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珊,張祖余
(遵義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貴州 遵義 563000)
病毒性腦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尤其是重癥病毒性腦炎,因目前缺乏有效的腦保護治療措施,死亡率及致殘率較高。有研究認為,氧自由基參與了病毒性腦炎的病理過程,及早應用自由基清除劑對疾病的恢復極為有利[1]。依達拉奉是一種新型自由基清除劑,可直接清除氧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反應,這提示其在病毒性腦炎的治療中可能發揮較好的腦保護作用。為此我院近幾年來采用依達拉奉治療重癥病毒性腦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重癥病毒性腦炎患者52例,均有腦實質損害癥狀及體征,經腦電圖、腰椎穿刺術、頭顱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并排除其他疾病而確診。其中男20例,女32例;年齡14~63歲,14~40歲35例,41~63歲17例;發病季節為1~4月8例,5~8月19例,9~12月25例;急性起病38例,亞急性起病14例;臨床表現為發熱48例,頭痛42例,意識障礙31例,精神障礙27例,惡心、嘔吐23例,抽搐12例,腦膜刺激征陽性45例,病理征陽性23例,偏癱28例,肌張力增高23例,共濟失調19例,眼底水腫39例。腦電圖檢查異常47例,陽性率為90.38%,其中廣泛輕度異常10例,廣泛中度異常15例,廣泛重度異常19例,局限性異常3例;頭顱CT或MRI檢查異常29例,陽性率55.77%,其中額葉低密度影6例,顳葉低密度影7例,頂葉低密度影4例,額顳葉低密度影4例,枕葉低密度影3例,基底節區低密度影2例,小腦低密度影3例;腰椎穿刺術檢查結果示腦脊液壓力升高29例(最高達380 mm H2O),白細胞升高47例,蛋白升高23例,糖及氯化物在正常范圍內。將52例患者隨機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病情嚴重程度、年齡、性別、發病季節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兩組患者均行內科治療,如抗病毒、脫水、予糖皮質激素、止驚、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治療組給予依達拉奉(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30 mg,對照組給予維生素C 2.0 g,均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2次/d,療程14 d。
治療前和治療結束當天進行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評分,以分數情況評定療效;觀察主要癥狀、體征恢復正常的時間;及時復查腦電圖、腦脊液及頭顱CT或MRI,了解恢復正常的時間;監測肝功能和腎功能。
結果見表1。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P <0.01。
組別NIHSS評分(分) 主要癥狀、體征恢復正常時間(d) 輔助檢查恢復時間(d)治療組(n=26)對照組(n=26)治療前8.23 ± 2.158.07 ± 2.78治療后3.13 ±1.45△5.35 ±1.21發熱3.2 ± 1.7△5.4 ± 2.1昏迷1.6 ± 1.8▲3.2 ± 1.5頭痛嘔吐4.7 ± 2.3△6.2 ± 2.7肢體癱瘓6.8 ± 2.7△8.8 ± 2.5腦膜刺激征3.6 ± 2.3△5.1 ± 2.4腦電圖10.23 ± 2.34△14.07 ± 2.72腦脊液9.58 ± 2.59△13.24 ± 2.56 CT/MRI 11.31 ± 3.12△15.46 ± 2.68
病毒性腦炎的病理形態學主要表現為腦組織明顯腫脹、出血壞死、軟化灶形成等,確切的發病機理目前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病毒侵入人體后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病毒的增殖及腦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病毒的迅速增殖破壞了神經元,腦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造成血管腔狹窄、血管內血栓形成,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研究表明,腦缺血后神經細胞發生氧化應激,通過即刻的直接細胞毒性作用和后續的氧化還原過程介導的炎癥反應促成缺血-再灌注神經元損傷[2]。
氧化應激是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失衡,為急性腦損傷的重要機制。正常情況下機體氧化及抗氧化系統處于平衡狀態,代謝中產生的少量氧自由基能及時被清除,神經元一般不致遭受過氧化損害。但在缺血-再灌注及嚴重炎癥等情況下,氧化應激增強,導致反應性氧自由基過多。已經證實,神經細胞對氧自由基損傷非常敏感,自由基連鎖反應功能主要攻擊灰質的神經元等富含脂質的腦組織,產生有細胞毒性的過氧化脂質、丙二醛、乙烷等物質,這些物質嚴重影響和損害機體的膜結構,如細胞膜、線粒體和微粒體膜等,最后造成細胞的破壞和溶解,使神經元死亡,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使初始缺血損傷不嚴重的神經元發生不可避免的壞死。張云峰等[1]在小兒急性病毒性腦炎血清檢測中發現,急性期脂質過氧化物含量明顯高于恢復期和正常對照組,而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幾種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過氧化氫酶(CAT),在急性期的活性明顯低于恢復期和正常對照組,提示在小兒病毒性腦炎發病過程中存在自由基代謝紊亂,氧化應激增強,氧自由基參與了病毒性腦炎的病理過程。在臨床上可以見到重癥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腦損害癥狀在早期難以控制并持續進展,這可能與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傷作用有關。
依達拉奉具有抗氧化應激及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活性氧分子、抑制脂質過氧化[3]。其相對分子質量小,具有親脂基團,血腦屏障的通透率高達60%,靜脈滴注可清除腦內具有高度細胞毒性的羥自由基,抑制炎癥介質白三烯的合成。臨床上除廣泛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外,還應用于腦出血、顱腦損傷以及心、肝、肺等臟器缺血性、炎癥性損傷的保護性治療[2]。本研究結果顯示,加用依達拉奉治療的病毒性腦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主要癥狀、體征及各項輔助檢查恢復正常的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提前,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提示依達拉奉治療重癥病毒性腦炎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安全性較高。但本研究中觀察病例數較少,治療時間短,其長期療效及副作用均尚待進一步探討。
[1]張云峰,馬青山,付文永,等.氧自由基在小兒急性病毒性腦炎血清中檢測的臨床意義[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2000,26(4):377-378.
[2]邢海波,李 剛.依達拉奉多器官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新進展[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6,20(5):305 -307.
[3]Watanabe T,Yuki S,Egawa M,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MCI-186 on cerebral ischemia:possible involvement of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oxidant actions[J].J Pharmacol Exp Ther,1994,268(3):1597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