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瓊英 陳淑芳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上較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差病情遷延所致,或無急性炎癥過程直接發生慢性炎癥。真正的慢性盆腔炎除了結核性盆腔炎與盆腔放線菌病外,其他病原菌引起的盆腔慢性炎癥在病變組織中很少能培養出病原菌,也無真正意義上的炎癥,而是急性炎癥的后遺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下腹疼痛和性交障礙。我院自2006年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較理想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和對照組(西藥治療組)各64例,以上病例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診斷標準[1]。觀察組64例患者中,年齡19~52歲,平均34.6歲;病程6個月~9年,平均4.1年。對照組64例患者中,年齡18~53歲,平均35.4歲;病程5個月~11年,平均4.6年。兩組從年齡、病程、癥狀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①一般治療:避免重體力勞動,增加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去除致病誘因,如因宮內異物引起子宮內膜炎應控制感染后取出異物;②抗感染治療:若患者有體溫增高、血象高等,考慮患者存在急性感染情況時給予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聯合治療;③給予胎盤組織液2ml肌內注射,隔天1次,以利粘連和驗證炎癥的吸收,出現局部或全身不良反應時及時停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服用自擬清宮湯加減治療,方藥如下:黃柏10g、白芷10g、茯苓15g、丹皮12g、赤芍15g、紅藤30g、蒲公英30g、金銀花30g、丹參12g,濕熱較重者加蒼術10g,伴腰膝酸軟者加牛膝12g、杜仲10g,疼痛嚴重者加川芎6g、元胡6g,淤血較重者加紅花6g、桃仁6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兩組治療均以4周為一個療程。
1.2.3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腹部疼痛、不規則出血、下腹墜脹、性交痛等癥狀消失,婦科檢查腹部無壓痛、包塊消失;有效:上述臨床癥狀改善,但未消失,婦科檢查腹部壓痛減輕、包塊縮小;無效:上述臨床癥狀基本無改善甚至加重,婦科檢查腹部壓痛明顯、包塊無改觀甚至增大。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痊愈36例,有效25例,總有效率為95.3%;對照組痊愈24例,有效23例,總有效率為73.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n(%)]
由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痊愈36例,有效25例,總有效率為95.3%;對照組痊愈24例,有效23例,總有效率為73.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
慢性盆腔炎臨床上較為多見,常由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炎癥變化而使盆腔結締組織增生,造成粘連成慢性病灶。患者時有低熱、乏力、精神不振、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由于炎癥疤痕瘢痕粘連以及盆腔淤血,引起下腹墜脹、疼痛、腰骶部酸痛、痛經、月經量及白帶增多。常在過度勞累、性交后及月經前后癥狀加劇或有急性發作。如卵巢功能損害,可有月經失調。如輸卵管粘連阻塞,常可發生輸卵管積水及輸卵管卵巢囊腫并造成不孕。
正常情況下,婦女的陰道內有需氧菌和厭氧菌寄存,形成正常菌群。需氧菌包括陰道桿菌(占優勢)、棒桿菌、非溶血性鏈球菌、腸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加德納菌。厭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類桿菌、梭桿菌和mobiluncus菌[2]等。此外,還有支原體和念珠菌。陰道與這些菌群形成一種平衡的生態。當機體免疫力低下、內分泌失調或外來刺激(組織損傷、性交等)破壞了這種生態平衡,這些常住的菌群就會沖破陰道屏障而引起感染,成為致病菌。引起盆腔炎的病原體有兩個來源,即來自陰道內的菌群或來自外界的病原體。
慢性盆腔炎的婦科檢查常見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如為子宮炎,輕者可無陽性體征,或子宮有輕壓痛;若有子宮積膿,則子宮呈球形增大,軟、壓痛。如分泌物能間斷性通過頸管排出,窺器檢查時可見血性膿液自宮口流出。奇臭,往往伴有陰道炎。輸卵管卵巢炎時,輕癥僅在雙側附件區觸到增厚條索狀輸卵管,可有輕壓痛;如為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則在盆腔一側或兩側摸到囊性腫物,壁薄、張力大、活動多受限;如為輸卵管積膿或輸卯管卵巢膿腫,則包塊壁厚且粘連,有壓痛。如為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呈片狀增厚,壓痛,宮骶韌帶、主韌帶增厚、變硬,有壓痛,重者子宮固定,盆腔增厚堅硬,似冰凍骨盆[3]。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4-275.
[2]馮偉華,王兆凱.紅藤湯靶向給藥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研究與應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新醫學學刊),2009,,2(8):64-65.
[3]周中明,姜惠中.金剛藤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瘀熱濕阻型)對照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09,8(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