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幸甘 覃秋萍
多囊卵巢綜合癥表現為慢性無排卵、高雄激素血癥(HA)、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癥(INS),是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的、由內分泌及糖代謝異常所導致的一種病理狀態,在育齡期婦女中的發病率高達6%~8%[1],胰島素抵抗在其發病過程中起到相當作用[2]。本文回顧性觀察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院二甲雙胍治療90例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其他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年齡24~38歲,平均(28.67±5.78)歲,入選標準為[3]:①臨床標準為月經稀少,多毛,痤瘡,肥胖及不孕。②B超雙側卵巢體積增大,卵巢四周或散在多個囊性卵泡>8個,直徑2~8mm,間質回聲增強。③早卵泡期或閉經期(B超下無優勢卵泡),血清睪酮(T)≥2.5nmol/L,或LH/FSH≥2。④空腹血胰島素(FINS)≥151U/L。⑤所有患者經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或腹腔鏡檢查證實至少有一側輸卵管通暢且男方精液檢查正常。⑥3月未使用激素類和糖脂代謝藥物。⑦排除其他疾病,如甲狀腺疾病、先天性腎上腺增生、庫興氏綜合癥及糖尿病等其他內分泌疾病。
1.2 治療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月經周期第3~5d(閉經者除外)采肘靜脈血,測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胰島素(FINS)、促卵泡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睪酮(T)。于月經或黃體撤退性出血的第3天開始口服二甲雙胍500mg,3次/天.連用3個月(用藥期間一旦確定排卵立即停藥)。
1.3 觀察指標 ①體重指數(BMI)、腰臀比(WHR)、治療后月經情況。②FSG、FINS、FSH、LH、E2、T。③藥物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0例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中,39例繼發閉經恢復有排卵月經22例(56.41%,22/39);51例月經稀發恢復正常34例(66.67%,34/51);42例不孕癥婦女治療觀察中懷孕10例(23.10%,10/42)。治療后BMI、WHR下降(P<0.05);FSG、FSH、E2水平無明顯變化(P>0.05),FINS、LH、T水平下降(P<0.05),見表1。
2.3 藥物副反應 90例患者服藥期間7例患者出現間斷性腹瀉,4例患者出現輕微惡心,服藥第1周最明顯,11例患者2周內均恢復正常,所有患者均無低血糖發生,治療后肝腎功能未出現損害。

表1 80例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治療前后BMI、WHR、FSG、FINS、FSH、LH、E2、T變化。
近年來發現胰島素抵抗普遍存在于多囊卵巢綜合癥中,研究認為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通過以下機制引起高雄激素血癥(HA)[4]:高胰島素因Ins受體后的磷酸化異常進而刺激卵巢和腎上腺的細胞色素P450-17a羥化酶mRNA的表達和活性而使雄激素的合成增多;高胰島素加重垂體促性腺激素的不協調作用,LH升高,高LH刺激P450-17a酶的活性使卵巢睪酮合成分泌增多;高胰島素抑制肝臟合成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游離睪酮升高,致雄激素的活性增加,導致月經紊亂、閉經、不孕、多毛、痤瘡、肥胖及卵巢多囊性改變等。因此,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癥關鍵在于降低雄激素和減輕胰島素抵抗,研究資料表明改善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胰島素抵抗的同時,可增加排卵率和妊娠率,也為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提供理論依據[5]。
自1994年首次將二甲雙胍用以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癥的報道以來,臨床已有大量的研究報道。二甲雙胍是一種對胰島素敏感的藥物,通過促進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減少肝糖原異生,促進糖的無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而改善糖的代謝,在受體后水平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腰/臀比得到改善[6],并降低因胰島素抵抗而導致的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下降導致LH和雄激素水平下降,LH/FSH比值降低,糾正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的多毛、痤瘡、恢復排卵性月經[7]。本文90例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通過12周的二甲雙胍治療后,結果顯示繼發閉經恢復有排卵月經為56.41%、月經稀發恢復正常66.67%、不孕癥婦女治療觀察中懷孕23.10%、治療后BMI、WHR、FINS、LH、T水平下降(P<0.05),服藥期間不良反應主要為間斷性腹瀉、惡心,隨著時間延長均恢復正常,所有患者均無低血糖發生,治療后肝腎功能未出現損害。
總之,二甲雙胍通過降低血中胰島素水平,糾正了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癥,改善了卵巢的排卵功能,使患者恢復了較規律的月經,同時能降低BMI、WHR,且藥物不良反應輕微,有關研究還顯示,二甲雙胍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癥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明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敏C-反應蛋白明顯降低,血管保護因素增加,而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降低,這對PCOS患者降低發生心血管病的風險極為有利[8],值得臨床應用。但停藥后有部分有病情反彈表現,故對于二甲雙胍的用量及療程,對胎兒的影響均需進一步的研究[9]。
[1]Dunaif A.Hyperandrogenic anovulation(PCOS):a uniquic disorder of insulin actio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iitus[J].Am J Med,1995,98(Supp1):33-39.
[2]麻海英,劉復權,崔炳元,等.復方孕二烯酮與二甲雙胍聯合應用對PCOS患者IGF-1、IGFBP-1、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及促排卵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7):3887-3889.
[3]Liu W H,Kaur M.Inverse PCR-based RFLP scanning identifies low-level mutation signatures in colon cells and tumors[J].Cancer Res,2004,64(8):2544-2551.
[4]夏和霞,雷彩霞,張煒.多囊卵巢綜合征患病相關因素初步研究[J].生殖與避孕,2009,29(3):181-186.
[5]張品南,楊小敏,馮國飛.多囊卵巢綜合征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2008,37(6):15-17.
[6]蔡娛飛.媽富隆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0):1346-1347.
[7]苗晉華,安愛軍,郝曉菁.二甲雙胍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9,12(2):130-131.
[8]朱筱丹.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l3):2141-2142.
[9]張文權,熊文琴。二甲雙胍對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7):10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