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徐早清 ,周志衡 ,楊東群 ,湯炎芬 ,陳穎欣
(1.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醫院婦產科,廣東廣州 511400;2.廣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學院,廣東廣州 51018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療保健條件的改善。圍生期保健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逐年下降。然而,流動人口中孕產婦的圍生期管理仍是一個薄弱的環節[1]。故此,加強流動人口孕產婦的衛生保健是當前基層婦幼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2]。為了提高本地流動人口孕產婦的衛生保健水平,我科從2007年起開展了流動人口孕產婦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探討,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 2007年7月~2009年7月來我院產前檢查的流動人口孕婦中,自愿參加的孕婦788例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社區綜合管理。
1.2.1 問卷調查 對第一次來進行圍生期保健的婦女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并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家庭一般資料,孕產保健的相關知識、態度和行為。經過調查后,對孕產婦進行初步的評價;在孕產婦35周后再一次進行孕產保健的相關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
1.2.2 定期開展專題講座 孕婦除進行常規圍生期保健檢查外,還預約她們上孕婦學校安排專題講座,并利用多媒體、采用參與、互動和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以衛生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項目《孕期培訓教材》為參考用書,培訓內容包括孕期保健、孕期營養、孕產期心理衛生、孕期口腔保健、胎教、分娩知識、產褥期保健和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
1.2.3 一對一個體針對性補充健康教育 對一些經過調查評價后,針對認知和行為上有問題的孕產婦進行個體化的教育,如營養干預,運動干預,心理干預和個體督導。
1.2.4 家庭自我監護 經過健康教育,教會孕產婦家庭自我監護的方法,并要求她們在家里進行監測,包括飲食,運動,體重,胎動和個人相關指標,如有孕高征的婦女自我監測血壓等。
1.2.5 嚴格定期隨訪 要求孕產婦一定要如期來進行定期產前檢查,對于一些忘記或者不方便來檢查的孕婦進行電話咨詢,必要時進行家訪。
1.2.6 孕產婦心理疏導 有心理輔導經驗的婦產科醫師有心理問題的產婦進行一對一心理干預;設立心理咨詢熱線,隨時為有心理問題的產婦提供心理輔導;定期舉行家庭會談,包括其丈夫、公婆、父母進行心理宣教和觀看育兒知識錄像,以增加家庭支持,減輕心理壓力。
1.2.7 優生優育及高危妊娠咨詢門診及產后回訪 根據孕產婦的情況,設立優生優育及高危妊娠咨詢門診,開展咨詢和相關的醫療保健服務,對產后婦女進行嚴格的產后訪視制度。
比較社區綜合管理的孕產婦干預前后的相關指標的差異,比較社區綜合管理的孕產婦和過去本科室孕產婦相關指標的差異性。
運用SPSS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錄入調查數據,經核對后進行統計分析,各率或構成比的比較用χ2檢驗或fisher's精確概率法。
被管理的孕婦年齡21~37歲,平均25.7歲。文化水平方面:小學以下文化水平者7.3%,初中文化水平者69.9%,中專或大專高中者18.5%,大專以上者4.2%;職業構成方面:家庭主婦20.8%,工人43.3%,職員20.5%,個體戶5.3%,其他10.1%。
流動人口孕產婦在第一次產檢(管理前)的孕產保健相關知識知曉情況較低,其中關于分娩過程的知曉率(6%)最低,而關于母乳喂養的好處的知曉率最高(49%);經過社區綜合管理后,孕產保健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得到明顯的提高,其中關于孕婦的運動、孕期的性生活、孕期體重增加的范圍和分娩前的征兆的管理后知曉率為100%,管理前后各知曉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 1。
流動人口孕產婦在綜合管理前,僅68.9%孕產婦愿意參與健康教育活動,87.9%孕產婦有問題時愿意主動回醫院檢查,6.0%孕產婦希望在家分娩,僅有72.0%的孕產婦有定期隨訪;經過社區綜合管理后,孕產婦保健相關態度均得到了明顯改善,其中被管理的孕產婦均愿意在有問題的時候主動回醫院檢查、愿意到醫院分娩、定期隨訪;管理前后孕產保健相關態度的構成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表1 流動人口管理前后孕產保健相關知識的比較(n=788)

表2 流動人口管理前后孕產保健相關態度和行為的比較(n=788)
產后一周的家庭訪視,觀察孕產相干質量指標發現,經過社區綜合管理的流動人口孕產婦女的剖宮產率為16.9%,產后出血率為1.8%,新生兒窒息率為1.5%,均低于我科2007年全部孕產婦質量指標,而母乳喂養率為98.9%,高于我科2007年的孕產婦母乳喂養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孕產婦保健作為孕、產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孕、產婦健康和促進安全分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孕期保健的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醫療衛生狀況、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標。研究顯示,孕產婦死亡及圍生兒死亡、低體重兒,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與缺乏孕期保健有關[3]。規律的進行孕期保健,可以發現和確定有高危因素的孕婦,為孕婦提供專業服務者的幫助。目前,我國的孕產期保健絕大部分工作由基層醫療單位承擔,故此孕、產婦的管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點人群的管理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4]。

表3 流動人口管理前后孕產相干質量指標比較[n(%)]
隨著我國婦幼保健專科服務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質量的提高,目前我國的戶籍人口孕期保健工作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然而,由于流動人口孕產婦普遍存在文化素質低、經濟困難、缺乏孕產期保健意識與知識、職業和居住地不穩定等特點,管理相對困難,并且流動人口孕產婦一般不愿接受孕期監護和住院分娩,極易發生孕產婦死亡,所以流動人口孕產婦的管理是當前婦幼保健工作的一大難點[5-6]。市橋鎮是廣州市番禺區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一個鎮區,流動人口多,其中育齡婦女占較高的比例。因此加強流動人口孕產婦管理降低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率,最大效率地提高她們的健康水平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
孕產期保健是一個復雜的、多元的過程,需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地其他衛生部門及孕產期家庭三者配合完成。國內外的研究也證實,基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孕產期保健方式是做好社區孕產期婦女保健的有效途徑[7-8]。國內也有大量研究進行了孕產期保健方法和效果的探討,大多采用健康教育法、孕婦學校[9]、孕期訓練[10]和系統管理[11]等方法,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進行綜合管理模式研究的報道不多。我院自2007年起建立了流動人口孕產婦綜合管理模式,及時收集流動人口孕產婦的信息并納入系統管理,形成政府、社區、醫院一體化的管理體系,大力對本院服務范圍的流動人口孕產婦進行社區綜合管理:定期開展專題講座、一對一個體針對性補充健康教育、家庭自我監護、嚴格定期隨訪、孕產婦心理疏導、優生優育及高危妊娠咨詢門診及產后回訪等。經過對流動人員孕產婦進行社區綜合管理,使流動人員孕產婦的孕產保健相關知識知曉率從管理前的50%以下提高到管理后的90%以上,孕產保健相關態度和行為也得到明顯的改善,剖宮產率比本科室2007年下降超過10%,母乳喂養率上升近10%,綜上所述,本管理模式效果滿意,適用于縣、鄉級基層醫療機構推廣。
[1]沈汝剛,劉凱波,肖洵,等.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及分娩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1):46-47.
[2]陳沁,曾芳玲,王平.廣州市777名流動人口婦女孕產期保健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廣州醫藥,2004,35(5):59-61.
[3]劉丹,靜進.我國婦女產前保健服務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07,20(22):2868-2869.
[4]陶水英,張錦珍,陳麗瓊.社區衛生服務中孕產婦保健的現狀與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8):39-40.
[5]李絢.2001-2005年廣州市天河區本地戶口與流動人口孕產婦系統管理主要指標的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6,18(11):863.
[6]朱麗萍,譚晶,賈萬梁.上海市流動人口孕產婦平產分娩點工作及其效果[J].中國衛生資源,2007,10(2):89-91.
[7]SM Chan,EAS Nelson,SSF Leung,et al.Special postpartum dietary practices of HongKong Chinese women[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25:797-802.
[8]Ellen DJ.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older women with depression:effects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assisted-living long-term care[J].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3,29(7):26-33.
[9]劉品佳,曾曉琴,吳燕燕.1123例孕婦孕期健康教育培訓效果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8):48-49.
[10]牛彩虹.開展孕期訓練班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9,9(3):58-59.
[11]溫瑞英,曾紅友,郭華,等.寶安區2001-2005年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分析[J].中國初級衛牛保健,2007,2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