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艷華
(東莞市寮步醫院護理部,廣東東莞 523400)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全世界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1]。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發病率也隨之增高。老年性高血壓常常會導致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發生。目前,高血壓病的診治進展很快,不少新的觀點引起了護理工作者的重視。筆者將具體的護理工作作如下報道與分析:
我院的老年內科綜合病房2006年 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高血壓患者140例,其中,男108例,女32例,年齡最大93歲,最小66歲。其中合并腦出血的8例,腦梗死126例,腦卒中16例,心衰31例,腎衰17例。文化程度:大專8例,高中46例,初中78例,小學 27例,文盲 1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7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老年患者情緒容易波動,憂慮、悲傷、焦急以及緊張的情緒,均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同時血液中的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的增加,會引起全身血管的收縮,導致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嚴重會引起腦溢血。所以護理方面要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和氣氛,讓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減少應激心理的刺激源,對患者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心,講究文明用語,稱呼要恰當,做到耐心周到[2]。在給藥過程中,操作動作要輕巧柔和,不要增加患者的痛苦,對說話困難的患者要耐心傾聽,不能表示不耐煩的情緒,盡量按患者的要求操作,使患者治療能有效地配合。
要控制膽固醇食品,同時限制食鹽的攝入,多補充含有維生素的食品。多吃一些保護血管和具有降壓作用的食品,比如豆類、玉米、大蒜、蘋果等[3]。老年人每天攝入的鈉鹽以5 g左右為佳,攝入鹽量過多可使血容量增加而血壓升高。禁止暴飲暴食,宜清淡飲食,適當控制總熱量,不吃刺激性食物,戒煙酒。
老年人應加強體育鍛煉,特別是在冬季,應多做戶外活動,這樣有助于改善大腦皮層的活動。適量的運動能夠增強體質,促進血管壁的新陳代謝,使血壓緩慢下降;同時減輕體重,舒經活絡,增強血管壁的彈性。患者應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做些適當的運動,應注意勞逸結合,要動靜結合,同時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比如步行鍛煉,具有簡便易行、可推廣的特點,宜在清晨、晚餐后進行,每次 15~30 min,從短距離、慢速度開始,可以根據患者的適應情況逐漸加大運動量[4]。
吸煙會引起血管收縮,促進動脈硬化導致血壓升高,飲酒會麻痹呼吸中樞導致顱內壓升高,因此,對于已患高血壓的患者應勸其戒煙戒酒。勸告患者不喝濃茶,禁喝咖啡。為了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醫護人員要求患者配合治療,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
每次訪視患者,都要給患者測量血壓,并指導患者及家屬如何測量血壓,血壓的測量應注意在固定的時間、條件下,并好做血壓與服藥相關的的記錄。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告誡患者不能根據自己感覺血壓高或低來增減藥物,忘記服藥或試著在下次吃藥時補上次忘記的劑量,這樣都可導致血壓波動。
從小劑量開始謹慎應用降壓藥,監測血壓。避免長時間的站立,尤其在服藥后最初幾個小時;當改變姿勢時,特別是從臥、坐位起立的時候,動作宜緩慢。在睡前服藥,夜間起床排尿時應注意。當患者出現乏力、頭昏、心悸、出汗、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指導患者取頭低足高位平臥,可抬高下肢超過頭部,屈曲腹部肌肉和搖動腳趾,以促進下肢的血液回流[5]。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波動大,常受體位、時間、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且有顯著差異。故應注意觀察患者臥位與立位,早晨與晚上,休息與活動時血壓變化的規律,以指導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尿量、多尿、夜尿、口渴多飲等癥狀,以便及時發現早期腎功能不全。注意觀察尿常規、血脂、血非蛋白氮、尿素氮、肌酐、心電圖和眼底等變化,以便及時配合治療。
觀察組患者的按醫囑服藥情況和健康生活方式采納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服藥情況及健康生活方式采納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值比較(mm Hg)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將進入老年化社會。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老年的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日漸增多。因此,護理工作要從患者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等多方面進行護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促進身心健康而穩定血壓,幫助治療,達到健康護理的目的。高血壓病是多基因多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良的物理因素,以及社會環境有關,因此單純用藥物治療的效果欠佳。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用藥的同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是對老年高血壓病干預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護理干預,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的能力。按醫囑服藥,表1顯示,觀察組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率和按醫囑服藥率顯著優于對照組。表2顯示,觀察組降壓效果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通過服藥干預,提高了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提高了血壓的控制率。
據調查顯示,全國有近1.3億人患高血壓病,老年高血壓病患病率約占 50%,所以我們必須以社區為基礎,開展高血壓控制的綜合干預。應該有效地組織護理人員,鼓勵她們深入農村,為廣大的農村人群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詢、用藥指導及健康檢查等,以提高農村人群的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減少疾病的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的發生,從而提高生命質量和健康水平,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目標[6]。加強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更新健康觀念,改進生活行為方式,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或抑郁,解決有關的心理應激問題,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綜合干預治療,對于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提高患者的管理率、服藥率和控制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7]。
醫護人員應該鼓勵患者做適當的戶外活動,避免劇烈的活動和情緒的波動,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的睡眠,學會自我心理平衡調整,保持樂觀的心情。除此以外,還應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引起高血壓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及高血壓對機體的危害,以引起患者足夠的重視,告誡患者堅持長期的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于接近正常的水平,以減少對靶器官的進一步損害。同時家屬也應給患者以理解、寬容與支持。服藥的劑量必須遵醫囑執行,不可隨意增減藥量或突然撤換藥物,教會患者或家屬定時測量血壓并記錄,定期門診復查。
醫護人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充當好教育者的角色,針對不同的個體、不同時期的高血壓患者,進行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和積極的護理工作,全面了解患者對高血壓健康知識的需求。制訂適合個體的教育計劃和護理計劃,采用示范、講解等方式教育患者,細心、耐心地對患者進行護理。患者對高血壓防治知識了解得越充分,就越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從細節上加強對高血壓病的認識并注意,與醫護人員的配合就越好,治療的依從性也就越好,從而就可以形成高血壓防治的良性循環。
[1]王倩,周嫻.淺談老年性高血壓患者的護理[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7(12):40.
[2]金冬梅.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1):62.
[3]王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特點及護理[J].中國療養醫學,2005,14(2):148-149.
[4]劉麗華.老年高血壓病的護理指導體會[J].世界今日醫學雜志,2007,8(3):166-167.
[5]盧娜.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社區護理[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7,2(3):239-240.
[6]張小平.老年高血壓病患者32例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7,14(12):60-62.
[7]葉菁,唐嬰.對176例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7,18(6):110-111.
[8]毛麗.社區健康教育對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認識與自控能力的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