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嬋,鐘潔霞,陳 升,鄭衛寧
(廣東省江門市人民醫院藥劑科,廣東江門 529051)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產生的與治療作用無關的反應。ADR的發生除了藥品自身原因外,還存在很多其他因素。本文對我院2007~2008年上報的ADR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本組資料來源于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集的ADR報表175例。
對175例ADR報告按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發生ADR的藥物種類、累及器官及臨床表現等進行分類統計分析。
175 例患者中,男 89 例,女 86 例,男∶女=1.03∶1。年齡最小10個月,最大88歲。具體年齡分布見表1。

表1 175例ADR報告患者年齡分布(例)
175例ADR中單一用藥146例,二聯用藥23例,三聯用藥6例。175例ADR中,懷疑及并用藥品共210種。按《新編藥物學》第16版[1]的藥品分類方法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ADR涉及的藥物類別、例次及構成比
引起ADR的藥物劑型(以懷疑藥品統計,并用藥品不算在內)以注射劑為主,共150例(其中粉針劑68例、注射液52例、大容量注射液30例),占85.71%;其次是片劑15例,膠囊劑5例,分散片2例,顆粒劑、噴霧劑、酊劑各1例。給藥途徑以靜脈滴注為主,共140例,其次是口服給藥共24例,肌內注射5例,靜脈推注3例,膀胱灌注、鼻腔用藥、局部用藥各1例。
175例ADR報告中,有149例為單系統器官損害,26例為多系統器官損害。ADR累及的系統器官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共72例;其次是全身性損害54例。結果見表3。
引起ADR的抗感染藥物以頭孢菌素為主,共40例,占43.01%;其次是喹諾酮類,共24例,占25.81%。結果見表4。

表3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

表4 ADR涉及的抗感染藥物分類、例數及構成比
175例ADR中,由中成藥引起24例,其中有22例為中藥注射劑,主要涉及以下6個產品,見表5。

表5 中藥注射劑引起ADR的例數、構成比及臨床表現
175例ADR中,屬一般ADR 103例,新的、一般的ADR 60例,嚴重ADR 11例,新的、嚴重的ADR 1例。所有病例經停藥及對癥治療后均好轉或治愈,其中治愈127例,好轉48例。引起嚴重的及新的、嚴重的ADR的藥品及ADR表現見表6。
175例ADR患者中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為1.03∶1。年齡跨越較大,為10個月~88歲。21~30歲年齡段的患者最多見,共40例,占22.86%;其次是31~40歲患者,共29例,占16.57%。

表6 引起嚴重的及新的、嚴重的ADR的藥品及ADR表現
3.2.1 175例ADR中,抗感染藥物引起的ADR例數最多,占44.29%。抗菌藥物類別中以頭孢菌素類發生率最高,占43.01%;其次是喹諾酮類,占25.81%。與其他文獻報道相似[2]。頭孢菌素抗菌譜廣,藥理作用強,臨床各科室使用率高,且濫用和不合理用藥情況較多,導致ADR的發生率高[3]。頭孢菌素類以頭孢地嗪發生率最高,共13例;其次是頭孢噻肟鈉,共9例。喹諾酮類以左氧氟沙星發生率最高,共14例。建議在選用抗菌藥物時,應嚴格把握適應證,避免無指征用藥、聯合用藥,或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情況,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3.2.2 由中成藥引起的ADR例數排在第2位,占11.43%。隨著中醫藥事業發展,一些中藥新制劑、新劑型的不斷涌現,對中成藥ADR重視不夠,認為中成藥安全、有效、毒性小,使中成藥的使用呈上升趨勢,其ADR的發生也隨之增多,尤其是中藥注射劑,因其多為復方制劑,成份復雜,原藥材質量及制備工藝導致了質量不穩定,其降解產物及賦形劑等均可能導致不良反應[4]。其次,在臨床上使用中藥注射劑的大多是西醫師,他們缺乏中醫理論知識,沒有進行辨證論治,只按藥品說明書使用,也是造成中藥注射劑發生不良反應的一個因素。引起ADR的中藥注射劑以復方麝香注射液最多,共10例,其次是炎琥寧,共5例。不良反應的主要臨床表現以皮疹、瘙癢、寒戰、發熱、胸悶、惡心為主。
靜脈滴注給藥ADR發生率最高,共140例,占80.00%。由于靜脈滴注給藥藥物直接進入血管,起效快,引起ADR的幾率也增大。另外,溶媒選擇不當、配藥環境不合要求、護士操作不規范,滴速太快或太慢等均可能成為引起ADR的因素。因此,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能夠口服或肌內注射的,盡量不要靜脈點滴給藥[5],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占36.55%,臨床表現以皮疹、瘙癢、蕁麻疹、紅斑疹、水腫等為主。由于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很直觀,易于觀察和診斷,不易產生漏報現象。全身性損害也占了較高的比例,占27.41%,臨床表現主要以寒戰、發熱等輸液反應為主。
不合理用藥是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要因素。據報道,廣東省近6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據庫中,不合理用藥報告占不良反應報告總數的34%[6-9]。175例ADR病例主要存在用藥劑量過大、溶媒選擇不當、配伍不當、抗菌藥物濫用等用藥問題。應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充分發揮臨床藥師的作用,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防止重大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王秀琴,張淑萍,王睿芳.藥物不良反應報告360例分析[J].中國藥師,2009,12(2):228.
[3]高鳳.8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首都醫藥,2008,6(12):54.
[4]夏軍,羅萬慰,曲福軍.2007年我院96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黑龍江醫藥,2009,22(3):389.
[5]宋文霞,成明建.我院150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黑龍江醫藥,2009,22(3):384.
[6]馬光瑜,鄧劍雄,江靜.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數據庫中不合理用藥情況分析[J].今日藥學,2009,19(3):7.
[7]楊建玲.我院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體會及53例ADR報告的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76.
[8]張尚鵬.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3):71.
[9]張萬智.9819張門診處方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