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記者 張敏潔 圖/長青

2010年5月22日,主題為“十二五·關中—天水經濟區率先發展”的第四屆大關中論壇在西安隆重召開。本屆論壇由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陜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陜西省社科院、陜西省社科聯、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旨在為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及周邊區域的協作發展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站在更高層次、放眼更大范圍研究西部發展問題,為編制好“十二五發展規劃”提供咨詢建議。本刊特將一些與會代表的觀點摘錄整理如下,以資借鑒。
大關中發展論壇組委會主任、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榮譽會長田源:
大關中論壇已經成為共謀西部發展的重要平臺
大關中發展論壇已成功舉辦三屆。過去3年,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陜、甘兩省相關兄弟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大關中發展論壇”的影響越來越大,關注和研究的問題的范圍不斷拓展,水平不斷提高,受到了政府、學術界、新聞媒體的關注和重視,推動了關注“大關中”、研究“大關中”發展問題的熱潮。論壇的許多觀點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
今年是我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
目前,陜西省、市政府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如何在保增長的同時,“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如何破解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何增強創新能力,培育新型戰略型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調整城鄉結構,推進城鎮化和加快新農村建設;如何抓住建立“一高地、四基地”的機遇,從政策和制度上解決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激勵和保障機制問題,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如何加大工作力度,切實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如何進一步加快民生工程建設,落實惠民政策,使廣大群眾的收入有較大增長,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相信出席本屆論壇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一定能夠進一步解放思想,厘清思路,暢所欲言,以科學求實的態度,為編制好“十二五”發展規劃,出良謀,獻良策,不辜負省市領導和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期望。
西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董軍:
建設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區域性專業性國際化大都市
2009年6月頒布的《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歷史性地將西安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與北京、上海共同形成中國國際化大都市的“大三角”,由此也凸顯出西安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這對我們西安來講,既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
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在國際范圍,建成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東西文化交流平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在全國范圍,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中國國際航空樞紐城市,中國中西部交通樞紐城市。
在西部地區,建成區域性經濟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真正成為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輻射北方內陸地區的核心城市。
結合西安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三步走的發展目標。
第一步,從2010年到2015年,搞好規劃、打好基礎。確立和落實西安推進國際化進程、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思路、規劃和政策措施,部分國際化重大舉措和項目啟動。到2015年,GDP達到6500億元左右,人均GDP達到7萬元左右。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進一步鞏固,城市的集聚、服務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國際化主要指標得到較大提高。
第二步,從2016年到2020年,重點突破、基本達標。在經濟活動國際化、經濟制度和運行機制國際化、城市管理和環境標準國際化、基礎設施功能國際化、社會文化交往國際化、居民素質國際水準等方面取得明顯提高,經濟社會持續較快協調發展。2020年,GDP超過1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0萬元國際化主要指標大幅提高,一些優勢領域國際化水平基本達到世界國際化城市的水平,初步建成國際化大都市。
第三步,從2021年到2030年,整體推進、全面提升。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再用10年或者稍長的時間,繼續推進西安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到2030年,經濟功能達到區域性國際化大都市的水平,科技、教育在亞洲的輻射作用進一步增強,文化、旅游更加具有世界性,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區域性專業性國際化大都市特征明顯。
咸陽市副市長嚴維佳:
發揮咸陽區位優勢助推關中發展
2010年2月,陜西省啟動實施西咸新區建設方案,拉開了建設西安(咸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帷幕。
咸陽將以《規劃》定位為藍本,以“邁向國際化,融入大西安,建設新咸陽”為目標,以涇渭新區建設為重點,提升境界,整合資源,轉變方式,破解難題,全力建設西(咸)國際化大都市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在新區建設上謀求率先突破。涇渭新區建設是咸陽搶抓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機遇的主戰場,是咸陽實現跨越發展的突破口。力爭到2020年,把新區建成生態景觀橫貫東西、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現代產業高度聚集、人居環境適宜優美的大都市特色功能區和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一體化開放開發示范區。
二是在結構調整中實現協調發展。按照“—產做優、二產做強、三產做特”的思路,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協調發展。
三是在重點項目建設上實現新跨越。按照“科學、理性、綠色、效益”的原則,堅持產業對接、園區承載、大項目支撐,專業化運作的思路,深度解析國家產業政策,研判東部產業轉移趨勢和規律,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能耗污染低的大項目、好項目。
四是在城市環境優化中提升品位。未來,咸陽將著眼于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把現有城區和西咸新區建設統盤考慮,抓緊修訂完善現有建設規劃,對老區城市功能和產業布局重新定位,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
五是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夯實基礎。按照“東進、西聯、北強、中富”的發展布局,以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為重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寶雞市副市長丁琳:
努力實現寶雞在關天經濟區率先發展
著眼長遠,高點定位,我們提出了 “一核心、一樞紐、三基地、兩示范區”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500億元,力爭3800億元,市區人口達到13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14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60%,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鄉居民收入位居全省前列。
為此,寶雞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以實現寶雞率先在西部工業化的目標,把寶雞建設成西部最具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工業強市。
一是推動百億企業集團加速崛起。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東嶺集團、寶石鋼管、寶石機械、秦川機床等大企業大集團加快發展,推動優質生產要素向核心企業聚集,努力在全市形成12戶百億元大企業集團。
二是全力打造戰略支柱產業。著眼于構建寶雞未來發展的戰略支撐,以百億大企業集團帶動形成大產業。精心培育優勢產業,傾力打造5~8個千億元級和5百億元級工業支柱產業。
三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重點抓好總投資110億元的15個新能源重點項目,使新能源產業很快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板塊。以寶鈦集團為核心,全力建設“寶雞·中國鈦谷”。
四是推動工業園區超常規發展。以建設一流創新型園區為目標,創新體制,優化資源配置,高起點建設科技新城,促進寶雞國家級高新區由投資驅動向創新推動轉變。
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巨拴科:
加強安康富硒食品產業與關天經濟區合作
2008年以來,安康市委、市政府將富硒食品產業列為支柱產業進行精心培育,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的富硒食品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頒布實施了《關于推進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的意見》,制定了《安康市富硒食品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目前,安康已搭建了比較健全的富硒食品產業框架,創造了比較完善的富硒食品產業發展條件和基礎。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精神,建議省上將富硒食品產業納入省級產業發展規劃,在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措施,加大對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
二是與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立合作機制。
三是把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納入關天經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范疇,享受關天經濟區中小企業貸款、農戶小額信貸、土地整理復墾、項目建設用地等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
四是將安康富硒產業項目納入省上的陜南突破發展項目、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貼息貸款項目等項目盤子,在項目規劃、論證、申報、審批等工作中予以優先安排。
五是建立與關天經濟區長期合作交流互動機制。
慶陽市人民政府秘書長樊得智:
努力使慶陽成為關天經濟區能源化工基地
主動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是慶陽貫徹落實甘肅“兩翼齊飛”發展戰略,打造國家級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率先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現實需要。為此,我們建議:
一、在能源化工開發建設方面,擬制定符合低碳發展和循環經濟要求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形成生產力布局科學合理、上下游產業銜接配套、基礎資源配置高效的區域能源開發格局。
二、在農業產業開發方面,建立統一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標準和營銷網絡,形成信息共享、人才共用、產業布局合理、抱團發展的格局,以抵抗市場風險,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立互通互用的交通運輸網絡,開辟農產品“綠色”通道,增強產品競爭能力。
三、在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建議各成員城市充分利用各自獨特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和文物古跡,打造旅游精品,共同構建區域一體化旅游網絡,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
四、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擬研究制定統一的水源、土地、植被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商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程詩有:
努力使商洛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最具活力的經濟板塊
商洛要做強“六大產業”、打造“七大基地”、推進“八項工作”。
“六大產業”是:現代材料、生態旅游、現代中藥、綠色食品、新型能源和勞務輸出產業。
“七大基地”:一是打造現代材料工業基地;二是打造最佳生態旅游基地;三是打造現代中藥產業基地;四是打造優質綠色食品基地;五是打造新型能源基地;六是打造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基地;七是打造全國尾礦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八項工作”是:加強項目建設、擴大招商引資、加快園區建設、加大科技創新、推進循環發展、加快城鎮建設、強化區域合作和創新體制機制。與此同時,積極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東南大通道建設,強化交通區位功能;積極推進“商丹一體化”進程,構建引領商洛突破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為此,我們向有關部門呼吁并建議:
一是將《規劃》中的政策措施具體化,特別是有關財稅、投資、環保和統籌城鄉方面的政策應細化到具體的產業或項目,以提高《規劃》實施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高度重視關天經濟區的生態旅游產業,將“大秦嶺”作為大關中生態旅游的品牌響亮地提出來,抓緊研究制定發展規劃,指導并引領區域生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把“大秦嶺”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旅游基地。
三是將商洛尚未納入《規劃》的三個縣按照規劃區內的縣區同等對待,在相關支持政策上統籌安排,促進商洛各縣區間整體協調發展。
四是進一步改善商洛融入關天經濟區的交通條件,將西安—藍田—商州城際輕軌、關天經濟區外環線、洛南—盧氏—欒川高速公路、丹鳳—山陽—鎮安—寧陜高速公路、商洛支線機場等重大項目列入全省“十二五”規劃,并盡早啟動實施。
五是在制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政策時,在資金補償和項目投資上加大對商洛的扶持傾斜力度。
天水市常務副市長柴金祥:
努力使天水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次核心城市
天水提出了“1135”區域發展戰略,即:建設“一圣地”(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一樞紐”(區域綜合運輸交通樞紐)、“三基地”(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種示范基地),打造“五品牌”(西部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肅省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
具體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85億元,年均增長17.2%;財政收入101億元,年均增長1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7億元,年均增長2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億元,年均增長1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5元,年均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5216元,年均增長13.3%。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建立完善合作的長效機制。建議規劃區各城市樹立全局和整體觀念,努力突破行政區劃限制,規劃同做、產業同構、項目同建,攜手共進。
二是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對接。
三是密切優勢產業協作配套和旅游文化合作。
四是構建多層次區域利益協調機制。
五是共同爭取國家優惠政策和項目。
渭南市常務副市長雷超武:
立足區域定位謀劃渭南率先發展
渭南市堅持“依托優勢、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把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作為主線,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全民創業作為主要抓手,突出城鎮化和產業園區優先發展戰略,著力圍繞西安大都市發展配角經濟,立足關中東部中心城市發展主角經濟,率先打造優勢產業高地,率先構建區域性發展核心,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建立多層面合作發展機制。由省級部門牽頭,建立各城市政府、行業、企業之間多層面的合作交流平臺,重點協調區域性排污、治水、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項目,合力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特別是借鑒發達區域成功經驗,攜手共筑區域投融資平臺,創新和諧互助的區域經濟關系。
二是建設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徹底拆除市場壁壘,完善配套政策,構建大關中一體化的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
三是合力打造區域品牌。把關中—天水經濟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策劃、包裝、宣傳、推介,統一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統一舉辦宣傳推介活動,提升大關中的知名度,提高招商引資水平。
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冷勁松:
圍繞示范壯大楊凌特色產業
今后一個時期,楊凌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圍繞示范做大產業,依托產業搞好示范,堅持示范帶動、項目帶動,科技支撐、產業支撐的工作方針,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創業推廣服務體系,擴大產業化示范效應,加強國際農業合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次核心城市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推動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把楊凌示范區建設成為陜西乃至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農業科技創業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陜西涉農工業發展的戰略高地,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創新型城市,為引領和支撐陜西及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各相關市區要進一步增強板塊意識,主動加強相互聯系和溝通,建議盡快建立省際會商和溝通機制,定期研究溝通相關規劃銜接等重大問題和事項。
二是建議由兩省發改部門牽頭,單獨編制規劃區“十二五”發展規劃,作為兩省“十二五”規劃的獨立篇章或子規劃。
三是建議各界加大對關中行政區劃調整的呼吁力度,支持和推動楊凌設市工作。
銅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省安:
力爭使銅川成為渭北中心城市
銅川將抓住被確定為國家資源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陜甘寧革命老區生態能源經濟協調發展試驗區成員城市的重要機遇,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再翻一番,到2020年把銅川建成55萬城市人口、市區面積6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為此,我們將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堅持以園擴城,構建大城市格局,形成“北市區—黃堡—董家河—耀州區—新區—坡頭”大城市格局。
2.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品位。
3.主動融入西安大都市圈,積極推進西銅同城化發展。
4.謀劃銅川—富平區域統籌示范區建設,擴大銅川輻射帶動效應。
5.建設五大產業基地和旅游精品區,提升銅川對關天經濟區的支撐力和影響力。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加大支持銅川產業基地建設和循環經濟發展,使銅川更好地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和關中城市群建設提供產業和能源支撐。
二是站在建設西安大都市圈的戰略高度,考慮和推動西銅同城化發展。建議陜西省政府在推進西咸一體化的基礎上,把推動西銅同城化發展擺上重要日程,從規劃、措施和機制上予以推進。
三是扎實推進關中一體化進程,真正形成大關中交通圈、經濟圈、城市圈和生態圈,堅持錯位發展、功能互補,把關中五市一區作為整體考慮,一切從有利于關中率先發展的大局出發。
陜西省西咸新區辦副主任喻建宏:
加快西咸新區建設推進規劃實施
依據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總體規劃,西咸新區將結合區內現有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著力構建科學合理、效應積聚、城鎮與功能區相配套、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空間布局,形成南有灃渭新區、北有涇渭新區、渭河百里生態景觀長廊相連接的“兩區一帶”開發建設格局。
目前,灃渭、涇渭新區功能定位和城市空間布局初步確定。灃渭新區將重點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區和生物產業聚集區,建設西咸都市圈人居環境最為適宜優美的新型都市商務中心和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及環保產業基地,形成“兩河兩心三園五基地”的城市空間布局。涇渭新區則按照空港產業園、歷史文化聚集區、現代產業聚集區三大功能區進行打造,建成西部最大的臨空產業園區、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秦漢歷史文化聚集區和西部地區重要現代產業基地。
陜西省副省長姚引良:
力爭使得關天經濟區成為國內一流的新型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從去年啟動實施以來,開局良好,成效顯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十二五”期間是實現關中—天水經濟區率先發展的關鍵階段。要站得高,在大視野里考慮,規劃建設一批新的重大項目特別是跨省、市的基礎設施項目,不斷優化區域內交通、水利、環保等公共發展環境。突破傳統行政區劃,實現資源最大整合。全方位、寬領域加強陜、甘兩省合作,努力把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成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新型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