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少才


韓國農村,在上世紀60年代與我國農村差不多,農民住是茅草屋,照明是“洋油燈”,喝的是溝河水或井水,每年鬧春荒,生活是相當困苦。如今的韓國,城鄉差別已基本消失,農村住房鋼筋混凝土磚瓦化、農業生產機械化、交通網絡化、教育普及化、流通服務城市化等,農村和城市已無差異。
韓國這些變化,得益于上世紀70年代初所發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新村運動”。而“新農村運動”的切入點就是農民居住環境的改造。為解決農村住房問題及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政府出臺措施,采取政府無償提供水泥、鋼筋等物資及“中央政府出大頭、地方政府出中頭、農民出小頭”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資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農戶出15%的方式,幫助建房農民貸款。農民以秋后向國家賣糧,按比率逐年返還的方式還貸。這種“新村運動”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全國農村260萬農戶,不論是平原、山區、海島漁村還是城郊,茅草屋全變成了磚瓦屋,油燈變電燈。房屋設計不僅新穎,而且舒適方便。
在建房的同時,綜合農村規劃建設飲水、交通、公共浴池、休閑等設施。農村飲用水從過去的蓄水池改成自來水,過去家家戶戶的茅坑都改為有沖水的廁所或衛生間,文化娛樂、醫療衛生、休閑公園等一應俱全。1993年,筆者當海員時去過韓國的一個“小鎮”,司機卻告訴我們,這不是鎮而是農村。村里商店、超市、郵電局、浴室、花園、廣場、村民會館等應有盡有,與城市無異。
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71~1973年為基礎建設階段。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初步改變農村的生活與居住條件,調動廣大農民立足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性。第二階段:1974~1976年為擴散階段。新村建設的重點為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生產公用設施,發展多種經營。對農村提供貸款,并在各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動員理工科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師、科技人員輪流到農村巡回講授和推廣科技文化知識和技術。在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業連年實現了豐收。第三階段:1977~1980年為充實和提高階段。這一期間,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步縮小,社區經濟的開發日趨紅火,政府推進新村運動的工作重點放在鼓勵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特產農業,積極推動農村保險業的發展。為農村提供各種建材,推動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支援農工開發區建設。第四階段:1981~1988年為國民自發運動階段。在這一階段,政府只是通過制定規劃、協調、服務,以及提供一些財政、物資、技術和服務等支持,著重調整農業結構,進一步發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業、流通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繼續提高農民收入等。此階段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準。第五階段:1988年以后為自我發展階段。隨著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繁榮氣象從城市開始逐步向四周農村擴散,新村運動也帶有鮮明的社區文明建設與經濟開發特征。政府倡導并致力于國民倫理道德建設、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主與法制教育。同時,積極推動城鄉流通業的發展。新村運動在轉變為國民自我發展階段以后,為此而建立的政府機構、活動內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農民自己的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組織,農協組織、流通組織、農村教育機構、農村綜合開發、農村經濟研究等民間機構應運而生,并在不斷優化其結構中生機盎然地傳承著新村運動的精神和理念,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韓國的“新村運動”從安居樂業開始,隨后實行科學種田,提高農民收入。其目的是在改造農村環境的同時也改造農民的價值觀,使得農民的精神力量提高與其生活水平提高同步進行。進入21世紀,韓國對實現現代化新農村又提出更高的目標。對農民年金制度、減輕農民負擔、擴大非農收入、鼓勵農業經營、搞活農用耕地流通交易、中堅農戶的培養、建立健全農業支持機構、建設現代化農村等都有新的舉措和目標任務。韓國的 “新農村運動”,在較短時間內縮短了城鄉差別,被認為是世界上新農村建設最快最好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