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芬
(遼寧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1)
范艷芬 女,1972年生。碩士,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發表論文多篇,參與科研項目3項。
數字信息資源建設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核心,也是數字圖書館發展的迫切需要和主要任務,并已成為開展業務服務的基礎。然而,通過對全國20所“211工程”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進行調查發現,各高校圖書館在加大數字資源建設力度的同時,在配置方面卻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引起重視,應在建設中加以解決。
“數字圖書館”一詞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譯而來,是用數字技術處理和存儲各種圖文并茂文獻的圖書館,實質上是一種多媒體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統,把各種不同載體、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資源用數字技術存貯,以跨越區域面向對象網絡查詢和傳播的一個大型信息系統。數字信息資源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核心,數字信息資源從廣義來講可理解為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數字形式發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資源總和[1]。狹義地講,數字信息資源可稱電子資源或數據庫,也指一切以數字形式生產和發行的信息資源。我們這里研究的數字信息資源是指狹義的數字信息資源。
任何一種資源都有一個配置問題,數字信息資源作為一種資源,在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圖書館的數字信息資源更需要合理、有效的配置。所謂數字信息資源配置,是以人們的數字信息資源需求為依據,以數字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為指針,調整當前的數字信息資源分布和分配預期的過程[2]。由于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對數字信息資源的需求不斷變化,因此,數字信息資源的配置是一個動態過程。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3]。因此“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的數字信息資源配置反映了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配置的基本情況。通過訪問全國20家“211工程”高校圖書館資源網站,對各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進行調查、統計,形成了數字信息資源調查表(見表1)。由于各高校圖書館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揭示標準和揭示深度有所不同,統計數字難免有些出入,但基本反映出目前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的配置現狀。數據表明,各高校圖書館的數字信息資源配置存在共同的現象:高校圖書館均圍繞本校的學科設置以及發展目標配置數字信息資源;本校館藏紙本文獻書目數據庫建設相對完備,全部實現紙本文獻的網上揭示和網絡檢索;基本形成了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文獻保障體系。但通過對數字信息資源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的配置仍然存在嚴重問題。
教育部在“211工程”建設目的中指出:“這一工程的實施旨在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培養高層次人才,對提高國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國家經濟建設,促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基本立足于國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3]。”可見,任何一所高等學校,即使是承擔著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211工程”高校,培養人才仍是其基本職能和主要任務。但各高校圖書館90%以上的數字信息資源都集中在研究領域,只有不到10%的資源屬于教學型資源,有的高校教學型資源的配置比例還不到5%。這與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的基本職能和根本任務相矛盾,需要引起重視。
高等學校的發展,大都堅持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在保持和發揚自身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大力支持和發展新興學科,形成了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而學科的發展也呈現出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發展趨勢。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雖然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分化開來,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科學體系,但它們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是同樣重要的[4]。文獻資源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保障。2006年12月,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與全國70所高校圖書館共同簽署的《人文社科文獻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提出:“文獻資源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生命源泉,……作為人類文明成果主要載體的文獻資源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基本保障[5]。”但調查表明,各高校圖書館的數字信息資源配置中自然科學數字信息資源豐富,哲學社會科學數字信息資源相對不足已成普遍現象。而且數字信息資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國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針對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數字信息資源不足。

表1 20所“211工程”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配置統計表
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最重要、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記載、積累和保存著人類社會所取得的知識和經驗,是人類社會賴以繼承與借鑒前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以及減少與避免許多重復勞動的工具[6]。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都必須通過利用信息資源來實現。中國的高等學校作為中國教育、科學、文化研究的重要機構,在中文文獻的占有和利用上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從資源調查發現,中國高校的中文數字信息資源薄弱,甚至不及外文數字信息資源豐富,呈現出非常不合理的分布。
調查數據表明,高校圖書館引進數字信息資源所占比例大,而針對本校或本地域特色自行建設的特色數字信息資源所占比例卻很小。由于自行建設數字信息資源比購買數字信息資源要復雜和困難得多,又受圖書館本身技術、人力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圖書館均以引進成型的數字信息資源為主,自行建設特色數字信息資源的數量少之又少。
高校圖書館要根據自身的學科設置和發展情況,加強教學型數字資源的配置,為學校培養人才服務。
首先,各高校圖書館要密切注意教育部和各省開展的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精品課程項目成果往往集中了國內或各省市最優秀的教學團隊的教學型數字資源,是圖書館教學型數字信息資源的重要補充[7]。
其次,注意成熟教學型數字信息資源的引進。如Apabi的CALIS高校教學參考書全文數據庫,可以為各高校學生提供50多所全國重點高校學科專家精選的各學科專業的教學參考書,超星名師講壇學術視頻可以讓學生在電腦前聆聽著名高校知名教授的專業課程,領略大師級的風采。這樣的教學型數字信息資源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等數字信息資源在學生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等方面可以給學生以輔導。這類數字信息資源都是非常成熟的,是在某一領域具有優勢的教學型數字信息資源,對學生學習、考試以及擴大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同時實現數字信息資源使用人群最大化,也提高了數字信息資源配置效率。
第三,關注網絡免費開放式課程資源的收集、整理和參與。在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提出開放式教學模式。如“開放式課程計劃”OOPS(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這是在奇幻基金會(www.fantasy.tw)之下執行的一個計劃。其理念是“希望能夠用開放原始碼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術來挑戰開放知識分享的這個新理念,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知識”[8]。如麻省理工學院開展的開放式課程計劃,“這是一個免費、開放的教育資源,供給全世界各地的機構、學生和自學者使用[9]。”還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猶他州立大學、塔夫斯大學開放式課程,哈佛進修學院遠距教育計劃,日本開放式課程網頁聯盟,巴黎高科開放式課程等。這些網絡免費開放式課程資源是對高校圖書館教學型數字信息資源的重要補充,將為我國高校教學提供更豐富的資源。
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和繁榮程度,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和文化力量的重要體現和標志[10]。長期以來,相對自然科學而言,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各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數字信息資源配置相對不足。針對這種現狀,國家已經采取了積極措施。2004年教育部啟動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項目,該項目是教育部根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和文獻資源建設的需要引進專項經費建立的。其宗旨是組織若干所具有學科優勢、文獻資源優勢和服務條件優勢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有計劃、有系統地引進國外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借助現代化的服務手段,為全國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和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獻保障[11],是全國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外文期刊保障體系。CASHL收藏豐富,學科覆蓋全面,目前已收藏9148種國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原版期刊(涉及地理、法律、教育、經濟/商業管理、軍事、歷史、區域學、人物/傳記、社會科學、社會學、體育、統計學、圖書館學/信息科學、文化、文學、心理學、藝術、語言/文字、哲學/宗教、政治等學科)、900多種電子期刊、26萬種電子圖書,以及“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庫”、“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圖書聯合目錄”等數據庫[12]。由于得到國家財政的穩定支持,CASHL計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在不遠的將來,其外文人文社科期刊收藏總量將增加到12000種[13]。CASHL為全國高等院校的教師、學生、科研人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提供其所有資源的文獻傳遞、館際互借以及專家咨詢等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只要充分宣傳CASHL資源,使CASHL資源在高校得到廣泛利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加強了哲學社會科學數字信息資源的配置。
中國的高校圖書館應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中文數字信息資源的整理、加工和建設上加大投入,重點建設一些有較高研究和使用價值的中文數字信息資源;同時根據各自的學科優勢和地域特色優勢建設一批特色數字信息資源。使之成為國內、國外某一領域的中文數字信息資源或某一特色數字信息資源的中心。在這些資源的建設過程中,高校圖書館要打破圖書館界限,充分利用高校技術設備先進、學科專業人才和技術人才云集的優勢,實行學校統一協調、相關單位聯合共建的方式,必將取得理想的效果。
當前,正是數字圖書館建設大發展時期,各高校圖書館在大力加強數字信息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數字信息資源建設中的配置問題,并在建設過程中加以解決,以達到優化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配置的目的,最大限度提高數字信息資源配置效益。
[1]王云娣.數字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霍國慶.我國信息資源配置的模式分析(一)[J].圖書情報工作,2000(5):32-37.
[3]教育部.211 工程簡介.[2009-10-1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607.htm.
[4]潘燕桃,程煥文.邁向人文社科信息資源共享的新時代——《北京宣言》解讀[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1).
[5]《人文社科文獻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起草小組.人文社科文獻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2).
[6]程煥文,潘燕桃.信息資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李作化,孫振領.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J].情報科學,2009(7).
[8]開放式課程計劃.[2009-10-12].http:/www.myoops.org/cocw/.
[9]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2009-10-12].http://www.myoops.org/cocw/mit/index.htm.
[10]徐濟超.充分認識社會科學的重要性 創造性地搞好地方社科院工作.中州學刊,2007(3).
[11]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2009-10-12].http://cashl.calis.edu.cn.
[12]CASHL項目網站.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數據庫.[2009-10-12].http:/www.cash.ledu.cn/search/html/servic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