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韻,吳小秋,徐進華,劉東生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廣東珠海 519015)
血管性頭痛是由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所產生的頭痛。自2009年以來,我院對30例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型的血管性頭痛患者給予燈盞生脈膠囊治療,取得良好療效,并通過經顱多普勒檢測觀察其治療前后顱內血管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本組60例血管性頭痛患者均為2009~2010年我院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16~60 歲,平均(34.0±3.8)歲;平均病程(7.0±2.1)年。 對照組30 例中,男 9 例,女 21 例;年齡 18~59 歲,平均(33.0±5.1)歲;平均病程(6.0±2.9)年。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實用神經病學》[1],符合1988年國際頭痛協會制訂的血管性頭痛診斷標準。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腦CT檢查均正常。
符合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型的患者。即頭痛隱隱,刺痛時作,痛有定處,遇勞加重,神疲乏力,頭昏目眩,面色蒼白,舌淡或淡暗,苔薄白,脈沉或細澀。
排除腦血管病,顱占位病變和炎癥性病變、高血壓及五官疾病等引起的頭痛。
1.5.1 治療組 燈盞生脈膠囊(云南生物谷燈盞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20026439),每次 2 粒(0.36 g),每天 3 次,口服。
1.5.2 對照組 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商品名:西比靈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規格:5 mg/粒)5 mg,每晚 1次,口服,治療期間停服鎮靜止痛藥。
兩組治療10 d后評估療效,治療前后檢測經顱多普勒。
治療前后檢測TCD顯示的血流速度、頻譜形態。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制訂。治愈:癥狀完全消失,VS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偶有輕微頭痛,時間較短,VS基本恢復正常;好轉:頭痛次數、程度、范圍及時間均有所減低,多支痙攣血管的部分血管VS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變化,VS也無明顯改變。腦血管收縮期VS的評定標準參照《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3]。
使用SPSS 10.0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燈盞生脈與氟桂利嗪膠囊相比,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n(%)]
兩組治療前各支血管VS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各支血管VS值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支血管VS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燈盞生脈能顯著改善腦循環和調節血流量,緩解癥狀更加明顯,對血管性頭痛具有顯著療效。見表2。
血管性頭痛病因復雜,多認為與遺傳、內分泌及代謝紊亂、情緒緊張、睡眠障礙、精神刺激、氣候變化等有關。關于血管性頭痛的發病機制眾說不一,多數學者認為血管性頭痛是一組由血管舒縮功能異常所引起的頭痛,每次發作均包括顱內血管收縮及顱外血管的擴張。顱內血管收縮使腦內血流量減少,引起腦組織功能障礙的癥狀,而顱外血管擴張可出現頭痛。本資料TCD檢查發現大多數血管性頭痛患者都有顱內血管痙攣現象。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支血管VS值(,c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支血管VS值(,cm/s)
各項指標與治療前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比較,ΔP>0.05
組別 n MCA AC PCA BA VA治療組治療前30143.18±10.3097.3±14.370.50±10.2584.30±7.2376.80±13.20治療后30125.20±12.70*76.5±13.5*62.10±9.23*65.70±7.25*56.13±9.45*對照組治療前30146.21±11.595.9±13.572.10±10.8384.19±8.2378.12±11.98治療后30127.12±12.11*Δ78.3±13.1*Δ65.23±9.89*Δ66.25±7.10*Δ60.24±10.21*Δ
在治療上,現代醫學多用鈣拮抗劑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氟桂利嗪為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可抑制血管中平滑肌細胞鈣超載引起的血管痙攣收縮,抑制致痛物質的釋放,阻止了血管性頭痛的發作,是治療血管性頭痛的常用藥物。但其療效有限,癥狀難以完全改善,且易出現毒副作用。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有較好的療效,在緩解頭痛和伴隨癥狀、預防復發等方面均有獨特的優勢,且無不良反應出現。
血管性頭痛屬中醫“頭痛”范疇,其病因病機與肝郁血虛、氣血兩虛、腎虛等有關,而氣虛血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類型。《醫林改錯》中云:“元氣即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若勞累過度,加之缺乏適當的休息和體育鍛煉,又不注意補充合理的營養,造成人體元氣大傷,臟腑組織功能減退。氣虛不能運行血液而致血瘀,氣血不能上行頭目,腦髓失養,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故本證型血瘀為標,氣虛為本,治療應補血益氣,活血通絡,標本兼治,才能通則不痛,緩解疼痛。燈盞生脈膠囊是將活血化瘀的燈盞細辛與益氣養陰的人參、麥冬、五味子制成復方口服制劑,具有益氣活血,養陰健腦等功效。其中燈盞花的作用始載于《滇南本草》,《中國藥典》1977年版第一部中將其收錄[4]。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燈盞細辛有效化學成分為燈盞花乙素和燈盞甲素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和細胞代謝,增加動脈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5-6],臨床研究提示,燈盞生脈膠囊可明顯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從而改善臨床癥狀[7],并可增加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腦血流量,改善患者頭昏、頭痛自覺癥狀[8]。
本文觀察60例,經TCD檢測發現有單支或多支血管的收縮期高流速多普勒頻譜。TCD檢測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發現,患者顱內血管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顯著增高,反映了血管痙攣;兩組治療后,顱內動脈血流恢復正常,癥狀消除,但燈盞生脈膠囊緩解癥狀更明顯,其有效率高于氟桂利嗪組,提示燈盞生脈膠囊對氣虛血瘀型的血管性頭痛患者有良好的效果,臨床可以推廣。
[1]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07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234-278.
[3]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7-24.
[4]張舉成,任馳,肖蘭英.燈盞花的研究進展[J].紅河學院學報,2005,3(6):27-29.
[5]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3.
[6]陳艷君,鮑海萍,孫文平.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血液流變學分析[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7,(4):179-l80.
[7]張鵬,高志強,戴瑛.燈盞生脈膠囊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3):68-69.
[8]高軒,李永秋,高海鳳.CT灌注成像對燈盞生脈膠囊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評價[J].廣東醫學,2009,30(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