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麗 張 媛 秦鳴放 王震宇 吳尚為
腹部微創手術亦稱腹腔鏡手術,該術式以戳殼為腹腔和外界的通道,制造人工氣腹產生觀察和操作空間,通過腹腔鏡及攝像系統形成手術視野,并采用專用器械替代術者雙手進行遠距離操作。由于微創手術具有手術切口小、痛苦少、恢復快和形體改變輕微等諸多優點,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廣,很多傳統的外科手術正在被其替代[1]。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腹腔鏡手術替代傳統剖腹手術是否能有效地減少醫院感染,為臨床提供微創手術與院內感染發生方面的信息。
1.1 對象 為2004年我院外科全部住院患者,共4 945例,其中對癥保守治療者1 301例(保守治療組),手術治療者按照手術方式分為微創外科組(1429例)和普通外科組(2 215例)。
1.2 方法 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參與調查的所有人員經培訓后,對每份病歷進行逐項查閱,填寫統一的住院患者登記表和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統計過程中遵循統一的院內感染診斷標準,即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確定是否為醫院感染[2]。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
2.1 各組醫院感染發病情況 4 945例患者共發生醫院感染146例(2.95%),保守治療組、微創外科組和普通外科組醫院感染率分別為 1.00%(13/1 301)、1.33%(19/1 429) 和 5.15%(114/2 215),3 組醫院感染率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67.678,P<0.01);微創外科組醫院感染率低于普通外科組(χ2=35.989,P < 0 .01),而與保守治療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χ2=0.624,P=0.432),普通外科組與保守治療組間醫院感染發病率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40.495,P < 0.01)。
2.2 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在146例醫院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占63.0%(92/146),傷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分別占17.1%(25/146)和2.7%(4/146)。微創外科組和保守治療組均未發生腹腔感染。3組患者感染部位分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χ2=6.524,P=0.305),見表 1。
醫院感染嚴重威脅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健康,影響醫療質量,已受到廣泛關注。歐洲某地區2000年醫院感染率達7.84%[3]。我國衛生部規定:500張病床以上醫院的醫院感染發病率應低于10%[4]。我院2004年醫院感染率為2.95%[5],符合衛生部規定,且比尚惠英等[6]報道的醫院感染率低。
表1 各組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比較 (例)
微創外科能否減少醫院內感染,應結合醫院內感染的4個方面的因素考慮:即患者自身因素(年齡、營養等)、診療因素(手術治療和留置各種管道等)、免疫功能因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和化療等)和其他因素(使用抗菌藥物等)。有些因素難以改變,如患者自身因素;有些則可以通過醫護人員的努力而減少或避免,如嚴格消毒隔離、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和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等。
腹部手術因污染的機會多易并發感染,切口感染較為常見[7]。本院切口感染率僅為0.6%(25/3 644)??赡芘c本院近年來大力推廣微創外科技術,越來越多的普通外科手術被腹腔鏡手術替代有關。微創外科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可有效避開醫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術后機體反應輕,腸功能恢復快等優點。本研究證明了微創外科在降低院內感染率方面的優勢,筆者認為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同時,應鼓勵以更多的微創手術替代傳統手術。
[1]Dorairajan LD,Hemal AK.Lower urinary tract fistula:th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J].Curr Opin Urol,2009,19(6):556-562.
[2]Garner JS,Jarvis WR,Emori TG,et al.CDC definition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1988[J].Am J Infect Control,1988,16(3):28-40.[3]Zotti CM,Ioli GM,Charrier L,et al.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in Italy:a region wide prevalence study[J].J Hospit Infect,2004,56(2):142-149.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S].2001.
[5]張媛,朱廣麗,于強.2004年天津市南開醫院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回顧性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2):165-167.
[6]尚惠英,尚磊,江遜.醫院內感染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院統計,2006,13(2):141-143.
[7]何瑾玢,李卿,江金燕.101例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