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洪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民生醫院急診外科,廣東汕頭 515144)
腹股溝疝為普通外科常見疾病,在疝門小而腹壓驟升的情況下,容易形成嵌頓,表現為疝塊突然出現,伴有進行性加重的脹痛,疝塊不能回納,局部張力高,有壓痛,本文為了探討腹股溝疝的兩種治療方法——Shouldice法與填充式法的治療效果,筆者于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我科住院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248例進行了觀察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248例,其中,男194例,女54例;年齡36~70歲,50歲以上 86例(34.7%);斜疝 204例(82.3%),直疝 44例(17.7%);初發疝 217例(87.5%),復發疝 31例(12.5%);單側疝232例(93.5%),雙側疝16例(6.5%);嵌頓疝急診手術16例(6.4%)。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124例,男98例,女26例;治療組124例,男96例,女28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
兩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術前0.5 h靜注伏樂新1.5 g,術后4 d內每天靜滴適量抗生素預防感染。對照組采用填充式法治療:選擇平行腹股溝的常規疝切口,約7 cm長。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后不做廣泛游離,找到疝囊后向上高位游離至見到腹膜外脂肪。若疝囊較小,可不打開,斜疝者可將疝囊直接推入內環口,直疝則推入直疝三角;若疝囊過大可以橫斷疝囊,近端閉鎖后回納疝囊入腹腔;疝環內放入錐形充填物,周邊間斷縫合固定6~9針。疝環較小者可適當剪去內層花瓣,疝囊小者可適當縮短充填物高度,使充填物底部與疝環口處腹橫筋膜水平,徹底止血,將精索放回,在其前方逐層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皮膚。治療組采用Shouldice法治療:常規腹股溝區斜切口,鈍性將其自腹橫筋膜分離,在內環外上方切開提睪肌顯露腹橫筋膜,再將包繞精索和疝囊由腹橫筋膜延續而成的精索內筋膜在內環口水平環形切開。徹底分離疝囊周圍粘連,在疝囊頸部內荷包縫合加縫扎關閉疝囊,距結扎線0.6 cm處切除遠端疝囊。用4-0絲線將腹橫筋膜外下葉邊緣平行縫合在內上葉后方,縫線距內上葉邊緣1.3~2.5 cm,針距1.8~3.4 mm。注意在起點將上、下兩葉與恥骨結節后方筋膜縫合在一起,在聯合腱及腹橫肌后方將腹橫筋膜與聯合腱和腹橫肌肌膜縫合在一起。內環以精索能上下移動、可容止血鉗尖為妥,內環過大可加縫1針。最后將精索放回原位,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脂肪、皮膚。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兩組手術均順利,248例全部痊愈,手術平均時間30 min,平均住院時間7~10 d。治療組并發癥尿潴留4例、局部輕度隆起伴異物感1例;對照組并發尿潴留18例、陰囊積液4例、局部輕度隆起伴異物感6例、切口下血腫4例。術后兩組并發癥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n(%)]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的疝修補術均是將腹股溝區的不同組織強行縫合,修補缺損,術后使組織結構改變,張力大,因而患者術后傷口疼痛劇烈。因此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患者術后疼痛,早期下床活動受限,二是靠縫合將聯合腱、弓狀下緣與腹股溝韌帶攏合,隨著術后活動增多,容易造成組織切割、松脫引起疝復發,若強行拉攏腹股溝韌帶和聯合腱縫合,術后腹股溝區緊繃感或陰囊血腫等局部并發癥達7%~12%[1]。
腹股溝疝手術治療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手術方式有81種之多,其演變經歷了有代表性的一代Czemy、二代Bassini、三代Shouldice,1952年底Shouldice報道采用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疝8401例,其復發率低于1%。多年來,Shouldice手術在國際上各醫院都取得極好效果[2]。
近年來,出現了人工合成材料行無張力疝修補術,該法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療效,但植入性手術相對于無菌手術而言有較高的感染發生率,這種不可吸收的人工材料留置于體內,易對患者產生異物感、壓力感和增加并發癥等,而且相對于其他修補法,費用較高[3-4]。
Sholudice手術就是把修補術的重點放在腹橫筋膜這一層上,而腹橫筋膜是構成腹股溝管后壁并維持其強度的主要組織,也是腹外疾病的第一道屏障,所以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自身組織去修補非常理想。本組資料表明,Shouldice法無復發率且并發癥低,這一趨勢變化也證實了加拿大Shouldice醫院斜疝術后復發率低于1%的報道[5]。由此可見,Shouldice術式在治療腹股溝疝時,不但可以取得與填充式法修補更好的臨床效果,而且具有經濟上的絕對優勢,是值得臨床醫生考慮的治療術式。
[1]Fasih T,Mahapatra TK,Waddington RT.Early results of inguinal hernia repair by the mesh plug technique——first 200 cases[J].Ann Coll Surg Engl,2000,82(6):396-400.
[2]王洪平,郁軟,王強.Shouldice法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病40例[J].西部醫學,2005,17(1):57.
[3]王桂明,王忠軍,羅繼忠,等.Shouldice法與Bassini法修補腹股溝斜疝臨床對照研究[J].醫學創新研究,2007,4(15):55-56.
[4]楊景峰,林越,王濤,等.平片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106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4):34-35.
[5]石瑜,陳欣,王巍松,等.Shouldice術與Lichtenstein術在腹股溝斜疝中的療效對照[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8,14(5):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