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義,徐 萍,孫家良
(山東省淄博市第八人民醫院手術室,山東淄博 255026)
腦血管疾病位居人類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如卒中后出現的偏癱等后遺癥,不僅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且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因此其治療一直受到臨床的重視。近年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得到廣泛關注。本文中筆者探討了全身麻醉復合頸叢阻滯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中的應用情況,希望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患者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齡47~73歲,平均(63.2±4.7)歲;合并高血壓22例,不同程度腦梗死11例,一過性的腦缺血發作7例。全部患者均行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DSA檢查,證實存在頸動脈狹窄。所有患者均行單側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其中,左側22例,右側18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為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1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誘導采用咪唑安定0.05~0.06 mg/kg、 芬太尼 3~5 μg/kg、丙泊酚 1.5 mg/kg、琥珀膽堿1.5 mg/kg,氣管插管后行機械通氣,維持 PET CO2壓力為 30~40 mm Hg(1 mm Hg=0.133 kPa); 麻醉維持采用微泵輸注丙泊酚 2~3 mg/(kg·h),芬太尼 0.2~0.3 μg/(kg·h),阿曲庫銨 0.5~0.7 mg/(kg·h),每隔 1 h 硬膜外追注羅哌卡因5 ml。觀察組全身麻醉復合頸叢阻滯,用1%利多卡因與0.25%布比卡因混合液5 ml,經C4一點法行頸深神經叢阻滯后退至頸淺神經叢,全麻方法同對照組。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蘇醒時間、蘇醒延遲及呼吸再抑制發生情況。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
觀察組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蘇醒延遲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呼吸再抑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情況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蘇醒時間(min) 蘇醒延遲 呼吸再抑制觀察組1514.5±2.4▲1(6.7)▲1(6.7)對照組257.9±1.211(44.0)2(8.0)
20世紀50年代,醫學專家成功地完成了第1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以預防腦梗死。此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就成為預防腦梗死的一種標準手術,目前這一手術已經十分成熟,可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手術要求顯露頸側部,暫時夾閉頸動脈遠端和近端,然后切開頸動脈,疏通堵塞的血管,使頸動脈內壁光滑、內徑恢復正常大小[1-2]。目前在歐美采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已成為動脈硬化性頸動脈狹窄的常規治療方法[3-4]。在我國,此項手術尚未廣泛開展,手術數量不多。本研究中全身麻醉復合頸叢阻滯應用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15例效果滿意,與全麻的對照組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蘇醒快,且蘇醒延遲率及呼吸再抑制發生率低。頸叢神經阻滯是頸部手術較為常用的麻醉方法,此法操作簡單,組織損傷輕微,患者痛苦小[5]。本研究中兩種麻醉方法復合應用,效果良好,但應注意頸叢神經阻滯后主要為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受抑制所引起的,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位于頸部,當頸叢神經阻滯后,會引起此壓力感受器的抑制,而次壓力感受器主要是通過血壓調節心率的,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6],術中應避免此種情況帶來的不良反應。
綜上論述,全身麻醉復合頸叢阻滯應用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臨床效果滿意,值得臨床關注。
[1]程振國,孫來廣,高俊紅,等.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1):49-50.
[2]戈小虎,劉杰.預防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新疆醫學院學報,2006,11(3):127.
[3]趙長全,吳永偉.頸動脈內膜剝脫術26例[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6,9(9):931-932.
[4]劉麗華,韓毅力,王乃會,等.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58例[J].陜西醫學雜志,2006,35(2):230-231.
[5]許艷榮,盧家凱,徐凱智.全麻復合頸叢阻滯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15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22):4424-4425.
[6]肖萍.頸叢麻醉下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臨床觀察[J].浙江醫學,2006,28(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