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夏
鞍鋼人依靠“四個轉變”戰略,在目前鋼材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鋼鐵主業依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007年以來,鞍鋼集團的決策者從全球視野和行業發展前景出發,提出了“到2010年進入世界500強,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鋼鐵集團”的目標,并為鞍鋼發展制訂了“四個轉變”發展戰略。“四個轉變”是:在長大方式上,從以投資新建為主向投資新建與兼并重組并重轉變;在產業布局上,從內陸發展向沿海發展和國際化經營轉變;在自主創新上,從核心技術的“追隨者”向“領跑者”轉變;在可持續發展上,從過去的未端治理向全過程的清潔生產控制方向發展。
三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鞍鋼緊緊圍繞“四個轉變”發展戰略,在“后危機時代”鋼材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鋼鐵主業依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第一季度,鐵、鋼、材產量全面超過500萬噸,形成了跨區域、多基地、國際化的發展格局。
在長大方式上轉變
鞍鋼以前大多是采取投資新建的方式來擴大規模。近年來,鞍鋼先后完成東部老區1100萬噸技改擴能和西部新區 500萬噸精品板材項目,營口鲅魚圈和朝陽項目也相繼開工投產,在遼寧省內形成了三大生產基地的布局。這一方式大大提升了鞍鋼的生產能力,使鞍鋼自身綜合和潛在生產能力達到了2500萬噸以上規模。
但隨著國內鋼鐵產能過剩愈演愈烈,原有的這一模式不僅長大緩慢,而且遭遇越來越多的政策壁壘。鞍鋼人審時度勢,從以投資新建為主向投資新建與兼并重組并重轉變,通過強強聯合、兼并重組、互相持股等方式進行戰略重組。目前,鞍本、鞍凌的聯合重組都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攀鋼的重組整合方案也已獲批。這些不僅優化了鞍鋼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也使鞍鋼整體發展再上新水平。
在產業布局上轉變
鞍鋼提出“四個轉變”發展戰略以來,在產業布局上,從內陸發展向沿海發展和國際化經營轉變。在“與世界領先企業合作一起爬山”的“登山理論”指引下,鞍鋼與國外著名企業的合資合作不斷開花結果:與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合資建設的第二條鍍鋅板生產線投產,與比利時貝卡爾特公司合資建設重慶鋼簾線項目和鞍山鋼繩、鋼絲項目,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低壓電氣生產制造、組裝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和殼牌(中國)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鞍鋼先后建立了第一個海外原料生產基地,第一個從事海外銷售業務的合資公司,第一個海外鋼材加工基地,如今又成為中國鋼鐵行業第一家在美國投資建廠的鋼鐵企業。這“四個第一”標志著鞍鋼實現了從鋼材出口、建立海外營銷辦事處等初級國際化經營,向建設海外鋼廠、實施海外資本運作的更高層次國際化之路邁進,國際營銷網絡基本實現全球布局。
除了國際化經營外,鞍鋼還大力推進多角化發展,即依托鋼鐵主業,向產業鏈的兩頭不斷延伸,將原來依附主業的輔助產業也列入發展規劃,大幅度提高了非鋼產業的水平。比如,與英國維蘇威公司簽署了組建合資公司的協議,生產高質量的耐火材料產品。與上海科德公司達成協議,合資建設冷軋輥鍍鉻項目。鞍鋼與這些世界上有關行業最優秀的公司進行合作,提升了多角化經營的檔次和水平。
在技術創新上轉變
鞍鋼非常注重技術創新,并逐漸從核心技術的“追隨者”向“領跑者”轉變。鞍鋼近年來與中國鋼研科技集團、鐵道科學院以及美鋼聯、“臺灣中鋼公司”等科研機構、知名院所、企業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國內急需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鞍鋼還完成了國內冶金行業首條成套技術輸出項目——濟鋼1700ASP工程。這條生產線的投產表明,我國已經具備重大冶金技術裝備自主創新能力,熱連軋成套技術終于鐫刻上“中國制造”四個大字。
2008年,鞍鋼被命名為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2009年鞍鋼共提出專利申請783件,取得國家受理專利738件,國家授權專利552件。這使得鞍鋼的專利授權量、擁有量、申請量在央企鋼鐵行業排名中躍升至第二位。
在可持續發展上轉變
鞍鋼堅持技術進步與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同步進行,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實現廢水、廢氣、廢渣再資源化,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節能降耗。在治理污染、降低能耗的同時,鞍鋼積極生產高強鋼、耐候鋼等一大批長壽高效的“綠色產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大量“綠色產品”投放市場,進一步深化了鞍鋼節能減排工作的內涵。最近,鞍鋼首個CDM項目簽約,與歐洲碳基金、Camco國際有限公司簽訂了二氧化碳減排購買協議。鞍山基地和鲅魚圈基地的CDQ裝置獲得聯合國EB注冊;外排廢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提前一年完成國資委和地方政府控制目標,環境友好水平不斷提升。
隨著“四個轉變”的不斷推進,鞍鋼鋼鐵主業依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與攀鋼的強強聯合重組更是如虎添翼。相信鞍鋼人在“四個轉變”發展戰略指引下,一定會抓住歷史的機遇,成為鋼鐵業特強、多角化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夠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發展的特大型跨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