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魁 山西省畜牧獸醫局郭永生 劉煥 侯麗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畜牧獸醫局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是《全國奶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華北奶牛優勢區的111個縣(場)之一,2008年全區奶牛存欄10665頭。榆次區的奶牛養殖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3年,前榆次國營奶牛場成立,為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市民、老人、幼童和病人提供特供營養品,為社會提供了服務,由此形成了榆次區奶牛養殖的雛形。20世紀80年代在國營奶牛場的帶動下,全區曾出現4個飼養規模較大的奶牛專業村,采取“分戶飼養,專人收奶”的運作模式,在市場經濟體制興起和經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于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帶動了當地奶牛養殖業的興起。
從2003年開始,榆次區開始實施世界銀行小規模肉牛發展項目,經世行批準,適當投資奶牛養殖業,奶農養殖奶牛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項目的支持下,全區建起陳侃、北胡喬和逯村3個高標準奶牛小區,按照設計,每個小區可飼養奶牛500頭。3個奶牛小區的建設在榆次區奶牛業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對以后奶牛小區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典型示范作用。

2006年,榆次博瑞乳品有限公司北田鎮南張村奶牛小區建成,公司的奶牛全部入小區,開創了全區奶牛小區發展新模式。“四統一分”(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配種,分戶飼養)的模式得到實際應用,在經營模式上較前3個小區有了巨大進步。
2008年“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后,我國奶業遭受了多年來罕見的重創,榆次區的奶牛養殖業同樣受到嚴重沖擊。奶農賣奶難和倒奶事件時有發生,農民養殖奶牛的積極性明顯下降。
由于原料奶賣不出去,價格大幅下降,與2007年5月相比,機械化擠奶的原料奶價格由2.60元/kg下降為1.80~2.10元/kg,降幅為19%~31%;手工擠奶的原料奶價格由2.20元/kg下降為1.00~1.20元/kg,降幅超過50%。每天的賣奶收入甚至低于當天的飼料成本,有的養殖戶承擔不起經濟重負,把部分奶牛按淘汰牛賣給屠宰場。
原料奶價格過低,奶牛銷售市場也無法與往年相比。按成年母牛價格來算,2005年的普通價格在1.2萬~1.5萬元/頭,高產牛在1.5萬~2.0萬元/頭,甚至還有2.0萬元/頭以上的奶牛。而2008年的普通牛價約0.8萬~1.2萬元/頭,經常有價無市,賣不出去。賣奶難、賣牛難已經對當地奶業及相關產業造成嚴重打擊。
形勢逼人,痛定思痛,榆次區的奶牛業決不能再走老路。從2008年開始,榆次區的奶牛小區建設如火如荼,12個奶牛小區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成。“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一年后,加上在建的4個奶牛小區,全區的奶牛小區數量達到20個,均按500頭規模設計,個別按1000頭規模設計。2008年成為全區奶牛小區發展的分水嶺。
受地形限制和國家土地政策的制約,榆次區的奶牛小區布局不盡合理,奶牛小區的建設用地只能占據村邊荒地或磚場廢棄地,隨著村鎮的擴張,奶牛小區的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
奶牛小區建好后,提高小區奶牛飼養科技含量迫在眉睫。一方面,專用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良牧草尚未大面積推廣;另一方面,TMR(奶牛全混合日糧)、DHI(奶牛生產性能測定)技術和智能化奶牛飼養管理技術在全區還是空白。
現代西方管理理論認為,當一個企業資產超過1000萬美元時,如果在管理上出問題的話,其生命周期不會超過5年,只要有一個重大的決策失誤,就會葬送這個企業,可見管理的重要性。全區的奶牛小區平均投資粗略估計在800萬元左右,如果管理上出問題,后果不堪設想。奶牛小區的管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3.1 集中與分散之間存在矛盾
集中起來分戶飼養奶牛的模式與聯產承包的種植業模式類似,已經發揮了最大的生產優勢(機械化擠奶),但其不便于統一應用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再往前發展肯定會遇到瓶頸。在發達國家廣泛應用TMR、DHI、奶牛智能化飼養管理系統等先進技術的今天,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2.3.2 合作社“團而不結”
目前,全區的奶牛小區在政策的號召下,普遍成立了合作社,有的小區還不止1個,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亂:奶農之間“團而不結”,形不成合力,在與乳品企業進行原料奶收購價格談判時仍處于不平等地位,嚴重損害了奶農的經濟利益。市場呼喚奶業協會的成立,并充分發揮奶業協會協調、服務、維權、自律的職能,全區的奶牛業、奶牛小區的發展才能持久。
建設一個奶牛小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近年來,榆次區的奶牛小區投入除了世行項目的資金支持外,其余資金主要靠奶戶自籌和銀行貸款。需要指出的是,奶牛小區建設的公共項目,如水、電路、圍墻等公共設施投資主體不明確。如果政府能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有利于奶牛養殖小區的發展。
首先要積極完善奶牛小區公共設施,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現階段不鼓勵也不提倡千頭奶牛小區的建設,避免投資浪費。丘陵山區有較多的荒地,奶牛小區向丘陵地區發展,一方面可解決占地問題,給奶牛小區較長的生存時間;另一方面也能解決全區奶牛小區布局不合理的問題。
科技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奶農已經看到機械擠奶的效率,得到了經濟實惠。下一步的工作是積極推廣整株玉米的青貯技術,引入青貯玉米收割機,在所有奶牛小區開展TMR技術的推廣應用,著手進行DHI工作,為提高奶牛生產性能摸好底、把好關。
從目前的發展形勢看,單純在數量上擴張會造成全區奶業大而不強的隱患。為打破乳品企業在收購原料奶談判時處于主導地位的僵局,僅限于奶牛小區內部的合作社已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聯結于合作社之間的奶業協會的建立已刻不容緩。
全區奶牛小區管理模式大體分3種:①博瑞乳品公司南張村奶牛小區的企業化管理模式;②王香、張慶等村奶牛小區的托牛所模式;③陳侃、北胡喬等村奶牛小區的分戶經營模式。從我國的國情和奶牛養殖業的長遠發展看,第3種模式最落后,面臨淘汰,第2種模式有向第1種模式過渡的可能,第1種模式具有發展潛力。
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建立奶業風險保障機制,為奶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在這方面,各級政府應拿出一部分資金,奶業協會平時可預留一定風險金,更重要的是企業也要出資,同時積極鼓勵奶農參加奶牛保險。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奶業的扶持力度,如果地方政府能及時配套足夠的資金,奶牛養殖業就會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