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 袁若寬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解釋是: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由此可知,在金融資產中股權投資因其沒有固定的到期日,不能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能夠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金融資產主要是債權性投資,即企業持有的、在活躍市場上有公開報價的國債、企業債券、金融債券等。本文以企業債券作為研究的對象。
從發行者的角度看,債券是企業為籌集長期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書面憑證,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取得資金是以將來履行歸還購買債券者的本金和利息的義務作為保證的。其發行價格的高低一般取決于債券票面金額、債券票面利率、發行當時的市場利率以及債券期限的長短等因素。債券上標明的利率是一種名義利率,是公司在籌劃期間制定的,并事先印刷在債券票面上,不管資金市場的行情如何,發行者都必須按照這種利率支付利息。而債券發行日資金市場的利率則稱為市場利率,市場利率與債券利率不一致時,就會影響債券的發售價格。當債券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一致時,企業債券可按其面值出售,這種情況稱為平價發行或按面值發行;當債券票面利率高于市場利率時,潛在的投資者必將樂于購買,這時債券就應以高于面值的價格出售,這種情況稱為溢價發行,實際發行價格高于票面價值的差額部分,稱為債券溢價。債券溢價發行后,企業要按高于市場利率的票面利率支付債權人利息,所以溢價收入是對未來多付利息給予發行者的事先補償;當債券票面利率低于市場利率時,潛在投資者會把資金投向其他高利率的項目,這時債券就應以低于票面價值的價格出售以吸引投資者,這種情況稱為折價發行,實際發行價格低于票面價值的差額部分稱為債券折價。債券折價發行后,企業按低于市場利率的票面利率支付利息,債券折價實際上是發行企業對債權人今后少收利息的一種事先補償。
從投資者的角度上看,存在按債券面值購入、溢價購入和折價購入三種情況。由于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之間的差異導致債券投資者溢價或折價購入,購買價與面值的差異就是一種利息費用。溢價購買債券時購買價高于面值,因此確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時應考慮這部分在購買時比面值多付出的溢價金額,此時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債券的票面利息-溢價攤銷;反之,折價購入時債券購買價低于面值,投資者將比面值少支付債券折價部分,因此確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時則應考慮這部分在購買時比面值少支付的折價金額,此時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債券票面利息+折價攤銷。
從上述債券溢折價購買的情況可以發現,債券投資收益的確認都是在票面利息的基礎上加或減債券折價與溢價,是對票面利息的調整。因而在債券的會計核算中設置“利息調整”賬戶進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明細核算,同時設置“面值”反映債券的初始購入成本亦稱“成本”明細賬。
與此同時,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購入的債券,按債券還本付息情況,一般分為三類: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到期一次還本分次付息;分期還本分期付息。不同類型的債券分別采用不同類型的確認與計量方法。對于一次還本付息債券而言,其票面利息必須到期后才能予以歸還是一種長期債權,在“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賬戶中進行明細核算,而到期一次還本分次付息和分次還本付息的票面利息平時能定期獲得,其票面利息是一種短期債權,在一級科目“應收利息”中核算。由此可知,持有至到期投資一級賬戶下設的明細賬則是由三個賬戶組成:“面值”、“利息調整”、“應計利息”。
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規定,應采用實際利率法確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投資收益,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核算,主要應解決實際利率法下投資收益的計算和帳務處理。
【例一】:甲公司2007年1月3日購入某公司2007年1月1日發行的三年期債券,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該債券票面金額為100萬元,票面利率為10%,甲公司實際支付106萬元。該債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還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假設甲公司按年計算利息,則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1)2007年1月1日處購入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面值)100
——利息調整(溢價)6
貸:銀行存款 106
(2)2007年12月31日計算應收利息(因本例是一次還本分期付息,票面利息定期支付為短期債權,使用“應收利息”賬戶核算)并確認利息收入。
應收利息(票面利息)=100×10%=10
投資收益(實際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其中期初攤余成本為初始購入債券實際支付的金額即106萬元;實際利率計算如下:
10(1+r)-1+10(1+r)-2+110(1+r)-3=106(萬元)
使用測試法和插值法計算r=7.6889%
帳務處理如下:
借:應收利息 100×10%=10
貸:投資收益 106×7.6889%=8.15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溢價攤銷)1.85
從上述帳務處理可以看出,利息調整=票面利息-投資收益即溢價購入時的投資收益=票面利息-利息調整(溢價攤銷額),攤銷后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106-1.85=104.15萬元
實收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10
貸:應收利息 10
(3)2008年12月31日計算應收利息和確認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100×10%=10
貸:投資收益 104.15×7.6889%=8.01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攤銷10-8.01=1.99
此時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104.15-1.99=102.16(萬元)
(4)2009年12月31日計算應收利息和確認利息收入并歸還本金
分析:因最后一年需考慮計算結果的尾差,此時可先用倒擠法計算出本年利息調整數(溢價攤銷額)=總計溢價攤銷額-溢價已攤銷額=(106-100)-1.85-1.99=2.16
借:應收利息 100×10%=1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2.16
投資收益 7.84(含尾差)
收取債券本金和利息:
借:銀行存款 11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00
應收利息 10
如果企業是以低于債券面值的金額折價購入,則每年年末投資收益及應收利息的帳務處理符合關系式:投資收益=票面利息(應收利息)+利息調整(折價攤銷額),具體例解如下:
【例二】上述例一資料中若甲公司實際支付96萬元取得該債券,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1)2007年1月1日購入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面值)100
貸:銀行存款 96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4
(2)2007年12月31日計算投資收益并予以確認實際利率計算:
借: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攤銷)11.2-10=1.20
貸:投資收益 96×11.6638%=11.2
實際收取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10
貸:應收利息 10
(3)2008年12月31日計算確認投資收益
借: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攤銷)11.34-10=1.34
貸:投資收益 (96+1.20)×11.6638%=11.34
實際收取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10
貸:應收利息 10
(4)2009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收益并收回本息
借: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攤銷)4-1.20-1.34=1.46
貸:投資收益 11.46(含尾差)
收取債券本金及利息:
借:銀行存款 110
貸: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各期攤余成本:(單位:萬元)
綜上,對于一次還本分次付息及分期還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其會計核算均涉及到投資收益及利息調整,與一次還本分期付息的帳務處理有共同之處,即投資收益=票面利息±債券的溢折價,但對于一次還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資計提的利息應作為短期債權記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中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