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來 路加群
艾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古老而又效果獨特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調理氣血、扶正祛邪、溫通經脈、消腫化瘀、祛腐生肌等作用,將艾灸運用于斷肢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治療,具有較好的前景。我院自2005年6月~2009年6月,共施行斷指再植手術603例,1509指;其中選擇66例83指術后出現動、靜脈血管危象的患者進行對比治療,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3例42指為常規西醫處理;治療組33例41指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配合艾灸治療。兩組有明顯差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例,41指。其中男28例35指,女5例6指。年齡最小7歲,最大59歲。致傷指原因:切割傷12例,電鋸傷9例,壓軋擠壓傷18例,火藥爆炸傷2例。離斷指平面:近節離斷16例,中節離斷21例,遠節離斷4例。傷后再植時間2~6h,按常規方法行斷指再植術。
1.2 治療方法(西醫常規處理后施行)
取清艾條一根點燃后吹旺,在再植指上方施回旋灸2min,再分別取主穴:勞宮、內關、外關;配穴1組:曲池、合谷,配穴2組:神門、太淵(上下午分別取1組配穴);施回旋、雀啄、溫和灸法、循經往返灸各2min,待熱感,麻感傳至傷處為宜,再在再植指上方施溫和灸2min,Bid。動脈危象時需加灸雙足三里穴。
治療組33例41指,成活39指,成活率95%。對照組33例42指,成功35指,成活率83.3%。兩組指體條件,離斷平面相似。經隨訪半年,按中野—玉井方案定術后功能,結果如表1。兩組成活率,優良率相比較,均有明顯差異。
患者,王某某,男,28歲,操作工。左手食指切割斷離2h,行斷指再植術,手術順利,一次通血成功,給予常規三抗治療。術后第5天,出現患指蒼白現象,診斷為動脈血管危象,肌注罌粟堿25mg,觀察1h,效果不佳,再予動脈血管吻合出處附近皮注罌粟堿12.5mg,約1h后指腹漸變紅潤,但指端切口處有滲血。之手術后第8天,手指色澤又變暗紅,出現靜脈血管危象,再予患指端側切口放血,指腹色澤變化不明顯。考慮預后不良,中醫會診后行艾灸治療術予以配合。取清艾條一根,在再植指上方施回旋灸2min,再分別取主穴:勞宮、內關、外關;配穴1組;曲池、合谷;配穴2組:神門、太淵(上下午各取1組配穴);施回旋、雀啄、溫和灸法、循經往返灸各2min,有熱感、麻感傳至傷處的穴位適當延長灸療時間,最后返回再植指上方施溫和灸2min,Bid。灸療后第2天患指指端溫升約1度,指色稍有好轉;施灸第2天后,患者指色漸轉紅潤,危象緩解,繼續鞏固治療;施灸療術8d后,危象患指成活。

表1 術后功能對照表對照(指)
隨著顯微外科手術的不斷進步,斷指再植的成功率正逐步提高,但術后動、靜脈血管危象仍出現較多。如何提高危象治療的成活率和功能優良率,是擺在外科康復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我院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能明顯提高血管危象的成活率和優良率[1]。但是,這種方法也帶來了治療上的繁瑣和治療費用的提高。如何能在提高療效的同時,尋求使治療能更簡易化和更經濟性的新途徑,就成了我們探索的新目標。
據資料介紹:艾灸可使急性微循環障礙的兔眼結膜微循環速度明顯加快,紅細胞凝集明顯減輕,出血滲出現象減少。一代灸學大師周楣生先生也指出:“灸療對于撞擊傷,扭挫傷,開放性創口以及包括骨折在內的各種外傷性腫脹疼痛,具有消腫止痛的良好作用。在各種開放性創口,當出血制止后采用灸治,更好減輕與制止疼痛,減少感染,加快愈合。所有這些功效,在目前似乎尚未被重視,或者說尚未被發現”[2]。
從中醫角度看,斷指再植后動靜脈血管危象的產生,主要源于外力引起血脈受損,血溢脈外,造成局部氣滯血瘀。而艾葉的藥性,既能止血,又能祛瘀血生新血。加上艾條點燃后的紅外輻射及溫通效用,從而能達到消除痙攣,、活化瘀血、挽救危象的作用。通過我們的治療實踐,證明艾灸對提高血管危象的療效以及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治療費用、簡化康復程序,均具有較好的效果。對比目前較好的中西醫結合康復療法,其成活率、優良率兩者相當,但艾灸療法在其簡易性、經濟性等方面卻更勝一籌。
[1]李春來.中藥治療斷指再植后血管危象一例[J].交通醫學,2001,15(5):468.
[2]周楣生.灸繩[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37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