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余明豪
(海南省安寧醫院,海南海口 571100)
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病程遷延,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方面盡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在預防精神分裂癥復發和改善其受損的社會功能方面仍較差。因此,我院對2008年72例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給予音樂治療作為精神分裂癥的一種輔助治療已被臨床所接受,我院近幾年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共 72例,均為女性,年齡 19~60歲,平均(41.59±11.20)歲;病程 3~40 年,平均(16.26±9.77)年;住院時間 1~12年,平均(3.51±2.68)年。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住院1年以上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診斷標準,急性癥狀消失,病情趨于平穩,能配合治療,并可暫時不改變原藥量,且未給予其他治療。
①治療室寬敞、舒適,光線柔和,室內空氣流通,有音響及燈光設備。②治療師由一名在精神康復方面工作多年并懂得音樂知識、心理學和精神科知識的精神康復醫師擔任。音樂治療方法:每周一至周五進行30 min的音樂治療,8周為1個療程,采用調節心態音樂、減壓放松音樂、催眠放松音樂、意向放松訓練、肌肉放松訓練及催眠放松訓練,音樂處方以輕松活潑、興奮歡快、熱情奔放、曲調悠揚,具有振奮精神、調節神經功能的音樂處方為主。③量表評估:所有病例均以自身作為對照,分別于治療前后各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及陰性癥狀量表(SANS)測定1次,每次評分均由同一位精神科主治醫師進行。
72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BPRS和SANS量表評定結果顯示,治療后BPRS、SANS量表總分均下降,BPRS量表中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1。
表1 音樂治療前后 BPRS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音樂治療前后 BPRS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音樂治療前后 SANS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音樂治療前后 SANS量表評分比較(,分)
SANS量表中,情感淡漠、興趣社交減少及注意障礙評分下降,有顯著性差異(P<0.01 或 P<0.05),見表 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病,危害大,治療時間長,復發率高,最易趨向慢性化而導致精神殘疾。盡管抗精神病藥物逐漸增多,仍達不到理想的療效。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筆者對患者進行音樂康復治療,以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據文獻報道,音樂治療可能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增強主動性,對癥狀的改善有一定作用,患者缺乏活力、會話能力及情緒方面和對周圍興趣都能明顯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①藥物合并音樂治療后BPRS量表總分、SANS量表總分下降,有顯著性差異,提示音樂治療對精神癥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②因子對照中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情感淡漠、興趣社交減少評分均下降,有顯著性差異,提示音樂治療能達到重建情感、增加興趣、改善退縮的目的,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由此可見,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期間進行音樂治療,能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及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精神癥狀,是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療法中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
[1]閆俊,崔玉華.藝術療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4):240-241.
[2]李玉琴,張玉美,劉桂芝,等.音樂治療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6):358.
[3]賀方仁,馬龍.抗精神病藥合并音樂康復療法治療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J].山東精神醫學,2001,14(4):249-250.
[4]劉學珍.精神病心理音樂治療[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8,20(3):82.
[5]董莉,李生財,梁永林,等.音樂療法治療精神性疾患的研究進展[J].衛生職業教育,2005,23(8):73-74.
[6]李向萍,歐陽澤華.精神分裂癥患者音樂療法的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