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華
(浙江省嵊泗縣人民醫院,浙江 舟山 202450)
為探討藥物預防流行性出血熱致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筆者對180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在發病早期進行預防性治療的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采取不同方式進行預防性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且有完整記錄的患者,其中丹參治療、呋塞米治療、西米替丁治療各50例,另選擇30例予常規治療的早期流行性出血熱患者作為對照組。臨床診斷符合1997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出血熱特異性抗體陽性。180例患者中,男 113例,女 67例;年齡 13~52歲,平均(32.01±9.94)歲。各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見表1,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各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各組患者均予抗病毒、止血、免疫調節等綜合治療。丹參組加用丹參湯劑,每日3次;呋塞米組加用呋塞米20~40 mg,每日1次;西米替丁組加用西米替丁200~400 mg,每日1次。各組療程均為10 d。每日觀察并記錄嘔吐物與大便的顏色、形狀及數量,對疑似出血者作胃液或糞便隱血試驗。治療開始、結束及出院前各查血常規1次,有嘔血、便血及胃液或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并排除口腔、鼻腔及痔瘡出血者,確定為消化道出血。治療前后分別測定患者的血小板計數。
由表2可見,各治療組的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中呋塞米組、西米替丁組較低;治療組的血小板計數高于對照組,其中西米替丁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以發熱、出血傾向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1]。流行廣,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極大。該病主要分布于亞洲的東部、北部和中部地區,正常人群血清中發現流行性出血熱血清型病毒抗體的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沿海港口城市的大鼠自然攜帶人流行性出血熱抗原或抗體,表明它們具有世界性分布,特別是在沿海城市大鼠中擴散傳播,因此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該病潛伏期為5~46 d,一般為1~2周[2]。典型表現為起病急,有發熱(38~40℃),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癥狀;皮膚黏膜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瘀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退燒,但癥狀反而加重,繼而出現低血壓、休克、少尿、無尿及嚴重出血等癥狀,因此若出現消化道出血則表明病情較為嚴重,容易導致死亡。有資料表明,1997年以后,流行性出血熱年發病人數呈現低-高-低的趨勢,其中以男性青壯年發病人數最多,與職業及居住環境等因素有關[3];2000年至2003年為發病高峰,全年各月均有發病,三四月發病人數最多,符合家鼠型春季高發的表現。另外,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大多數呈“越期”表現。多數病例不僅具有典型的“三痛”征、“三紅”征,而且同時具有發熱、蛋白尿、血小板減少的表現。本研究表明,在預防性治療流行性出血熱致消化道出血時,丹參、呋塞米、西米替丁等中西藥均有較好的效果,特別是西米替丁,無論是抑制消化道出血還是改善血小板計數指標方面,其臨床效果均最好。筆者還發現,使用丹參湯劑的患者在頭痛、發熱等癥狀方面的改善效果較佳。因此在臨床用藥的選擇方面,可以從中西藥結合的角度尋找更加合理的藥物聯用。
表2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1]楊為松.腎綜合征出血[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86-116.
[2]宋 干.腎綜合征出血熱的診斷治療[J].預防醫學論壇,2005,11(5):637-640.
[3]于丹萍.流行性出血熱臨床發病學的研究進展[J].中華內科雜志,1997,3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