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的她不甘命運擺布,擺小吃攤,販面粉,辦雞籠廠……成為從借貸5000元開辦餃子館,到籌資80萬元創辦餐飲企業,營業面積從10多平方米發展到500多平方米,員工從三五個人增加到近60人,營業額從每天數百元增加到上萬元的企業家。

黃秀英是位農家女子,1983年底,正當她將要接父親的班轉正時,父母卻決定讓正在上學的哥哥接班。黃秀英雖然受到了打擊,但她沒有因此一蹶不振。1987年,不滿現狀的她得知柞水縣的面粉價高于長安面粉價時,黃秀英販面粉為家里掙了2300元錢。從此,她嘗到了做生意去掙錢的甜頭。
改革開放初期,黃秀英看中了餐飲市場的商機。她在長安縣城擺起了小吃攤,慢慢積累了數千元資金。1989年,她投資5000元,開辦了皮薄餃子館。由于餃子風味獨特,加上服務周到,受到了顧客的好評。
創業初期,她走訪考察了西安數十家名店名廚,研制開發出了獨具特色的皮薄餃子。2000年,她再次籌資80萬元,在縣城創辦了皮薄村味園,以皮薄餃子為龍頭,主營川粵大菜,同樣以較好的經營理念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2003年,她參加了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MBA工商管理研修班,不僅使個人得到了質的飛躍,而且促進了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黃秀英在創業中始終堅持誠信為本,先后數十次將顧客遺留在店內累計6萬多元的現金、手機等貴重物品交還失主。一天午后,當她與員工一起在店內收拾時,發現一餐桌下有一個提包,打開一看全是整捆現金,總共58000元,相當于當時店內兩年的純收入。不義之財不可得,在活生生的事實面前,她一邊教育員工怎樣做人,一邊設法聯系失主。一個小時后,一位操南方口音的中年男子看到失而復得的皮包時,當即抽出1000元錢表示謝意,她與眾多員工一起婉言謝絕了。
這些年來,黃秀英先后幫助扶持10多位員工成為小老板和企業家。她堅持幫助青年婦女張建玲走出農村,在縣城辦起了餃子館。如今,張建玲夫婦的餃子館生意紅火,脫貧致富成為小康之家。
黃秀英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累計為興學、修路、扶貧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13萬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黃秀英在個體戶中帶頭捐款捐物,受到了西安市工商長安分局的表彰。
黃秀英始終遵紀守法,依法納稅。2005年以來,企業年繳納稅費超過20萬元。2000年至今,累計繳納稅費過百萬元。黃秀英的業績和貢獻,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獎勵。2007年,黃秀英被評為“陜西省下崗職工創業十大名星”,先后在市、區、縣多次演講。2008年她被評選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皮薄餃子包出了厚味人生,厚味人生孕育了黃秀英的皮薄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