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繪,唐國民,孫友明
(湖北省沙洋人民醫院腎內科,湖北沙洋 448200)
高血壓是慢性腎臟?。–KD)常見的重要并發癥。高血壓既可以加速CKD患者腎臟病進展,又是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1]。慢性腎功能不全進展到終末期,80%~90%的患者出現高血壓[2],且高血壓尤為頑固。正確處理慢性腎功能不全時的高血壓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從保護腎功能的角度,聯合使用降壓藥,重視降壓藥物的血壓依賴效應和非血壓依賴效應對腎臟的保護作用,并保護血壓在正常的低限水平,是治療腎性高血壓和保護腎功能的關鍵[3]。目前,腎性高血壓多主張采用2種或2種以上抗高血壓藥物聯合應用。這樣,可增加降壓療效,降低不良反應,有益于器官保護,增加患者對藥物的順應性。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采用特拉唑嗪聯用其他降壓藥在慢性腎功能不全腎性高血壓的控制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21~73歲。肌酐316~924 μmol/L,平均(565±46)μmol/L。原發?。郝阅I小球腎炎25例,糖尿病腎病6例,高血壓腎損害5例,痛風腎3例,狼瘡腎3例,慢性腎盂腎炎4例。其中23例進入透析階段。46例患者均達到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高血壓病史>2年,血壓控制不理想。目前基礎用藥多為硝苯地平緩釋片20 mg,2次/d(或波依定 5 mg,2 次/d)聯用倍他樂克 25 mg(或 50 mg)2 次/d。 血壓控制在(156.6±15.4)/(104.3±7.8) mm Hg(1 mm Hg=0.133 kPa)。
46例患者均原用降壓藥不變,在此基礎上加用特拉唑嗪。設定血壓目標值140/90 mm Hg。特拉唑嗪開始服用量為2 mg睡前服,無不良反應于1周后加至2 mg,2次/d,以此遞增。同時設自身為對照組。于治療前后測定血壓、心率、心功能、血尿素氮、肌酐等。
上午 7∶30~8∶00患者平臥 15 min后測右臂血壓,記錄收縮壓和舒張壓。治療前同日3次血壓平均值作為治療前血壓。治療2、4、6周后至少隔日測血壓,計算1周內非同日3次血壓平均值作為治療后血壓。研究前和治療6周后分別作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并及時記錄各種有關及可能有關的不良反應。
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 Hg以上達正常范圍或舒張壓下降20 mm Hg及以上,但未達正常。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到10 mm Hg但已達正常范圍,或舒張壓下降10~20 mm Hg,但未達到正常,或收縮壓下降30 mm Hg以上。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數據常規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和正態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的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后患者收縮壓、舒張壓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組內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前后心率、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無明顯變化。2例心功能不全患者癥狀有所改善,1例患者因頭痛停用特拉唑嗪,余無不良反應。
高血壓是慢性腎臟病(CKD)發展到終末期腎病(ESRD)的獨立危險因素[4]。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關于特殊人群高血壓的治療指南中提出:控制血壓可延緩患者腎衰竭的進程[5]。腎實質性高血壓的治療2007年ESC/ESH及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明確指出降壓的主要收益在于降壓本身。針對不同靶器官保護需求,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則應有個體化考慮。對于腎臟病患者在血壓達標前提下,有效保護腎臟應優先考慮,同時參考藥物不良反應,藥代動力學特點及合并心血管事件類型進行選擇[6]。對于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存在許多局限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指出,腎功能衰竭(血肌酐>265 μmol/L或 3 mg/dl)患者禁用 ACE抑制劑[7]。因此對于中晚期腎功能衰竭患者的高血壓治療ACE抑制劑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而對于這些患者利尿劑的不敏感性也限制了它的作用。鈣拮抗劑(CCB)及β阻滯劑因其明確的降壓效果,較少的不良反應及其心腎等重要器官的保護作用成為腎臟病應用最為廣泛的降壓藥。但由于腎性高血壓的頑固性,有時二聯療法不能達到有效降壓目的時,或藥物的不良反應難以耐受時,選擇更好的輔助降壓藥,則成為臨床醫師的責任。
特拉唑嗪為α1受體阻滯藥,主要作用是阻斷突觸后α1受體,擴張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達到降壓目的。它還可降低三酰甘油和總膽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糖代謝沒有影響,也不影響腎臟血液灌注。該藥經肝臟代謝,不用根據腎功能調整劑量,而且蛋白結合率高達90%,透析后不用補充[8],在腎性高血壓的使用中安全有效,便于推廣。而筆者的臨床觀察也證實了這一點。
[1]鄭法雷,章友康,陳香美,等.腎臟病臨床與進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81-184.
[2]王海燕.腎臟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117.
[3]郝麗.腎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安徽醫學,2005,26(1):3-4.
[4]萬強,靳蘭芳,史偉.腎實質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和治療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57-58.
[5]Hansson L,Hedner T,Himmelmann A.The 1999 WHO-L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new treatment and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otal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J].Blood Press Suppl,1999,1:3-5.
[6]劉章鎖.腎性高血壓治療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34(4):258-271.
[7]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起草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高血壓雜志,2000,8(2):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