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國全

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成立于1975年,目前具有七大類環境要素213個項目的環境監測能力。自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他們緊緊圍繞建設“西部強省”和生態大省的宏偉目標,依靠“管理強站、質量建站、人才興站、科研立站”發展思路,發揮環境監測為環境保護管理當好技術參謀的作用,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高效化,使陜西“十五”、“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自覺服務公眾,不斷加強環境質量監測。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們不斷加大環境監測工作力度,監測覆蓋面越來越廣。全省有16個市、縣、區,53個監測點位開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13個市、縣、區開展大氣降塵監測,15個市、縣、區開展大氣降水監測;有6條主要河流,40個監測斷面,11條城市附近河流16個監控斷面開展水質監測;27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按月進行水質監測;全省12個城市開展了道路交通噪聲和功能區噪聲監測,道路交通噪聲監測路段408條,總長達588.4公里;連續三年完成了年度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工作。每年為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供有效環境質量監測數據近30萬個。對公眾關心的環境質量監測結果,利用新聞發布會、陜西環保網,每兩個月進行一次通報。陜西環境信息對各市的環境質量進行實時公布,把環境的知情權、監督權充分交給群眾。
服務環境管理,強化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按照《陜西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印發〈陜西省重點污染源監測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要求,該站組織各級環境監測站認真開展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對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實施月監測,并由省、市監測站按照10%和30%的比例進行月抽測,編寫《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月報》。同時,對于企業安裝的自動監測設備,要求各級監測站按照《陜西省重點工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方案》,開展比對和校核,努力提升環境監督管理的自動化水平。
積極應對各類應急和預警監測。近年來,該站非常重視環境突發污染事件應急監測能力和預警體系建設。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有針對性的應急監測預案。發生污染事故時,必須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立即開展應急監測工作;不斷加強應急監測儀器設備和安全防護設備能力建設,拓展特殊項目的應急監測能力,確保應急監測工作及時高效;適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監測演練,加強應急監測培訓,確保監測系統時刻處于應急狀態;組織各級監測部門根據自動監測和常規監測數據的異常變化,及時開展預警監測,加強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析。由于準備充分,他們全面完成了包括“2006年陜西鎮安金礦尾礦庫垮壩特大污染事件”、2008年春季雨雪災害、“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環境應急監測,受到環境保護部和省廳的表彰。
2006年4月30日,陜西鎮安縣發生金礦尾礦庫垮壩事故,該站立即啟動應急監測預案,監測人員迅速到達現場,連續監測30多個小時,在極其簡陋的環境中,報出監測數據近千個,為事故處置提供了技術支撐。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他們啟動突發事件應急監測預案,連夜制定出《關于應對抗震救災期間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緊急通知》和《陜西省抗震救災環境應急監測方案》,開展對全省2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10個地級市環境空氣質量日監測,上報監測數據8200多個。在支援災區過程中,他們緊急調運“便攜式余氯測定儀”支援四川,調運應急監測車支援漢中;還抽調2名技術骨干,攜帶便攜式色質聯用分析儀,飛赴四川德陽,連續9天對9個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監測,受到四川省環保局的表彰。由于在抗震救災中的突出表現,分別被環境保護部、陜西省環保局授予“抗震救災先進集體”。
奧運期間,他們組織全省環境監測人員輪流值班,隨時待命,做好環境質量監測和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工作,確保奧運期間環境安全。
近10年來,該站參與應對環境污染突發事故100多次,發揚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提交各類監測報告,為污染事故正確處置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西部大開發十年來,該站秉承科研、監測、技術服務同步發展、共同提高的戰略,業務服務水平逐步提高,監測科研能力日益增強,技術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從2005年僅具有170項次的環境要素監測能力,發展到今天可開展地表水、地下水、廢水、大氣降水、環境空氣、廢氣、土壤、固體廢棄物、生物、震動、噪聲、惡臭、室內環境、生態遙感等要素,共七大類、213項的環境監測能力。擁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離子色譜儀、高壓液相色譜儀等現代化的大型監測儀器設備135臺(套),價值一千多萬元。
西部大開發之初,該站僅能開展一般的環境監測和環境狀況調查,今天已成為全省環境監測系統的技術中心、信息中心、網絡中心和培訓中心,是省廳進行環境管理的主要技術依托單位,是全省環境各要素監測、污染源監測、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監測、污染糾紛和仲裁監測、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環境信息發布的技術權威部門;也為省技術監督局承擔全省環保監測系統的計量認證考核評審工作;同時對市、縣級監測站實施業務技術指導和培訓;此外,還開展環境科學和監測分析方法研究工作。能力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為更快地提升全省環境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2006年10月,2009年11月,他們先后2次承辦了全省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通過比武活動、充分調動了全省環境監測隊伍學習技術、提升技能的積極性,各級監測站刻苦訓練、加強培訓,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局面。
他們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專業日趨合理,從以化學分析為主的單一專業人才模式,逐漸優化為涵蓋環境科學、環境經濟學、土壤學、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環境工程等多學科人才結構?,F有人員編制8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3人,包括教授級高級工程師4人,高級工程師17人,工程師20人;專業類別涉及10個學科20多個專業。
近年來,他們不斷加大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先后有4人參加了國外環境監測技術與分析方法培訓,每年有30多人次參加國家環境保護部和環境監測總站的技術培訓,每年定期舉辦不少于4期的環境監測技術培訓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技術培訓方式,提高了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先后承擔了《關中地區水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研究》《控制西安大氣顆粒物污染能力建設》(UNDP306項目)、《陜西省驪山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規劃研究》《漢江丹江陜西段水污染現狀與污染趨勢研究》《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護研究》《陜西省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陜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環境保護戰略規劃》《陜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陜西省生態功能區劃》等國家和省部委下達的重點環保科研課題,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項,獲地市級科技成果獎31項,發明創造專利4項。
該站領導班子始終堅持“創建一流的領導班子,帶出一流的監測隊伍、以一流的工作態度和作風,爭取一流的工作業績”的工作目標,不斷加強班子的思想作風建設和理論學習,形成“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分工把守、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站黨委與各科室簽訂了廉政建設責任書,通過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領導評廉述廉活動,建立業績公示制度,加強與群眾的對話與交流,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
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黨風廉政建設,該站呈現出廉潔勤政、團結協作、高效務實、民主和諧的良好氛圍,為各項工作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全體職工夏斗酷暑、冬戰嚴寒,圓滿完成了各項環境監測任務。該站分析測試中心承擔著為污染減排任務提供大量樣品分析的重任。為及時、全面、準確地提供出污染減排各類分析數據,他們在人員少、任務重的情況下,以頑強拼搏、爭創一流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年提供各類環境監測數據3萬多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建設教育,不斷激發了全站職工的奉獻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有效發揮和調動廣大干部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了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