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珠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 河南商丘 476100)
體位是患者休息和適應醫療需要所采取的一種姿勢,在手術過程中正確的體位能充份顯露手術視野有利于操作,減少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食管癌手術最常用的體位是側臥位,但手術過程中側臥位患者體位改變時血壓也會出現波動,為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降低手術風險,現將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100例食管癌全麻側臥位手術患者,手術結束后體位的轉變不同時間血壓的變化具體如下。
表1 不同角度體位轉變時患者的血壓情況(n=30,±s)

表1 不同角度體位轉變時患者的血壓情況(n=30,±s)
注: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
?
表2 側臥位轉變為平臥位對患者血壓的影響(n=30,±s)

表2 側臥位轉變為平臥位對患者血壓的影響(n=30,±s)
注:側臥位與平臥后相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
?
患者100例,男73例,女47例,年齡65~76歲,均為老年食管癌患者60%~65%均合并心血管疾病,手術時間均在2.5h以上,每臺手術平均出血量在(400±100)mL手術過程中血容量均能得到及時補充方法。
每臺手術均采用全身麻醉,手術體位擺放均是側臥90°體位,隨機分成2組。Ⅰ組:手術完畢所有麻醉藥品停止,記錄患者側臥90°體位時的血壓并觀察側臥90°體位→側臥45°體位1min→平臥位1min時的血壓變化情況。Ⅱ組:手術結束后全麻藥品停止后記錄患者側臥90°體位時的血壓觀察手術畢側臥90°體位轉變為平臥位1、2、3min時血壓變化情況。所有的數據(±s)表示,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結果發現側臥90°體位→側臥45°體位→平臥位逐步改變時SBP、DBP、CVP無大的變化(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表1)。側90°體位→平臥位1min內SBP、DBP、CVP各值均有明顯的變化(P<0.05)(表2)。
在手術中不同手術常需要不同手術體位,正確體位的安置不僅要提高手術成功率又要全面考慮患者的生理代償功能。體位對生理功能的影響不能超越比代償能力。在全身麻醉下,由于地心力的影響(即重力作用),體位改變可直接或間接的導致患者明顯的病理生理改變和損傷,體位的傾斜程度直接影響此種改變的程度[3]。病人在全麻狀態下翻身時循環系統搏動明顯,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給病人帶來不利的后果,直接影響到手術的順利進行。通過觀察以上100例食管癌手術患者,證實了逐步改變患者體位的方法,對患者血壓變化影響及小。而由側臥位一下變成平臥位時可發生血壓變化的原因,具體如下:(1)患者基礎條件差營養不良,術前又必須禁飲禁食,使血容量降低,加上手術過程中進一步失血,所以在手術結束后急于翻動病人可誘發嚴重的循環系統并發癥[1]。(2)全麻后病人已失去調節能力,保護性的反射能力已減弱或消失,肌肉松弛外周血管擴張,循環系統自身調節能力明顯下降。(3)由于本組病人大多是老年病人70%以上患由高血壓疾病,其中60%~65%都合并心血管并發癥,所以循環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極高[2]。相對于年輕人及未患高血壓疾病的患者,其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機率較高。(4)食管癌根治術屬于大手術平均時間較長均在2.5h以上,體位的持續時間長,局部長時間受壓易導致組織缺血缺養。側臥時又容易造成血液回流不暢,心排血量減少,回心血量下降,麻醉狀態下各種激素水平上升有利于側臥位時調節和掌握血容量。但在手術結束后各種麻醉藥品停用,立即改變體位,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能立即恢復正常,血流動力不能迅速有效的得到代償。而由側臥位90°位→45°位→平臥位逐步轉變患者時,動作輕柔,確保安全舒適,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綜上所述,合理的體位擺放,輕柔的調節能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循環系統并發癥的發生,采用循序漸進的體位擺放原則對患者循環系統影響較小有利于配合醫生手術順利的進行。
[1]池金鳳,郭愛武,李鳳清,等.2種截石位擺放方法與術后并發癥相關因素的對比[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3):165.
[2]Miyabe M,Sonoda H,Namiki A.The effect of lithotomy position o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J].Anesth Analg(Japan),1995,81(1):96~98.
[3]宋磊,耿文真.婦科腹腔鏡手術與體位有關的并發癥及防治[J].中國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1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