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海 張和軍 王云來 王金花
(1.江蘇省金壇市農林局,金壇 213200;2.江蘇省金壇市華羅庚中學,金壇 213200)
金壇市地處江蘇省蘇南地區,為 “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地帶,有著悠久的食用菌栽培歷史,是 “中國食用菌之鄉”。近年來,在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的各項政策扶持下,通過實施 “近商、親商、為商、富商”等各項扶商措施,金壇市食用菌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產品質量、農民收益、生態條件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改善。2008年,金壇市食用菌總產量達2萬多噸,產值1.2億元,受益農戶1500多戶。生產品種有雙孢蘑菇、高溫蘑菇、金針菇、草菇、秀珍菇、杏鮑菇、茶樹菇等十多個。其中,雙孢蘑菇產量達1.48萬噸,占食用菌生產總量的80%左右。以下僅對金壇市雙孢蘑菇發展情況作簡要的分析。
金壇市自引種雙孢蘑菇以來,其發展階段大體可分為5個:緩慢發展階段,出口依賴型快速發展階段,萎縮階段,內需、出口雙向拉動型發展階段,平衡發展階段。
1.1 緩慢發展階段 主要在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集體時期,特點為生產規模小,發展速度慢,生產地區普及率低,產品以外貿出口為主。農村各生產小組主要利用集體房屋進室搭架栽培,生產規模小,一般一個組只有300~500平方米的栽培面積,產品主要供出口外貿。
1.2 出口依賴型快速發展階段 主要為上世紀80年代,特點為生產范圍、總體生產規模大,單戶生產規模小,產品仍以出口為主。其間,各鄉鎮 (時稱人民公社)相繼辦起了菌種生產廠、產品收購加工點。菌種廠負責菌種生產、供應、技術指導,供銷社負責產品收購加工;同時建立了市供銷合作總社、市食用菌研究所、鹽水菇加工廠和蘑菇罐頭加工廠。并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引進推廣二次發酵技術,使產量得到較大的提高。至1988、1989年,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規模迎來歷史的第1次高峰,達80多萬平方米(表1)。
1.3 萎縮階段 1989—1996年,出口受阻。1989年,雙孢蘑菇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事件發生后,雙孢蘑菇生產規模開始快速下滑,至1994年僅為2000多平方米。其間主要應用品種為浙農1號和浙農2號,金壇市食用菌研究所雖于1992年引進了新品種AS2796,但未能推廣開來。隨著食用菌產業的下滑,金壇市食用菌研究所、蘑菇加工企業也相繼停止了業務。
1.4 內需、出口雙向拉動發展階段 1997—2003年,該階段特點是大量新技術被采用,并得到較好地推廣,單戶生產規模大,合作組織初現雛形,生產區域集中,單位效益高,年增漲幅度在30%以上,2001年、2002年增幅最大,達130%。
由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雙孢蘑菇國際市場開始轉好,國內市場需求也迅速膨大,金壇市雙孢蘑菇產業出現了第2個快速發展階段。1997年,金壇市引進了雙孢蘑菇集約化生產技術、AS2796雜交菌株和改進后二次發酵技術,戶生產規模和組織形式都發生較大的改變。
2000年,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規模最大的戶達2萬多平方米;1萬平方米以上的規模生產戶生產面積占全市生產總面積的54.24%,規模大于1000平方米的生產戶占83.44%,而大于1000平方米的菇農戶數僅占菇農總戶數的23%。2002年后,金壇市單戶雙孢蘑菇生產規模開始向中間適度生產規模靠攏,發展較穩定。
1.5 平衡發展階段 2004年后,金壇市雙孢蘑菇便進入了平穩發展階段,大體穩定在130萬~150萬平方米。
由于雙孢蘑菇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出現了顯著變化,形成以下諸方面的特點和優勢。
2.1 生產規模化、區域化 雙孢蘑菇生產規模化、區域化特點明顯,單戶生產規模不再一味求大,而形成了以效益為中心的適度規模經營。
2008年戶生產規模在1000~5000平方米,70%的在2000~3000平方米。
生產區域也相對集中,全市生產總面積的85%以上分布在金城鎮的湖溪村、雙陽村、王母觀村一帶。區域化經營使農戶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加,加快了新技術、市場信息等的傳遞與應用,降低生產技術風險和市場銷售成本。
2.2 生產組織化、產業化程度有所提高 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的規模化、區域化,為組織化和產業化奠定了基礎。2000年,市食用菌協會恢復工作;2002年,為適應全市雙孢蘑菇產業的發展,幾位生產經營能人合股創辦了“金壇市銀湖食用菌有限公司”;2003年,又辦起了 “金壇市湖溪村蘑菇專業合作社”。金壇市銀湖食用菌有限公司與菇農簽定了菌種生產、產品收購和技術服務等協議,有力地保障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3 標準化生產得到有效推進 2004年,承擔了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2005年,完成金壇市雙孢蘑菇全程質量控制建設項目。隨后制定江蘇省、常州市和企業雙孢蘑菇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標準7個和江蘇省地方標準2個、常州市地方標準1個、金壇市企業標準4個,以及江蘇省地方 “雙孢蘑菇菌種生產技術規程”(DB32/T858-2005)、“高溫蘑菇栽培規程”(DB32/T1241-2008),并編制了常州市地方標準 “無公害農產品 雙孢蘑菇生產技術規程”(DB3204/T013-2003)。連同后來制定的雙孢蘑菇工作標準、管理標準,這些規程和標準共同構建了金壇市雙孢蘑菇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
2.4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金壇市非常注重技術創新,參加的項目被評為江蘇省 “送科技下鄉 促農民增收”短平快科技富民項目,獲得江蘇省農業推廣二等獎、常州市青年科技貢獻獎、金壇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金壇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2項,獲金壇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科技創新為金壇市雙孢蘑菇產業增加了2億多元的經濟效益。
2.5 產品及市場優勢明顯 金壇市雙孢蘑菇產品主要有鮮蘑菇、菌種、蘑菇干片及鹽漬產品,鮮蘑菇曾獲常州市名優農產品,蘑菇干片獲在湖南舉辦的全國食用菌展銷會金獎,江蘇省標準計量局優秀獎。2個蘑菇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論證,1個通過了有機食品論證。國內蘑菇消費量最大的市場在長三角地區,常州市凌家塘批發市場是中國十大批發市場之一,有極大的輻射能力。金壇市蘑菇產區距沿江高速、楊溧高速道口僅1.5千米,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的新鮮度與商品品質。金壇的雙孢蘑菇在凌家塘批發市場上大多是優先批發完畢,且價格要高于其他遠途而來的產品。
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面積已超過150萬平方米,年生產量逾1.4萬噸,產值近7千萬元,成為農業中的一大亮點。

表1 1988—2008年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情況
3.1 高效設施農業的典型 雙孢蘑菇生產是高效設施農業的典型。一般每畝 (1畝≈667平方米,下同)大田約可搭建雙孢蘑菇集約菇棚1100平方米,平均產值約4萬元,效益超過2萬元,是水稻的40倍。
3.2 生態農業的核心 金壇市已形成一條以雙孢蘑菇生產為核心的農業廢棄物產業鏈,使農業實現了物質與能量的循環利用。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年消耗水稻秸稈、畜禽糞便近4萬噸,不僅有效地減少了秸稈焚燒和田間廢棄物堆積現象的發生,而且可為每畝水稻增加收入400元,兩者合計增收1600多萬元。蘑菇生產廢料含有較多的氮、磷、鉀和有機質,還田又可減少近2000噸化學肥料的投入量,有利于對土地的培肥和農產品品質的提高。
4.1 生產成本逐年增加,用工矛盾日漸突出 近年來,一方面生產資料、原輔材料和用工成本快速增加,另一方面雙孢蘑菇價格處于徘徊狀態,有的年份甚至還下降,雙孢蘑菇生產的效益空間明顯被壓縮,生產總成本增幅達102.6%。
雙孢蘑菇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蘇南工業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用工矛盾變得突出起來,青壯年勞動力大都被企業吸收,從事雙孢蘑菇生產的多在50歲以上,其中60歲以上的占很大比重。季節性、規模化生產雙孢蘑菇,在培養料堆制、上料、覆土、采菇期間,用工需求最集中、勞動強度最大,此時往往出現雇工難、用工貴的問題。
4.2 食品安全仍存隱患 雙孢蘑菇從生產到銷售涉及多個層次,雖經過多方面的強調和引導,但在有關部門的檢查過程中仍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問題。如,在蘑菇生長期仍有個別菇農超標用藥外,外地菇販不守規則使用蘑菇漂白物質等。
4.3 金融危機沖擊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雙孢蘑菇生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雙孢蘑菇出口量和出口價格大幅下降,其中鹽漬菇價格每噸從7000多元下降到3600多元。金壇市2008年秋菇批發價每千克下跌至3.2元,下降了近1.6元,大部分菇農生產經營處于保本狀態,生產積極性受到了較大的挫傷。
4.4 組織生產體系仍較脆弱 表現兩方面,一是生產設施仍較落后。金壇市雙孢蘑菇生產是以竹架大棚為主,仍然有賴于自然氣候條件,對生產環境的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災害性天氣影響,對病蟲害交叉感染的控防能力亦較差。二是龍頭企業力量仍較弱。金壇市雙孢蘑菇龍頭企業組建時間較短,雖對全市雙孢蘑菇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但生產經營規模仍偏小,對市場風險的抗御能力不強。其組織結構、生產經營管理理念與現代企業有較大的差距,對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創新能力還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
要使金壇市雙孢蘑菇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增強競爭優勢。
5.1 開展科技創新 依靠科技增效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永恒的主題,一個產業的發展、壯大必須依靠技術的創新,產業優勢的維持和競爭優勢的形成,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應用。必須在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其能動性與創造性。二是重視技術的引進與創新。加強對雙孢蘑菇實用技術的研究、引進與推廣,鼓勵開展學科間的交叉研究,關注國內外雙孢蘑菇先進生產技術,特別是周年化、機械化生產技術,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與時代特色的雙孢蘑菇生產新模式。開展深加工技術的研發,開發一些休閑型即食食品。三是實現品種的多樣化。目前,金壇市雙孢蘑菇種類和產品形式比較單一,可以引種一些彩色品種,如奶油色品種、棕色品種。
5.2 推進體系建設 提高質量安全系數
(1)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提高推廣與執行效果。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的基礎之一,是提升農產品質量與競爭能力的主要措施。雙孢蘑菇生產標準體系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金壇市現有雙孢蘑菇標準已制定多年,存在采標不高、可操作性低等不足。有必要根據生產、市場的需要修訂標準,提高采標的要求,在結合地方實際、產品特點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采用一些國內外先進標準,提高標準的可操作性和先進性。
通過健全標準的推廣體系,提高標準推廣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強化對標準的宣傳、培訓工作,全面提高菇農對標準的認知和采用水平。
(2)引入HACCP、GAP管理體系,積極開展清潔化生產。引入HACCP(危害點分析與關鍵控制)、GAP(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和清潔化生產技術,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和監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使生產與自然統一、產品內在品質與外在品質統一。建立健全生產全過程的追溯機制,將整體預防污染的環境戰略持續地應用到生產過程中,使產品達到預期的要求,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3)增強市場主體地位,提高其競爭能力。進一步優化雙孢蘑菇產業體系,合理分配雙孢蘑菇的產銷收益,密切菇農和企業之間的共同利益關系。積極組織、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評比活動,加大知名商標的推介力度,努力提高其社會知名度。采取積極多樣的扶持措施培育市場主體,引入現代農業企業的管理理念,對龍頭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體系不斷進行調整提高,使做大做強,提高其“話語權”和競爭力。
(4)創新推廣體系,加強技術推廣。以政府為主導的食用菌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必須充分發揮協會、合作社和企業在推廣體系中的作用,技術推廣也必須與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相結合。推廣體系成員的構成必須打破原有界限,應引入其他方面的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推廣的內容應突破食用菌的范疇、甚至于完全突破農業的范疇。推廣方式也應多樣化,如試驗示范、菇農走訪、專家講座、信息平臺等,力求做到農民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