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錦和 ,田國才 ,黃 勝 ,龔沈初 ,姜洪標 ,李小龍
(1.江蘇省海門市劉浩醫院,江蘇海門 226355;2.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南通 226001)
腦垂體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是鞍區最常見的腫瘤,約10萬人口中即有1例,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特別是在育齡婦女中[1]。據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報道,腦垂體瘤占顱內腫瘤的12.2%[2]。腦垂體為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內含數種內分泌細胞,分泌多種內分泌素,如果某一內分泌細胞生長腺瘤,則可發生特殊的臨床表現。典型的垂體瘤診斷不難[3],但在早期的垂體瘤,癥狀不太明顯時,診斷并不容易,甚至不能發現。筆者在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進修期間收集該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48例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垂體微腺瘤病例,其詳細情況分別敘述如下:
本文中對48例腦垂體瘤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經內分泌檢查和影像診斷確診。全部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小17歲,最大56歲,平均(28.3±7.4)歲。臨床表現:頭痛、頭昏、閉經、月經失調、不孕、泌乳,且血清泌乳素明顯增高。其中泌乳素腺瘤45例,生長激素腺瘤23例。
使用Siemens Magnetom Symphony 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采用標準頭顱線圈,所有病例于注射對比劑前行鞍區局部矢狀位和冠狀位SE T1WI、T2WI薄層掃描,層厚3 mm,層距0.5 mm,FOV 210 mm,矩陣256×256。矢狀位掃描平行于垂體柄,冠狀位掃描平面與垂體的長軸垂直。增強掃描對比劑應用釓噴替酸葡甲胺(Gd-DTPA),劑量為0.1 mmol/kg體重,速率為2.6 ml/s[4]。同時用10~15 ml生理鹽水將留在導管內的對比劑沖入靜脈。開始注射5 s后行冠狀位薄層掃描,采用 TSE 序列,TR 350 ms,TE 11 ms,層厚、FOV 及矩陣與增強前冠狀位T1WI相同,連續掃描5次,每次29 s,無間隔,共得5組同層面不同增強時期的圖像,在動態增強掃描后行常規延遲增強SE T1WI矢狀位成像(掃描條件同平掃)。
數據統計處理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根據擺放位置是否標準、顯示不同時相病灶層面一致性、增強效果等判斷標準,圖像質量分為優、良、差。位置標準、不同時相病灶層面一致性強及增強效果好歸為優,稍有欠缺者為良好,圖像不能很好觀察者為差。本組病例優40例,良8例,差0例。
垂體微腺瘤MRI診斷的動態掃描序列中第25、50、75、105、130 秒時分別有 5、15、13、9、2 例腫瘤低信號與正常強化的垂體信號呈最明顯的反差。動態增強掃描序列中不同時相病灶顯示最佳程度的比較見表1。

表1 44例動態增強掃描序列中不同時相病灶顯示的最佳情況
MRI平掃、動態增強掃描及常規延遲增強掃描序列垂體微腺瘤檢出率分別為 43.8%(21/48)、91.7%(44/48)、66.7%(32/48),經統計學分析,三種不同的掃描方法病灶檢出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三種不同的掃描圖像見圖1~3。

圖1 垂體微腺瘤MRI平掃
垂體微腺瘤好發于女性,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0%~15%,臨床表現以頭痛、繼發性閉經、泌乳為主[5]。目前為止垂體微腺瘤的診斷以MRI為主[6]。本組病例顯示MRI動態增強掃描對垂體微腺瘤的檢出有明顯的優勢。
正確實施MRI增強掃描技術,是提高垂體微腺瘤診斷的關鍵[7]。在增強掃描早期,因垂體血供豐富,且血流動力學快,因此,正常垂體組織早于微腺瘤組織增強,此時垂體微腺瘤在增強的正常垂體組織中呈現低信號瘤體。在增強掃描后期,也就是在靜脈快速注射GD-DTPA 60~120 s后,因正常垂體組織血流動力學相對較快,強化速度快而垂體微腺瘤組織血流較慢,持續時間較長,此時垂體微腺瘤瘤體在低信號的正常垂體組織中呈現高信號[8]。在本組病例中,44例(91.7%)在動態增強掃描中表現為相對低信號,其中在動態增強掃描序列中第 25、50、75、105、130 秒時分別有 5、15、13、9、2 例腫瘤低信號與正常強化的垂體信號呈最明顯反差,因此在動態增強掃描50~105 s時病灶檢出效果最佳,與文獻報道相一致[9-10]。通過本研究筆者認為垂體動態增強掃描簡單易行,檢出率高,動態增強掃描檢查垂體微腺瘤可在臨床推廣。

圖2 垂體微腺瘤動態增強掃描

圖3 垂體微腺瘤常規延遲增強掃描
[1]Rand J,Lippitz P,Kink E.et al.Evalation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s with dynamic MRI imaging[J].Eur J Radial,2002,41(2):131-135.
[2]Bartynski WS,Lin L.Dynamic and conventional spin-echo MR of pituitary microlesions[J].AJNR Am J Neuroradiol,1997,18(5):965-972.
[3]梁長虹,陳乃楹,黃美萍,等.K空間中心部分采集技術的垂體動態增強掃描[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3):152-155.
[4]Kucharczy W,Bishop JE,Plewes DB,et al.Detection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s:comparison of dynamic keyhole fast spin-echo,unenhanced MR imaging[J].AJR,1994,163(3):671-679.
[5]王秀河,黃耀熊,黃力,等.動態增強掃描在垂體微腺瘤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3):202-205.
[6]柏根基,王鶴鳴,王德杭,等.垂體柄斷層解剖與MRI對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1998,17(3):133.
[7]沈天真,陳星榮.神經影像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89-807.
[8]張軍,白雪原,陳寧,等.MRI動態增強掃描在垂體微腺瘤診斷中的應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5,21(3):266-267.
[9]趙興利,馬先鋒,趙叢海,等.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在診斷垂體微腺瘤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5,9(1):44-46.
[10]陸武,周勝利,劉雨成.匙孔動態mri對45例催乳激素分泌型重體微腺瘤的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