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礎,當前的重點是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大力發展第二產業,避免重復浪費與不合理競爭;繼續發展外向型工業、都市輕工業、食品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自身優勢為依托帶動周邊市縣加速工業化進程,從而提高烏昌地區第二產業的整體水平。
烏昌地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第一產業發展已經趨于穩定,第二產業發展框架也已初步建立,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是第三產業,這也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關鍵所在。2007年烏昌地區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4%,在三次產業當中所占比重最高,但是發展層次較低,要提升烏昌地區第三產業的層次,在繼續發展傳統第三產業的同時,還應大力發展旅游、金融、物流及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旅游產業,原因在于新疆地處中國西北,地形、地貌與民族風情獨特,而且啟動快、效益高。烏昌地區只要打造好自身旅游品牌,做好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保障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將資源優勢迅速轉變為經濟效益。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目的在于提升烏昌地區第三產業層次,更好地為本地區及新疆范圍提供服務,并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可以說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整和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提升第三產業層次,是烏昌地區未來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1]高志剛.產業結構與新疆區域經濟發展[J].干旱區地理,2004(4).
[2]周斌.新疆產業結構:演進、升級與優化[J].新疆農墾經濟,2007(8).
[3]吳建樹,李長花.新疆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8(12).
[4]張寶山,劉慧.烏昌經濟一體化產業發展戰略選擇與對策研究[J].新疆財經,2005(3).
[5]鄧樹齊.整合園區資源促進烏昌經濟一體化——烏昌工業園區整合思路和建議[J].決策咨詢通訊,2006(4).
[6]王鳳麗.對烏昌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布局的思考[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