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偉
(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黑龍江大慶 163001)
腦梗死屬于中醫范疇中的 “中風”、“偏風”、“偏枯”、“身偏不用”等,多發于中老年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及環境污染的加大,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且發病急驟,變化迅速。治療腦梗死的藥物很多,筆者就西醫用藥結合中藥解毒化瘀顆粒治療腦梗死的療效進行研究。針對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80例確診腦梗死患者,診斷標準依據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現報道如下:
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共收治腦梗死患者8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48 歲,平均(68.00±6.15)歲;病程最長 9 d,最短 4 h;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輕度11例,中度25例,重度4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 19 例,年齡最大 78歲,最小 49 歲,平均(67.00±6.34)歲;病程最長9 d,最短6 h;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為:輕度12例,中度26例,重度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標準,①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二代標準)的中風病病名診斷標準[2]。②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證,主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澀或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次證:面色晄白,氣促乏力,自汗出,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或有齒痕,脈沉細。③符合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的腦梗死診斷標準[3]。④治療前均存在嚴重心、肝、肺、腎病變。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西醫治療方案:前2~3 d靜滴尿激酶3萬~4萬U,2次/d,以后每天1萬~2萬 U,持續7~10 d。 同時靜滴 20%甘露醇 250 ml,1~2 次/d,7~10 d 為 1個療程,以起到降顱壓、減輕腦水腫、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口服維生素E 50~100 mg,3次/d,2~3 周為 1個療程。為補充血容量,給予患者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1次/d,10~15 d為 1個療程。應用腦代謝活化劑——腦活素2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 ml中,靜脈滴定,1次/d,10 d為1個療程。
1.3.2 治療組 治療組患者在給予相同于對照組的西醫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中藥解毒化瘀顆粒(主要成分:大黃、人參、川芎、葛根等)口服,1 袋/次,5 g/袋,2 次/d,10 d 為 1 個療程。
根據 《1983年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診斷療效判定標準》規定[4],治愈: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完全恢復或基本恢復,能獨立行走,生活能自理,肢體肌力恢復至4級以上;顯效: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有明顯改善,能借助外力步行,肢體肌力恢復2個級別以上;好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他癥狀改善,肢體肌力恢復1個級別以上;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腦梗死是人類三大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多發于中老年人,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5]。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認為腦梗死是臨床上的急難重癥[6]。中醫認為,腦梗死在于臟腑衰弱,諸邪侵淫以致正虛血瘀,濁毒內生,脈道不通,經絡阻滯而然。其病位在腦,涉及肝、腎、心和脾胃,病性上總屬本虛標實,其中,本虛主要是氣虛,標實主要是瘀、毒(熱毒和瘀毒等)。故臨床上多表現為氣虛血瘀、濁毒內蘊。治療當謹守病機,扶正祛邪,治以解毒降濁、益氣化瘀。方中,大黃苦寒,歸脾胃、心、肝等經,具有清熱降濁、解毒化瘀之功,為方中君藥。人參微苦、微溫,歸脾、肺經,能大補元氣、益陰生津、補益脾肺,可扶助正氣,助機體祛邪,又可令氣血旺盛,血行有力;既幫助大黃解毒化瘀,又防止大黃祛邪傷正,為方中臣藥。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活血兼行氣,可引諸藥上達顛頂,旁通四肢,能通過血腦屏障,有利于治療中樞神經系統及腦血管病,并助大黃祛瘀。葛根辛、甘、涼,入脾胃經,生津通絡,并可引藥上行,與大黃配伍,一升一降,氣機調暢,其氣升,則引諸藥上行而化腦脈之瘀,并使腦竅得養;其氣降,則濁氣下行而瘀毒得以下流排除。既幫助大黃之解毒化瘀,又幫助人參之扶正,與川芎共為佐使之藥。縱觀全方,大黃、人參相配,解毒降濁,益氣化瘀,切中病機,輔以川芎、葛根,既加強大黃解毒化瘀,又幫助人參之扶助正氣,并引諸藥直達病所,標本兼治,攻補兼施,動靜結合,升降相因,祛邪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邪,為治療腦梗死之妙劑,再配以西藥,中西醫治合治標本兼顧,因此,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較單純西醫方法治療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1]孟家眉.對腦卒中臨床研究工作的建議[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8,21(1):5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3-56.
[3]王新德.各類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2381.
[4]王永炎.1983年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診斷療效判定標準[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1):468.
[5]陸暉,覃輝,黃格朗.腦梗死與部分基因多態性相關性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11(4):67-70.
[6]牟方波,郭鵬,盧正海.急性腦梗死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2):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