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河南省安陽地區(qū)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南安陽 455000)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與十二指腸,與胃液中酸性成分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關系的慢性潰瘍,常合并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等嚴重的并發(fā)癥[1]。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fā)、臨床療效差的特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健康。消化性潰瘍屬中醫(yī)胃脘痛、腹痛、吞酸、嘔吐、嘈雜等范疇,我們經(jīng)過長期臨床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nèi)〉昧己玫呐R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入選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實用內(nèi)科學》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2]有不同程度慢性周期性或節(jié)律性反復發(fā)作上腹劍突下疼痛、噯氣、反酸、嘔吐或黑便。經(jīng)X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證實有龕影或潰瘍。中醫(yī)癥見胃脘痛、痞滿、腹脹、噯氣、納差,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滑或弦滑。排除標準:惡性潰瘍及合并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及有胃部手術史者,嚴重心、肝、腎疾病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對本試驗藥物過敏者,用藥前2周均未服用其他抗消化性潰瘍藥物。
本組病例來自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門診或住院消化性潰瘍患者489例,均符合入選標準。其中男319例,女170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1.6歲,病程<1年178例,1~5年221例,>5年90例;大便有隱血212例;幽門螺桿菌(Hp)陽性者364例。X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證實胃潰瘍228例,十二指腸潰瘍171例,復合性潰瘍90例。隨機將489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分為中藥治療組249例和對照組24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潰瘍種類、潰瘍面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中藥治療組采用基礎治療加半夏瀉心湯。
1.3.1 基礎治療 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忌酸、辣、煙、酒、濃茶等刺激性食物。口服奧美拉唑膠囊20 mg,每日2次清晨和睡前空腹服用,硫糖鋁3片,每日3次;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加阿莫西林1.0 g,2次/d、克拉霉素250 mg口服,每日2次餐后服用;腹脹、反酸者加用胃腸動力藥物嗎丁啉10 mg,3次/d,2周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
1.3.2 半夏瀉心湯加減 半夏12 g,黃連6 g,黃芩10 g,黨參15 g,干姜6 g,陳皮10 g,炙甘草6 g。伴吐酸水者加煅瓦楞子、烏賊骨;兼氣滯、腹脹者加枳殼、柴胡、木香、砂仁;兼血瘀者、痛甚者加延胡索、三七粉、丹參;呃逆明顯者加竹茹、柿蒂;納差者加雞內(nèi)金、焦三仙;口干咽燥者加麥冬、生地黃;便秘者加火麻仁;胃脘冷痛,便溏者加吳茱萸、扁豆衣、炒木瓜;便血者加白及、地榆。煎服法: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2周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
療程結束,后復診并行電子胃鏡復查評估療效。療效標準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判定[3]。治愈:全部癥狀、體征消失,經(jīng)X線鋇餐檢查龕影消失或胃鏡檢查潰瘍愈合。好轉(zhuǎn):主要癥狀和上腹部疼痛明顯減輕,疼痛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X線鋇餐檢查龕影縮小或胃鏡檢查潰瘍面明顯縮小。未愈:治療2個療程后,主要癥狀及X線檢查或胃鏡檢查均無明顯改善。
療程結束,后復診進行臨床癥狀詢問和體征檢查,并行電子胃鏡復查根據(jù)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估療效,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評定(n)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yī)胃脘痛、腹痛、吞酸、嘔吐、嘈雜等范疇。特征是痛、脹、悶、滯;多因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不遂等導致脾胃受損,肝胃不和,日久胃絡痹阻,氣滯血瘀,本病的病位在胃,病變涉及肝、脾、胃三臟。胃乃水谷之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脾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血脈通暢。而脾胃升降運化有賴于肝的疏泄條達,肝氣疏泄正常,則脾之清陽得升,胃之濁陰得降。脾胃虛弱,病邪乘虛而入,氣滯中焦,脾胃虧損,臟腑功能失調(diào)而成虛實挾雜,寒熱錯雜之證[4]。
半夏瀉心湯一方出自《傷寒論》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為少陽誤治導致虛痞而設,現(xiàn)臨床已將本方廣泛用于各種原因所致胃腸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調(diào)之脘腹痞滿、胃脘痛等證。張仲景根據(jù)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規(guī)律,結合脾胃的生理特征,圍繞脾氣主升,喜燥而惡濕,為陰土;胃氣主降,喜潤而惡燥,為陽土,這一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雙方關系,擬寒熱并進以調(diào)陰陽,苦辛共用以順升降,攻補兼施以平虛實之大法,盡治中焦脾胃之諸癥。方中以半夏和干姜辛散溫陽,散結除痞,以除其寒;應用黃連、黃芩苦寒降泄,以清其熱。以上四藥相伍,共奏平調(diào)寒熱、辛開苦降之功。應用參、草甘溫益氣補其虛。方見扶正祛邪、寒熱并調(diào)、辛開苦降、瀉不傷正、補不滯中、開結散痞、調(diào)和腸胃[5]。
通過本組病例觀察,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在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時應重視中醫(yī)藥的應用,應用半夏瀉心湯進行合理的辨證加減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疾病的早期康復,防止消化性潰瘍的復發(fā)。
[1]李壽山,李小賢.中醫(yī)消化病癥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yī)學出版社,1999:282.
[2]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565.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4]簡軍.半夏瀉心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60例[J].河南中醫(yī),2005,25(1):18.
[5]廖韓鵬,江成林.半夏瀉心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3例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yī)學院報,2005,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