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斌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皮膚性病防治院,黑龍江佳木斯 154002)
我院2008年2月~2009年1月采用西替利嗪聯合雷尼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并與單獨使用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作對照研究,現將相關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1.1.1 病例選擇 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就診患者,均有典型臨床癥狀(反復發作的瘙癢)和體征(風團),且持續發作2個月以上;并要求患者1個月內未服用過治療慢性蕁麻疹藥物;患者及家屬均同意接受西替利嗪、雷尼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并能定期復診。
1.1.2 排除病例 哌嗪類、H2受體拮抗劑或其他多種藥物過敏者;慢性肝腎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駕駛、高空作業及需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職業者;正在服用鎮靜藥物者。
1.1.3 淘汰病例標準 中斷治療者;治療過程中合并應用其他抗過敏治療藥物者;不能定期復診者;服藥期間飲酒者;治療過程中肝功能異常變化者;因服藥引起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者,后者計入不良反應內,不作療效判定。
1.1.4 患者分組 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 116例,男 54例,女 62例;年齡 18~58 歲,平均(32.32±10.50)歲;病程 2 個月~6 年,平均(9.12±6.45)個月。 對照組共119例,男 54例,女 65例;年齡 18~57歲,平均(33.02±11.10)歲;病程 2 個月~5 年,平均(8.98±5.99)個月。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治療組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連續28 d;雷尼替丁150 mg,每日2次,連續28 d。對照組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 1 次,連續 28 d。
入選病例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結束時,觀察記錄各項臨床指標,包括自覺癥狀(煩躁易怒、瘙癢程度、瘙癢發作頻率、瘙癢持續時間)和客觀體征(風團的大小、數量、發作時間)。煩躁易怒、瘙癢程度按無、輕、中、重分為四級,分別定為0~3分;瘙癢發作頻率按無、每周 1~5次、每周 6~10次、每周>11次分別定為 0~3 分;瘙癢持續時間 0 h、<1 h、1~6 h、>6 h,分別定為 0~3 分;風團的數量按無、1~5 個、6~10 個、>11個,定為0~3 分;風團直徑按 0、<1.5 cm、1.5~2.5 cm、>2.5 cm,定為 0~3 分;持續發作時間按 0 小時、<1 h、1~12 h、>12 h,分別定為0~3分。
痊愈為風團全部消退,無瘙癢、皮膚劃痕試驗陰性,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1.0;顯效為風團大部分消退,輕度瘙癢,癥狀體征積分下降指數0.80~0.99;有效為風團部分消退,中度瘙癢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0.40~0.79;風團無明顯消退,瘙癢明顯,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0.4。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用藥前總積分-用藥后總積分)/用藥前總積分。 有效率=(痊愈+顯效)/病例數;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病例數×100%。
不良反應程度按輕、中、重三級判斷。不良反應與藥物的關系按五級評價,僅對肯定有關和可能有關的反應列為藥物不良反應。
見表 1。

表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療效比較(例)
治療組116例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7例,發生率為6.03%;嗜睡3例,頭昏3例,口干2例。對照組119例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8例,發生率為6.72%。嗜睡3例,頭昏4例,惡心1例;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047,P>0.05)。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皮損反復發作超過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1]。其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一般為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兩種,這些反應導致組織胺等化學介質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釋放,引起相應癥狀[2]。西替利嗪屬哌嗪類,是第一代H1受體拮抗劑羥嗪的衍生物,為長效、高選擇性H1受體拮抗劑,不易穿透血-腦屏障,基本無困倦作用,亦無明顯抗膽堿作用。雷尼替丁為H2受體拮抗劑,與西米替丁不同,對性激素分泌無影響,無抗雄性激素作用,不影響肝藥酶活性,不干擾華法林、茶堿等多種藥物的肝滅活[3]。
一般來說,慢性蕁麻疹原因明確的利于控制,原因不明的控制較難,易反復遷延[4]。慢性蕁麻疹病因往往難以發現,以致形成慢性且難以治愈,患者十分痛苦,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對癥或選擇具有良效的藥物成為關鍵[5]。筆者觀察235例慢性蕁麻疹病例,結果表明西替利嗪聯合雷尼替丁組與西替利嗪組都能有效緩解慢性蕁麻疹患者的瘙癢癥狀,減少風團數量及大小,西替利嗪組療效與相關資料相似[6]。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痊愈率為71.56%,略高于對照組的60.50%;且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93%,亦略高于對照組的78.99%。可見臨床上采用西替利嗪聯合雷尼替丁治療蕁麻疹可獲得較佳療效。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5-116.
[2]吳志華.皮膚性病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159.
[3]靳培英.皮膚病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7-590.
[4]羅漢超,陳德宇.實用皮膚性病學手冊[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98.
[5]楊國亮.現代皮膚病[M].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404-407.
[6]李佳妍,林有坤,劉力.依匹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對照觀察[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8,41(9):6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