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莉
(武漢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15)
葉 莉 女,1976年生,館員。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傳統的參考咨詢服務也逐步向數字化信息服務方向轉變,但這種新舊服務并存的圖書館形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也不表示圖書館的運作就維持在一個被動服務的形態里。就像阮岡納贊所言:“圖書館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在數字化的進程及環境中,圖書館已由對大眾一視同仁的服務演變成重視個體不同需求的服務,圖書館的服務也不再是均等式服務,讀者個人的喜好及需求已逐漸融入到圖書館的各種服務項目中,也就是必須“因人而異”,以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個人化信息服務(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簡稱PIS)又可稱為個人化圖書館服務(Personalized Library Service簡稱PLS)及用戶信息服務(Customizable Information Service簡稱CIS),在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宗旨上,主要是針對以使用者的個別需求為中心的網絡信息化服務。
創建個人化信息環境(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簡稱PIE)重點在于能夠了解用戶的興趣、需求。那么如何運用數據挖掘(Data Mining)技術,挖掘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或其他可檢索的數據庫系統中用戶所提交的需求信息,同時提供可程序化的個人使用接口?又如何利用信息過濾(Information Filtering)技術,向用戶群反饋感興趣的信息?這是筆者接下來將要探討的幾個問題。
從眾多的資源中查找出讀者真正所需的信息,可以說是創建數字化個人信息服務最基礎的工作。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我們可將用戶的興趣需求從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中挖掘出來,并創建其信息需求文件。這些文件也許來源于用戶曾經查詢或借閱過的數據,也可能來源于用戶主動建立的檢索策略及興趣檔案。因此,在圖書館提供的數字資源服務整合系統中,利用這些個人獨有的特殊需求建立其個人化的信息環境,應該是技術層面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個人化用戶接口主要是讓用戶進入信息系統后,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來設定用戶環境。不論是背景信息、字段顯示信息、需求項目信息,或是傳送期限信息都可根據用戶的愛好及特殊需求而個別設定。在這些功能的規劃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滿足使用者個別化的差異,以不再強迫讀者接受無差異的信息為原則。
信息過濾技術可將網絡中大量且實時的信息根據特定主題及需求,通過信息過濾主動將需求信息分離出來。它強調主動式、長期性、個人化,有點類似自動剪報系統,尤其在新聞數據方面,不斷選取用戶感興趣且已建好的檔案。信息過濾技術可以與網絡瀏覽器相結合,就個人感興趣的資源加以收集或過濾。用戶可以對特定的網頁或網絡資源進行信息過濾,或者是針對特定的主題過濾,如此,就能建立個人化的知識體系。
目前圖書館提供個人化信息服務尚在初期階段,早期的最新期刊目次檢索服務(Current Contents Service)、個人專題信息檢索服務(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簡稱SDI)、最新公告服務(Current Awareness)等等,都屬于被動式或傳統式的個人化信息服務,但無論如何也是利用建立個人檔案的方式將個人喜好的主題信息傳送到個人手中。現介紹國內外較為著名的幾個案例,并從中找出提供個人化服務必須重視的幾種重要元素。
Amazon是目前網絡上最大的電子書店,擁有超過兩百萬種圖書,提供讀者實時在線查詢及訂購。其中的Eyes&Editors即是Amazon的OPAC系統,新增有關個人化與信息過濾的子系統,Eyes提供用戶設定有興趣的主題名稱、作者、書名,以建立簡單的讀者預建檔,即個人化信息。至于Editors的功能則是由讀者選定的分類主題,然后由Amazon專家推薦書評及新書。
聯合知識庫是國內聯合報系統所開發的新聞知識庫,在該系統中可以按個人賬號進入個人首頁,也可根據個人興趣文件設定“個人化信息服務”及4類不同類型的新聞提要,也可根據設定看到個人想要顯示的頭條新聞。
MyLibrary@NCState是以用戶為導向,采用個人化的信息服務方式,使用者可以創造一個可攜式的個人網站,網頁上列出從圖書館中搜索的可用信息資源。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內容豐富。網頁上鏈接了很多內容豐富的數據庫,很適合做學術研究之用,包括全文數據庫、書目數據庫、多形態數據庫、實時性參考數據庫等。第二,可攜式。利用瀏覽器在任何地方都可用自行申請的賬號進入。第三,動態式。它提供全方位信息,易維護,且內容不斷更新。第四,MyLibrary允許列出想要的清單,就像收到的圖書列表。第五,可以鏈接個人的借閱記錄,也可鏈接到整個圖書館的書目數據,或是圖書館的數字參考書架、虛擬參考館員。在其項目上還可以做任何項目的個人化或客制化設定。
這是由康乃爾大學圖書館所提供的個人化信息服務,它所包含的服務項目有:
MyLinks:透過圖書館的gateway收集整理及組織、維護電子資源或是互聯網上的任何事項。
MyUpdates:可定期獲得新書、期刊、電子媒體及其他資源,而這些都是使用者所提出的規范需求。
MyContents:選擇MyContents服務可經由電子信箱獲得期刊目次,或是由網頁獲得所需特定書目整理軟件所排列的格式。
MyCatalog:經由MyCatalog格式可獲得該圖書館的目錄,它可以存儲檢索的步驟及結果。
Ask a Librarian:此系統也特別設計了數字參考服務的功能,用戶可以透過電子郵件或是網絡聊天室,向圖書館員詢問問題。
以上列舉了4項個人化信息服務案例,根據其各自特點,我們不妨將其個人化信息環境中的重要元素進行比較,找出提供圖書館個人化信息服務所需項目的有力依據(見表1)。
A:Amazon.com 網站
B:UDNdata.com 網站
C:MyLibrary@NCState網站
D:MyLibrary@Cornell網站

表1
目前,個人化的差異服務已是現代化圖書館發展方向,尤其在數字圖書館如火如荼發展的今日,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互聯網快速的發展,信息的傳送與信息的過濾已成為21世紀虛擬圖書館發展的重點。網絡資源的分類與主題式信息的建立,使得個人化信息成為有價值的產品,“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已是時勢所趨,現在我們就傳統大眾化服務與現代個人化服務作一比較(見表2)。

表2
隨著圖書館服務形態的不斷轉換,其目標及服務方式也隨之改變。互聯網的進步,使圖書館已由實體館向虛擬館方向快速發展,從本質上而言,圖書館服務的內涵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其主要目的都是在借助館藏資源及網絡數據的整理,快速地為讀者提供完整的需求信息。而當信息科技越來越發達時,信息的來源也勢必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化。當信息因負載而無法整理,逐漸成為垃圾時,用戶也會陷于信息的漩渦中而形成信息焦慮。
因此,現代圖書館所要提供的不僅是信息的組織及整理,更重要的是將信息源根據個人化需求,借助各種網絡平臺語言(如 JAVA、SQL)及信息挖掘(Data Mining)技術,提供定制化的信息產品,以便在“節省讀者時間查詢數據”的第一要務上,協助讀者解決問題。當然,數字化時代用戶親自到實體圖書館的機會減少許多,有許多的信息靠著網絡的傳輸就能完成,但這并不意味圖書館的服務會停止或減少,也不代表從事圖書館學研究的專業人員會被其他信息學科的學者所取代。在圖書館學上,有一個更重要的精神是:圖書館員不但是信息整理的提供者,更是信息及知識管理的傳授者。我們要從圖書信息的提供主義角色向使用主義角色轉換,也就是從數字信息的永久性、多樣性、實時性、大量性轉化為聯合性、語意性、推薦性及量身訂制性,這種轉換運用了信息過濾技術及推播技術(Push Technology)來完成主動化、個別化信息的獲得,這樣才能真正地延續圖書館服務的生命,讓用戶獲得真正所需信息。
[1]李欣業.個性化服務是數字圖書館的必然選擇[J].黑龍江史志,2008(19).
[2]李陽暉,楊燕,黃萍莉.數字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發展動因分析[J].情報科學,2008(4).
[3]趙敏.試論數字圖書館的個性化信息服務[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2).
[4]成博,張文明.數據挖掘與數字圖書館個性化服務[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8(3).
[5]許春漫.試論數字圖書館個性化服務中的個人信息保護[J].圖書情報工作,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