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福亮,吳江亭,閆愛美
(濰坊市紅十字中心血站,山東濰坊 261041)
血液關系到人的生命,自《獻血法》實施以來,為保證醫療臨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身體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社會的飛速發展,需要血液質量的不斷提高,建立一支相對固定的自愿無償獻血者隊伍對確保臨床用血的安全非常重要[1]。參加無償獻血的人群,更需要懂得獻血知識,獻血不僅是奉獻他人,而且還要自己身體健康,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調查對象中,男310名,女310名;學歷:中專200名,占32.3%,大專250名,占40.3%,本科 170名,占 27.4%;年齡18~30歲者 315名,占 50.8%,31~40歲 305名,占 49.2%。 具體見表1。于2009年1~4月向參加本采血小組620名無償獻血者發放問卷,回收620份,有效率為100%。

表1 獻血者獻血前和獻血后對獻血知識的認同率比較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是在參考有關文獻[2]及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修訂的,調查內容分為:①獻血者對獻血知識認知的現狀。②影響獻血者獻血的因素。③開放題:促進無償獻血發展的有效措施。
收集數據,將原始數據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系統軟件進行系統描述,主要統計學方法為一般描述性統計。
由表1可知,獻血者獻血前后對獻血知識的認知情況差距是很大的,而更嚴峻的是,大多數人認為獻血后會影響身體健康,需要加強營養,但是,專家認為定期獻血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并對血流變學各項均值做了比較,結果表明,反復獻血組的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電泳均較正常值明顯降低,而尤以紅細胞壓積最為明顯,提示反復獻血組的血液黏滯性下降;而急性腦梗死患者組的上述指標均較正常值高,提示腦梗死患者存在著高黏血癥。因此,定期適量的獻血會使血液黏滯性下降,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積極意義,經常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自胎兒出生后,骨髓就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隨著年齡增長,造血功能和血細胞生成率逐漸下降。獻血后,由于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反饋作用,促使骨髓儲備的成熟血細胞釋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的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人們由于體力活動減少和生活水平提高,體內積存了越來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長期處于較高水平,俗稱“血稠”。“血稠”的結果就是脂肪一層層附著在人的血管壁上,最后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形成心腦血管疾病。而經常獻血,減少了體內一部分黏稠的血液,再通過正常的飲食,補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釋,血脂就會下降,也就減輕了動脈硬化的隱患。
適量獻血有益長壽。科學獻血,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還會刺激人體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終保持青春時期一樣旺盛的造血狀態,收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成年健康人一次獻血200~400 ml所失去的血細胞在30 d內就能得到全部補充。因此,只要遵循科學獻血原則,所有顧慮都可丟掉。獻血后也不需要大補,也不會損傷元氣。調查的獻血后影響健康項中,獻血人員對獻血后影響健康的認同率很低,也就是說,獻血知識還不能在人們群眾心中有一席之地,大多數人還不懂獻血知識。
2.3.1 參加獻血的人員缺乏了解這些知識的途徑,對獻血知識認識嚴重不足,就是想獻血又怕影響身體健康,更怕傳染上疾病。
2.3.2 社會因素對獻血人員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商品意識、利益意識的增強,使部分人的思想道德、價值等一系列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改變[3],缺乏同情心,缺乏主動性,平時將工作重點放在干好本職工作,沒有認識到獻血利于他人,也利于自己。
2.3.3 在問卷的開放題中,獻血人員對使用的材料,是否對身體有害,以及能否傳染上肝炎、艾滋病等方面的看法相同,只有在自己身體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他人。
作為獻血者,無組織自覺地參加無償獻血,這本身就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義舉。目前,無償獻血隊伍整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應隨時隨地加強無償獻血知識的宣傳,加強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意義及血液生理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大獻血科普知識的教育力度和廣度。通過傳單、板報、櫥窗、海報、講座、幻燈、錄像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廣泛做好《獻血法》及獻血知識的宣傳,做好獻血者的心理引導和獻血后護理,消除他們尤其是初次獻血者的恐懼及緊張心理,使其了解并深信健康適齡公民在醫生的指導和監護下適量獻血不僅不會損害身體健康,還可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及癌癥;定期獻血不但可以挽救亟待輸血患者的生命,而且可起到定期檢查身體,提高生存質量作用;獻血不但幫助他人,而且還可幫助自己和家人[4]。
定期到高校、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宣傳工作,將獻血知識的宣傳列入各層管理者的監控之中。開展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自身素質,使其充分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近十年來,我國無償獻血事業迅猛發展,人們的觀念和工作方法在不斷發生變化,血液的質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艾滋病的發現,更引起了人們對血液質量的高度重視。成分輸血的發展,節約了資源。按要求和需求動員參加無償獻血和成分獻血,避免浪費,盡量不采不合格血液。
[1]陶紅兵.無償獻血者獻血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8,1(24):104-105.
[2]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
[3]高仙英.淺談護理工作的勞務價值[J].中國醫院管理,1998,8(8):43-45.
[4]姚麗英.無償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