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玉
從成立至今,京能在綠色能源上的投資超過300億元,如此巨額的投資,僅僅依靠企業的自有資金肯定不行,“我們主要是依靠金融來支持。”劉國忱說,他所說的“金融”是指向銀行融資。
不久前,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和京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農行北京市分行將向京能集團提供綜合授信額度200億元,用于生產經營、項目建設等。雙方將就此建立起全面和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農行作為企業的主要合作銀行,將為企業提供更加優惠、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務和支持。
據介紹,為進一步提高服務的層次和效率,適應企業各項業務發展的需要,農行北京分行將組建專門客戶經理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統一、一攬子、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特別是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及貸款條件的前提下,重點支持企業在火電、水電、風電、新能源及相關領域投資建設的項目。
而早在2008年,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也與京能集團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按照協議內容,京能集團優先選擇工行北京分行作為重點合作銀行,工行北京分行將京能列入重點支持優質客戶,向他們提供符合集團經營特點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優質金融服務和業務支持。在電力、煤炭、基礎設施等領域重點項目和金融證券等領域進行一系列的融資等業務合作。
其實作為京能集團副總經理兼CFO,劉國忱一直就是一個投融資高手。不過當京能初涉風能項目時,即便是他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也遇到了麻煩。當時銀行對于風電了解很少,認為風險過大,面對這樣的情況,劉國忱并沒有放棄,而是想辦法讓銀行了解風電的財務模型。他兩次組織銀行到內蒙古去考察風電,在此過程中,劉國忱向銀行介紹了新能源行業中各類業務的財務模型,風電、核電,并把它們與傳統的火電、水電進行比較。
核電的建設難度很高,而且是要有國家特許權的,選址非常敏感,運營起來風險也很大,但它也有自己的優勢,它是清潔燃燒,核電廠對核電是滿發滿調,它們不受電網的容量限制,設計產能可以充分釋放,如果反應堆管理的好,確實非常低碳,而且發電量很大,一般都是400萬機組的。不過核電現在有兩個比較大的瓶頸問題,一是核原料,現在國際上的鈾礦都被巨頭壟斷,我們的上游會受制于國際上的鈾礦集團,我們國家的鈾礦儲藏量不足,依靠從國外進口,這樣他們會控制我們的上游原料;二是核廢料的問題,現在全人類的核廢料處理都是難題,沒地方可放,還會有輻射,即使封存后放入深海,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設想。但是對于銀行來講,向核電廠放貸是個不錯的選擇,它比較穩定,但這樣的項目很少,而且也不是一般銀行能拿到的。
火電的建設也不復雜,一般的建設周期是2-3年,但是火電最大的風險在于煤,燃料的價格,國家是放開的,而電價是管死的,一旦煤價上漲,電價怎么辦?2008年煤炭漲價,煤炭企業暴富,火電行業則是全年虧損780多億元。
而水電則是建設復雜,一般需要4-5年時間,還要涉及移民、淹沒區等復雜問題,而且對于環境影響巨大,蓄水超過幾億立方的大水壩,會對地殼產生什么影響,現在還不知道,不過水電的運營相對簡單,只要有蓄水能力,氣候不找麻煩,就能運營發電,但是由于建設周期過于漫長,對銀行來講,其風險也不小,這么長的建設周期,最終能不能發電,能不能還息付債這都是問題。
只有風電的建設和運營都很簡單,針對有人認為風電是“垃圾能源”的說法,劉國忱認為,這是因為目前的電網還不配套,“不能說電網的接收能力差,就說風電不好。”的確,風力發電建設簡單,一年就可建完,運營也不復雜,風一轉就行了,這樣看來風電的風險很小。通過劉國忱的介紹,各大銀行對風電有了新的認識,開始同意給風電貸款,“銀行對新的行業都有擔憂,因為從人的心理上來講,會認為熟悉的才是安全的,面對新興的綠色投資,你必須要去現場看,了解它的財務數據和模型。”劉國忱說。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考察,多家銀行很快同意給京能的風電項目貸款,“我們的風電發展這么快,得益于銀行的大力支持,綠色投資的關鍵在綠色信貸,沒有銀行的綠色理念,綠色投資是不可能的。”劉國忱說,的確銀行主導著社會金融資源,而做綠色投資是需要社會的金融資源來做的,企業的資本金只占投資的20%,其他都是要靠綠色信貸來做的,劉國忱說:“我得感謝銀行的這些行長們,感謝他們的眼光和判斷,他們在風電還沒成氣候的時候,就決定給京能貸款,作為投資型企業,錢從哪里來非常關鍵,人家要心甘情愿的給你拿錢,而你要確保人家的融資萬無一失,我告訴銀行,和京能集團做信貸是零風險。”劉國忱敢于夸下這樣的海口,是有事實依據的,這么多年來,京能的貸款沒有一筆出現逾期不還的現象,他們每年融資超過100個億,還本付息都非常及時,從今年1月份到4月份,京能的資產負債率不到64%,對于通常負債率很高的能源企業而言,這個數字是很不容易達到的,通常一個電廠出生就是80%的負債率,稍稍虧損就超過80%了,但是京能經過這6年的運行,負債率居然在能源行業里占不到64%,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鏈接
什么是綠色信貸
綠色信貸就是“green-credit policy”,是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于2007年7月30日聯合提出的一項全新的信貸政策——《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規定,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各商業銀行要將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審批貸款的必備條件之一。
《意見》規定,各級環保部門要依法查處未批先建或越級審批,環保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建成、未經環保驗收即擅自投產的違法項目,要及時公開查處情況。即要向金融機構通報企業的環境信息。 而金融機構要依據環保通報情況,嚴格貸款審批、發放和監督管理,對未通過環評審批或者環保設施驗收的新建項目,金融機構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同時《意見》還針對貸款類型,設計了更細致的規定。如對于各級環保部門查處的超標排污、未取得許可證排污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已建項目,金融機構在審查所屬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申請時,應嚴格控制貸款。
綠色信貸的本質在于正確處理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其主要表現形式為:為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和綠色產業融資,構建新的金融體系和完善金融工具。
此次“綠色信貸”的推出,是將環保調控手段通過金融杠桿來具體實現。通過在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環境準入門檻,對限制和淘汰類新建項目,不得提供信貸支持;對于淘汰類項目,應停止各類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發放的貸款,從源頭上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無序發展和盲目擴張的經濟命脈,有效地切斷嚴重違法者的資金鏈條,遏制其投資沖動,解決環境問題,也通過信貸發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