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 亭 雨

這是一棵生動的樹,至今還長在故鄉老屋的院邊,也長在我思念老屋的心口。
在它的身旁拴過牛羊,長過希望,落過報喜的喜鵲,也等過一些出門的人……
這是一棵守望的樹,因為它能看到全村的身影,乃至每一座山巒,每一條溝壑。
在它的歲月里,始終堅守著不變的信念,目送著幾個背影走出村口,又守望著他們一個個歸來……
當回家的腳步邁進村口,第一眼尋找的就是這棵樹。
它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座守望的站臺,一座不老的豐碑………
從老屋煙囪里冒出的炊煙,是麥稈、豆秧等莊稼苗收獲笑容,留給牛羊當作口糧之后最后愿望的升華。
燃盡火焰,冒出青煙的莊稼苗是幸福的,是感人的,不經意間就讓我潸然淚下。
看到炊煙,就不得不想到柴禾。從一塊地到兩雙手的輪回,再到灶火一生的距離。
看見了炊煙,就看見了灶膛下的母親,那瘋狂燃燒的柴禾映紅了母親的臉龐。
柴禾是偉大的,炊煙是溫馨的,如母愛,在裊裊圖騰里溫暖了春夏秋冬,嗆哭了每一首回家的歌謠……
溪流流淌在兩座山之間,婉轉曲折,百轉千回后流向村子的喉嚨,滋養著所有的人,所有的牛羊。因為有了溪流的吟唱,小村顯得更加生動。
溪流一天里最高興的時候,莫過于黃昏中滿山坡的牛羊以孩子撲向母親環抱的姿勢奔向它的時候,開懷暢飲后各自回家。此刻的溪流,是無比幸福的。
在夏天的午后,母親時常頂著烈日在青石板上搓洗著皺巴的歲月,而后在大青石上一頁一頁地晾干。
母親說,只要流溪一直流淌,今年就還是一個好年景。
村口,像一張口,每天總有些人進進出出,不管進來的還是出去的,都是為了養家糊口。
村口,如心口,總是惦念著一些人,也嘮叨著一些事。
村口,如城市的十字路口,也產生著來了、走了,相逢或離別的悲歡故事……
村口,都與每家的門口相連,是村子這面凹鏡的聚點。
村口的雙眼,一直注視著村子,祖祖輩輩,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