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亞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局限于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的炎癥過程,其病變部位主要位于乙狀結腸、直腸,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發展至整個結腸,該病病程漫長,反復發作。隨著生活習慣和工作節奏加快,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已明顯增高,成為慢性腹瀉的主要病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為此我院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聯合逍遙散對35例潰瘍性結腸炎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1月~2009年11月來我院門診進行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齡18~50歲,平均38.7歲;病程1~8a年,平均3.2a年。將7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兩2組,即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參照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2]。
1.2 給藥方法 對照組:單純給予西藥柳氮磺胺吡啶4g/d,4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逍遙散,1劑/d,組方:柴胡15g、黨參18g、白芍15g、木香12g、枳殼12g、炙甘草6g,并且根據臨床癥狀適當加減。兩組患者用藥14d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漿CRP進行評價。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2000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標準進行診斷[3]。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腸黏膜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結腸鏡復查黏膜存在輕度炎癥或者形成假息肉;無效: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變化。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 單純給予西藥柳氮磺胺吡啶的對照組總有效率77.14%,在對照治療組基礎上給予逍遙散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2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血漿CRP治療前后變化情況比較 血漿C反應蛋白(CRP)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活動程度、內鏡表現活動性及組織學分級密切相關,對評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病情發展有重要價值[4]。因此我院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治療前后血漿CRP進行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后CRP顯著下降(P<0.05),且治療組患者下降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血漿CRP治療前后變化情況(mg/L)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該病在經濟發達國家常見,但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患病率有所增加,同時由于該病治療上缺乏特異性,致使病情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西醫將該病發病原因歸結為腸道菌群失調后,一些腸道有害菌或致病菌分泌的毒素、脂多糖等激活了腸黏膜免疫和腸道產酪酸菌減少,引起易感患者腸免疫功能紊亂造成的腸黏膜膜損傷,從而出現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臨床癥狀。
由于病因未完全闡明,所以西醫治療上主要以對癥、抗炎及抑制自身免疫為主。柳氮磺胺吡啶是5-氨基水楊酸與磺胺吡啶的偶氮化合物,在腸內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本藥通過抑制血栓素合成酶及脂氧酶通路,抑制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和溶蛋白酶活性以及IgE介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作用,從而產生抗炎效果。本文研究發現,單純給予西藥柳氮磺胺吡啶其臨床總有效率為77.14%,CPR值從治療前的30.15mg/L下降到治療后的15.69mg/L,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多有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蘊結大腸所致。因此,治療上應以祛邪除濕,疏肝理氣為治則,方能調和脾、肝、腎、胃四大臟器,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逍遙散為我國的傳統方劑,方中黨參、白芍具有健脾益氣,扶正驅邪之功;柴胡、木香、枳殼具有疏肝理氣,緩急止痛之功?,F代研究發現,方中柴胡可利膽消炎;黨參、白芍、炙甘草可糾正病理狀態下胃腸運動功能紊亂,保護胃黏膜,促進潰瘍愈合;木香、枳殼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內積氣,興奮平滑肌,緩解胃腸痙攣;當歸可增強機體免疫力[6]。以上諸藥合用可促進脾復健運,輔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同時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配合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其總有效率為94.28%,顯著高于單純應用柳氮磺胺吡啶(P<0.05)。綜上所述,柳氮磺胺吡啶聯合逍遙散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方法,值得廣大臨床醫生借鑒。
[1]江學良,崔慧斐.中國潰瘍性結腸炎10128例報告[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9(8):869-873.
[2]張國旗.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1):38-39.
[3]留傳鴻.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75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33(2):29-30.
[4]謝瑛,丁泳.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及對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3):387,416.
[5]閆偉,盛劍秋,趙曉軍,等.327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征分析[J].胃腸病學,2007,2(12):85-86.
[6]馮恒基.加味逍遙散治療消化性潰瘍52例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