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枝成,劉烈茜,勞藍茵,劉惠俐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健康教育研究所,廣東增城 511300)
我國艾滋病疫情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并由高危人群向農村普通人群擴散,性接觸成為主要的傳播途徑,在感染者中婦女占的比例不斷增高。增城市是廣州市的郊區縣級市,70%的常住人口為農村居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成為普遍現象,不少男性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婦女要照顧家庭而留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婦女。由于夫妻長期兩地分居,外出打工男性青壯勞動力難免涉及高危行為,萬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很可能在探親期間把病毒傳給無辜的留守婦女。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2009年9月~2010年5月,增城市健康教育研究所與增城市婦聯合作,對3個山區鎮的650名農村留守婦女進行了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預。
以1年中丈夫離家外出打工超過3個月為標準確定農村留守婦女,先由增城市婦聯組織各鎮、村婦女干部完成農村留守婦女人員資料統計;我研究所以行政村為單位,隨機抽取32個行政村,每村約20名、共650名留守婦女作為教育及干預對象。
1.2.1 同伴教育骨干培訓 由市婦聯在32個試點村中挑選1名留守婦女或婦女干部作為同伴教育骨干,由我研究所負責邀請專家對同伴教育骨干進行預防艾滋病知識及同伴教育技能專題培訓,對開展同伴教育的婦女骨干按完成工作質量給予經濟補助。
1.2.2 教育及干預活動 在中秋節、國慶節、元旦、農歷新年、清明節和五一國際勞動節等有利夫妻團聚的重大節假日前,由各行政村婦女同伴教育骨干負責對本村的留守婦女進行預防艾滋病知識同伴教育,上門講解預防艾滋病知識,派發由市婦聯和市衛生局給外出打工丈夫的一封信、預防艾滋病宣傳折頁和20個安全套;促使節假日團聚的夫妻采取安全套防護措施,并動員外出打工丈夫進行艾滋病免費咨詢檢測,我研究所、鎮婦聯和鎮衛生院負責對同伴教育骨干開展工作進行督導,保證對每名留守婦女教育及干預不少于3次。
由本研究所設計問卷,在開始教育前和干預結束15 d后,由經培訓后的試點村婦女干部負責對抽取的650名留守婦女作預防艾滋病知識和行為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分析。
開始教育前獲得有效問卷637份,有效率為98.0%;干預結束后獲得有效問卷618份,有效率為95.1%。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58歲,平均年齡36.4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占29.2%,初中占62.2%,高中及以上占8.6%。職業:從事農業生產占80.1%,從事手工業占8.2%,其他占11.7%。
留守婦女預防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由教育前的62.5%上升到干預后的93.5%,對農村留守婦女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及干預后,留守婦女預防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明顯增高(P<0.01)。見表1。
我們以懂得“不發生危險體液接觸為目的”和“正確使用、全程使用、每次使用、質量可靠”兩個要求為標準,評價留守婦女對正確使用安全套技能掌握情況,結果顯示,正確使用安全套技能掌握率由13.6%上升到86.4%。
經過對留守婦女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夫妻團聚期間安全套使用率由教育前的5.3%上升到干預后的58.2%。
由于涉及免費咨詢檢測的保密性原則,我們在問卷調查中未作這一項內容調查,根據2009年廣州市艾滋病免費自愿咨詢檢測門診工作統計,增城市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疫情屬于中下水平,在廣州市常住病例構成比中只占2.66%,但自愿咨詢檢測門診工作量在廣州市12個區(縣級市)中排名第三,是全市平均水平的兩倍多,這也從側面顯示了增城市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的效果。

表1 教育前和干預后留守婦女預防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的比較
增城市政府高度重視預防艾滋病宣傳工作,除了堅持在電視、電臺和報紙等大眾媒體進行宣傳外,還在農村開展過大型的圖片巡回展覽、懸掛宣傳標語牌,發放手機信息,培訓農村干部,教育農民工等等一系列活動,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后,絕大部分群眾對艾滋病有所了解,但仍然知之不深。教育前知道潛伏期已有傳染性的留守婦女不到六成,了解我國的“四免一關懷”政策的農村留守婦女不足四成,能夠正確判斷蚊子叮咬能否傳染的也不到一半;雖然有八成多的留守婦女知道艾滋病病毒的三個傳播途徑,但知道五種危險體液的婦女只有六成,能夠掌握正確使用安全套技能的留守婦女只有一成多,這說明我們宣傳的力度和深度還不夠,今后還要把宣傳工作做得更精細、更深入。
與大眾宣傳比較,同伴教育面較窄,項目中經3次重復教育干預后的留守婦女預防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達到了93.5%,效果非常好;農村婦女與外界接觸機會少,但婦女間日常接觸多,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系統較難得到外來信息,但內部信息交換共享率較高,通過同伴教育對農村婦女進行預防艾滋病知識宣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農村留守婦女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客觀上存在采取預防艾滋病措施的迫切需求,但由于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除需要避孕外,留守婦女在夫妻團聚期間很難主動提出使用安全套的要求。我市通過對農村留守婦女進行預防艾滋病教育干預,提高了留守婦女的防護意識,并以市婦聯和市衛生局名義給外出打工丈夫的一封信,提供數量充足、質量可靠的安全套等干預措施,增強了安全套使用的促成因素,本項目中夫妻團聚期間安全套使用率提高了10倍,可見,針對農村留守婦女開展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工作方法切實可行,教育效果明顯,對防止艾滋病疫情向農村擴散有著重要的意義。
[1]王慕蘭.陜西貧困農村婦女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3):19-20.
[2]龔雙燕.農村婦女艾滋病健康教育遠期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8):3932-3934.
[3]宋慧軍.農村婦女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及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9):1248-1251.
[4]龔雙燕.農村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及態度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2):4534-4537.
[5]和平.農村婦女艾滋病防治知識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7,21(3):229-230.
[6]何波.廣西邊貿地區農村婦女艾滋病知識掌握情況調查[J].廣西醫學,2006,28(7):109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