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倩,張紅霞,趙新然,崔瀟華,孫敬之
(河北省滄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滄州 061000)
羊水過少是妊娠中、晚期較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為0.5%~5.5%,是胎兒危險的重要信號,圍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增高[1]。該病治療無重大進展,雖已有經腹或宮頸羊膜腔輸液的治療方法,但操作有一定困難,不易普及,且易發生并發癥如感染等[2]。筆者根據羊水過少的病理特點采用中醫滋陰活血法配合補液治療羊水過少,發現對其羊水量及圍生兒期結局有較好改善作用,報道如下:
凡宮內單胎妊娠,于孕滿28~32周間經超聲檢查發現羊水指數(AFI)≤5 cm或羊水最大池深度(MVP)≤2 cm者診斷為羊水過少,并排除胎兒畸形、胎膜早破與妊娠高血壓性疾病。收集自2007年5月~2008年8月于我院婦產科住院治療的羊水過少患者共42例,隨機分入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及補液組,并取同期拒絕住院但定期孕檢羊水過少患者13例為對照組。三組年齡、孕產史、孕周經檢驗,無顯著性差異。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給予按滋陰活血法組方的中藥方劑(人參、葛根、生地黃、白芍、山藥、麥門冬、當歸、丹參、五味子)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予補液治療(5%葡萄糖1500 ml加維生素C 2.0 g;生理鹽水500 ml;林格氏液500 ml);補液組僅予補液治療,均治療1周。對照組僅囑每日飲水3000 ml以上。觀察各組治療1周后、4周后AFI及圍生期胎兒窘迫、胎兒生長受限、剖宮產、新生兒窒息、新生兒死亡情況。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 for windows軟件統計。
中西醫結合組、補液組治療1周后、4周后AFI均較治療前增加并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無統計差異,兩治療組1周后、4周后AFI均高于對照組并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中西醫結合組治療1周后AFI增加值為(2.85±0.80)與補液組的(2.10±0.89)無統計學意義,但4周后前者AFI增加(2.03±0.68)高于后者的(0.99±0.72)并有統計學意義。 中西醫結合組胎兒窘迫、剖宮產構成比均低于補液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補液組與對照組間無統計學意義。三組胎兒生長受限、新生兒窒息、死亡構成比無統計學意義(表2)。

表1 三組治療前后AFI比較

表2 三組圍生期結果比較(例)
過去認為羊水過少的發生率為0.1%,但近年來由于B型超聲的廣泛應用,羊水過少的檢出率為0.5%~4.0%,發生率有所增加。由于羊水過少可引起胎兒窘迫、胎死宮內或新生兒窒息,增加圍生兒的死亡率,其危害亦被廣大工作者認識,所以對其的處理尤其重要[2-3]。羊水過少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除本試驗排除的胎兒畸形和胎膜早破外,多與下列因素有關[4]:①胎盤功能不良:由于胎盤功能下降,慢性胎兒宮內缺氧,胎兒血液重新分布,腎血管收縮,胎兒尿液生成減少,致羊水過少。②孕婦脫水:母體血容量不足,血漿滲透壓升高,使胎兒血漿滲透壓相應升高,胎盤吸收羊水增加,同時胎兒腎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加,尿液減少。治療上羊膜腔輸液法直接有效,但存在患者和醫生接受程度低,不易普及,且多次羊膜腔輸液有絨毛膜羊膜炎等并發癥[5]。另有研究表明,飲水療法可使羊水量短時增加,但大量飲水可致上腹飽脹不適,造成患者依從性下降,而住院補液療治依從性高。本試驗中兩治療組1周后、4周后AFI增加均比飲水組顯著,說明補液增加羊水量較飲水法可靠。中西醫結合組與補液組AFI4周后均較1周后有所下降,提示中止治療后羊水過少的病理過程繼續,但前者下降差值明顯低于后者,提示中醫滋陰活血法較單純補液能明顯改善羊水過少病理過程,同時中西醫結合組胎兒窘迫發生少于補液組,也提示滋陰活血法可改善羊水過少患者胎盤功能,減少胎兒窘迫的發生,進而降低剖宮產率。各組間新生兒窒息、死亡情況無差異,可能與剖宮產率較高有關。
羊水過少在中醫學歷代并無專門論述,參考近代中醫學屬“胞漿過少”范疇,目前尚無辯證規范。筆者在醫療實踐中發現,羊水過少孕婦多無主觀癥狀,而以超聲發現胞漿過少為主癥。胞漿源于母體氣血所化生,與母體脾、腎密切相關。另診舌、脈發現脈多無異常而舌多黯紅,考慮有瘀象,現代微觀研究發現在羊水過少患者胎盤上存在血管梗死及微血栓形成,亦支持“瘀”之病理,故審證求因,當屬陰虛血瘀,病位在脾腎。治療大法以滋陰活血。組方中以人參健脾益腎、補氣生津為君;山藥、生地黃、白芍、麥門冬、葛根、五味子益氣滋陰為臣,并使氣陰相生;少佐丹參、當歸以活血化瘀,用量宜小,全方共奏補脾益腎、滋陰活血之功。滋陰活血法與補液同時運用,易于推廣,能改善羊水過少患者胎盤功能,增加羊水量,減少胎兒窘迫發生,降低剖宮產率,但詳細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豐有吉.婦產科學(7年制規劃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7-88.
[2]劉秀平.羊水過少108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8,15(24):29-30.
[3]高軍,劉強.圍生兒發育異常與羊水過少的關系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0,16(8):34-35.
[4]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05-409.
[5]Fisk NM,Ronderos Dumit D,Soliani A,et al.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ransabdominal amnioinfusion in oligohydramnios[J].Obstet Gynecol,1991,78:27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