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西江黃金水道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南寧掛牌成立
一個擁有19億消費者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今年初全面建成,在中國和東盟合作的大格局中,廣西作為“橋頭堡”,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化雙邊開放合作、維護國家安全和中國西南邊疆穩定中的優勢日漸凸顯。
在北部灣的海岸上,曾矗立著一尊神圣的銅柱,它與浩淼的海面朝夕相望。1684年清政府為加強軍事布防,增設龍門水師副將,統領兩千余名士兵,之后又在重要關口增設14座炮臺,北部灣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海疆防御重地。
早在公元前111年,現北海所轄的合浦即設立了合浦郡,這是當時幅員遼闊的嶺南三大郡之一。當時合浦港是海之門戶,一隊隊滿載絲綢和陶瓷的帆船,浩浩蕩蕩從這里駛出,直航東南亞,再轉至其他遙遠的國度。自東漢章帝元年至順帝永建六年的47年間,東南亞甚至西亞一些國家的使臣也通過這條海上通道,跨入中國的領土,與東漢王朝交往。古代印度等國的商人幾次因陸路受阻,而轉海路經今越南進入中國。從那時起,合浦港就成為聞名于世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
唐朝以后,廉州州治設在合浦縣。唐代全國六大都護府之一的安南都護府在廉州設置行營,宋、元時在廉州府設置了古代海關機構——市舶提舉司。康熙年間,清政府又在廉州府城設置“北海鎮標及城守營”,“北海”之名首次見諸史冊。如今,北部灣區域涉及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及越南的北部省區。由于地處中國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連接地帶,也由于它沿江、沿海、沿邊的特殊地理優勢,使北部灣在中國與東盟,以及在泛珠三角等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北海被列為我國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92年,國務院將北海列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出海口。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廣西北部灣被定位為西部開發重要優先發展的區域。
不過短短的20余年,一個新的北部灣正悄然崛起:水碧天藍,魚肥蟹黃;吊塔高聳,車水馬龍。岸邊海面停泊著數不清的巨輪,充滿著一股生命的熱力。一個連接東盟的國際經濟橋頭堡,正開始亮相于國際航運的舞臺。
北部灣與渤海灣都是中國的“黃金海灣”,但它們在開發性質上又具有重大區別:環渤海灣的開發是中國的內部問題,而環北部灣的開發則是面向國際,它不僅涉及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在南中國海的歷史權益,而且關乎中國未來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事關中國整體發展戰略,眾多專家學者已把期盼的目光聚集到北部灣。廣西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周毅說:“從世界經濟大格局看,沿東亞環太平洋沿岸從北向南看,從俄羅斯到日本、韓國,至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到新加坡,基本上都是現代港口群、產業群、城市群聚集的較發達地區。但這個經濟帶還不完善。在中國與東盟的交匯區域,由于歷史原因,經濟比較落后,使東亞環太平洋帶發生了斷裂。北部灣經濟圈的建立,恰恰能連接起斷裂的東亞環太平洋經濟帶,從而使中國經濟能更廣泛地融入世界經濟中。”
在中國正在崛起的大背景中,北部灣,這個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洼地”,由于其獨特的地緣優勢,正面臨一次脫胎換骨的大發展機遇。北部灣海岸線漫長,有多處大型深水不凍港,海洋資源、岸線資源和土地資源豐富,環境容量大,經濟腹地廣闊。更重要的是,它既是中國東西部、中國與東盟的雙重結合部,又是川、滇、黔等西部腹地省份最便捷的出海口,更是溝通中國大陸、中南半島與東南亞諸島國的重要通道。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眾多的政策效應在北部灣疊加,加大了北部灣輻射的半徑,“泛北部灣”的概念脫穎而出。
北部灣這個節點一天不通,中國與東盟諸國的縱深交往就將處于被動局面。一衣帶水、一海連十國,正是泛北部灣地區的形象寫照。碧藍的北部灣將中國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和文萊6個國家連在一起。傳統意義上的北部灣經濟區是中越兩國合作的次區域,而泛北部灣則將該區域提升為中國和東盟合作的次區域。在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一個嶄新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已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一個形似英文字母“M”的“一軸兩翼”大格局:其中一軸是指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這個中心軸貫通中國與東盟6個國家;兩翼指大湄公河次區域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它們分別位于主軸的東西兩側,是中國與東盟進一步加深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必要保障。

1.廣西南寧市一處環境優美的居民區

2.南寧市現代化住宅社區。 王非/攝

3.正在建設中的南寧夜景。 葛凡/攝
經過10年努力,涵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4.5億美元貿易額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啟動。根據之前簽署的一系列協議,雙方90%的貿易產品已經開始實現零關稅,并實質性開放服務貿易市場。自貿區建成、關稅的降低是雙方政府、商人、百姓的共同期待,90%的商品零關稅,意味著將有超過7000多種的產品價格下降。
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為9.8%,而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則降到了2.4%。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將降到0.1%;東盟6個老成員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低到0.6%。東盟4個新成員,即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在2015年實現90%商品零關稅的目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歷時10年。早在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東南亞各國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就已經意識到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性,而中國當時的巨大市場也為它們走出危機提供了力量。
面對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興奮地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進入東盟的門檻將大幅降低,有利于我們開拓東盟市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建成,“零關稅”時代的到來使中國的企業家們看到了“走向”東盟的新機遇,中國企業不但能擴大東盟市場,而且可以更加便利地在國際區域范圍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古小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與東盟的互補性貿易將極大豐富雙邊國內市場。東盟國家鋼材生產成本較高,產能不足,為中國鋼材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中國從東盟進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膠、鐵礦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決中國生產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
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部灣之畔,一座座工廠正在緊鑼密鼓地修建之中。一個面向東盟國家、創造多邊共贏的“臨海經濟圈”已初現端倪。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日漸推進,商人們已察覺到了廣西這個離東盟國家最近的中國省區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在廣西北海市的經濟技術園區內,來自浙江的貝因美集團已決定在此投產嬰兒米糊,主要原料來自越南的優質大米。

廣西傾力打造黃金水道經濟圈
在廣西欽州港邊的松軟沙地上,一個投資23億元人民幣、以東南亞產木薯為主要原料的項目就要在本月投產。該項目負責人陳耀龍介紹,其主要產品是淀粉和酒精。由于氣候、土壤條件適宜,東南亞地區所出產的木薯淀粉含量高、利用率也高。目前從越南、泰國等國木薯的進口關稅已降低了一半,這使其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優勢明顯。
在廣西沿北部灣的欽州、防城港、北海三大港口城市,類似的企業還有許多。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當地優越的港口條件,從東盟進口農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由于關稅和運輸成本上的優勢,這些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古小松博士認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從藍圖逐漸變成現實,北接中國西部地區的巨大市場,東臨粵瓊的廣西沿北部灣的經濟圈,有望迅速將地緣優勢、人文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一批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沿海城市所形成的“臨海經濟圈”,使我國西南市場和東盟市場的經濟貿易合作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企業會在這里發現更為廣闊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