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潔
許多年前的一句口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更令浙江這一資源小省榮膺中國經濟第一方陣。30多年過去,身為“先富”一族的浙江人,漸漸開始反思:“先富”與“后富”的背后,也許蘊藏著貧富分化的危機
日 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公布了《社會公眾對貧富關系及富人群體認知調查》結果。這份被媒體譽為浙江省首份財富觀報告的文本,道出了浙江人客觀而務實的財富觀。
貧富差距作為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焦點社會問題之一,不僅為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所關注,更是民眾關注的熱點所在。然而,公眾對于“貧富差距擴大”一致認同的結果,多少讓人感到有些突然。調查顯示,近七成(69.3%)的被訪者認為本地貧富差距程度很高或較高,而認為“不太高”或“不高”的僅占調查總體的5.1%。
無獨有偶,更細致的調查表明,不同社會群體對于本地貧富差距較高的認同亦是出奇地一致。在回答“您認為本地貧富差距程度高嗎”時,認為高(包括很高和比較高)的,國家公務人員、辦事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分別高達68.3%、67.0%和68.4%,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及個體工商戶分別占59.0%、68.8%和65.8%,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及失業無業人員也分別達到62.8%、75.2%、75.4%和74.3%。可見,不同職業群體對社會貧富差距程度很高與較高的主觀感受及判斷評價都非常接近。
公眾對于收入差距擴大的感受,或許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據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所副所長楊建華介紹,目前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比例仍保持在2.47左右,假如算上城鎮居民所享受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城鄉居民比例將達到2.6以上,而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內部的收入比例也維持在6.8,城鎮居民內部收入比例則在7.5左右,并且未有縮小的趨勢。
根據倒“U”型理論,隨著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區域間不平等程度大體上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倒“U”型變化。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非均衡過程即區域發展差異擴大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過程即區域發展差異縮小又構成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對此,楊建華分析:“按照倒‘U’形理論,拐點應該已經到來。然而我們發現,中國的收入差距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迅速擴大,至今仍未縮小。”
而對于未來的貧富分化趨勢,超過50%的人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認為未來貧富分化會緩和很多和有所緩和的占22.8%。人們普遍感到,這種貧富分化程度在今后幾年還會不斷加劇。

浙江人崇尚務實的創富道路,也直接導致了大多數浙江人的“仇富”心理并不強烈
富人作為當下“貧富分化”議題中的一極,在媒體的描述中通常是被仇視的一族。然而,新鮮出爐的財富觀報告卻顯示了浙江人豁達的財富觀。當問及“如果把當前的有錢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您給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打幾分?”,在1124個有效樣本中,平均得分為5.69,中位數為6.0。其中,“0-4分”的人占總體的19.1%,“5-7分”的人有62.3%,“8-10分”的有18.6%。從分值的分布上看,5-7分區間最集中,占到總體的六成多。
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民眾對富人的社會責任還是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并沒有出現網絡上所流傳的“緊張”態勢。楊建華分析,浙江人的財富觀折射的是國人的財富觀。創業精神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是每個社會成員改善人生的基礎。浙江向來具備“創業富民”的良好根基。浙江人崇尚務實的創富道路,也直接導致了大多數浙江人的“仇富”心理并不強烈。相反,他們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非常清晰,不僅對富人創造財富持肯定態度,并且自身也對創造財富躍躍欲試。
而對于“富人”這一社會角色,公眾的期待是不言而喻的。六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富人有義務幫助窮人,可見大部分公眾對富人有著“參與社會建設,推進社會整合”的主觀期待。楊建華也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富人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財富。其經濟權利越大,所獲得的機會就越多,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大,這樣一種權責相輔的模式也是現代理性社會的基礎。因此,富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是公眾對待財富的一種理性看法,也是全體社會的一種合理期盼。”
對于逐年擴大的貧富差距,楊建華分析,問題還是出在分配環節。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體系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則是對前兩次分配的補充和平衡。然而,落實到實際層面,則顯得有些過猶不及。
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勞動作為分配要素正在逐漸弱化。相應地,資本、管理、技術等要素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漸增大。楊建華認為,突出其他要素的分量是必要的,但是,一次分配過多強調效率而忽略公平,顯然也是有失偏頗的。“當前,勞動要素在國民財富分配中的比重越來越低,已從原先的50%以上降低到40%左右,而最直觀的,工人的工資在第一次分配中也被壓縮到了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這意味著勞動者沒有可供支配的閑錢消費,也在無形之中抑制了消費,同時也遏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
第二次分配本應強調公平,而實際卻恰恰忽略了公平。一項調查表明,浙江省3200名從業人員中,70.5%為傳統企事業單位之外的工作人員,這些人的社會保障水平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也間接導致了貧富差距的加大。“以公務員為例,他們的收入較穩定,社會地位較高,社會保障也較為完善。相比之下,普通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目前來說,他們的保障水平還很低。”
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基礎之上,第三次分配更多地強調經由救助、補助等手段,以期從社會層面完善收入分配。“目前這方面的制度仍然不夠健全,尤其是面臨一些突發事件,社會的救助體系還不夠強大”,楊建華說。
調查顯示,公眾對當前貧富差距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更對于政府政策在其中所發揮的調控作用,顯得信心不足。當問及“各級政府正在調整相關政策,以縮小貧富差距,您認為實現社會分配公平的可能性”時,約有一半公眾對政府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分配公平政策調節的效果不看好,如再加上“難以說清楚”的社會公眾,對這一政策調節信心不足的公眾高達80%以上,而認為通過政策調整有可能(包括“比較大”和“非常大”)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分配公平的公眾僅占一成多。
而關于縮小貧富差距這項任重道遠的長期計劃,離開了政策的調節,也是行不通的。楊建華對此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提高勞動力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不能再讓工人的收入水平只是停留于維持基本生活的狀態。當前政策調整的首要任務,是要提高勞動要素在分配中的作用。二是加快城市化的建設推進力度,大力培育中小城市。可以想見的是,浙江省經過若干年建設,若能將中心鎮建設成小城市,將縣城建設成中等城市,將中等城市建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大城市,其發展自然會進入一種全新狀態。三是要加大社會保障水平的建設。尤其是針對目前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還不公平的現狀,應建立起最基本的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養老、住房、醫療、就業、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制度。四是建構完善的社會救助制度。對社會個體、家庭遇到突發事件,救助是他們渡過難關的一種重要途徑。五是對壟斷性行業加以調節和規范。

當前,勞動要素在國民財富分配中的比重越來越低,已從原先的50%以上降低到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