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良
(河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保定 071002)
蘑菇的工廠化栽培是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先進生產方式,不受氣候和季節的限制。茲對國外荷蘭和國內山東某蘑菇工廠化栽培的投入、產出數據作一分析比較,供同仁參考。
2008年,荷蘭約50%栽培面積的蘑菇都是用割菇機采收的。由于荷蘭蘑菇生產的高度機械化、自動化,導致蘑菇總產量增加。但工廠數量減少,由1980年的1100家縮減為2007年的250家,小型蘑菇工廠年產鮮菇約700噸 (平均日產2噸),大型蘑菇工廠年產約5000噸 (平均日產14噸),250家菇廠年總產鮮菇25萬多噸,其中40%用于鮮銷,60%制成罐頭銷售。
根據歐洲最大蘑菇設備制造商荷蘭Christianens公司2008年的報價 (表1),建一座日產2噸鮮菇的蘑菇工廠,12間菇房與空調設備投資為160萬歐元 (按匯率1∶10折1600萬元人民幣,以下均折算為人民幣),水、電等設施400萬元,設備投資合計2000萬元,土地費用與建設費用約1000萬元。生產所需培養料由專業制料公司提供,因而荷蘭的菇廠不需建設隧道、料場等設施,這種產業化分工使菇廠節省了建設資金。
菇廠建設要求與產菇量預計如下:1室面積125平方米 (長19.5米,寬6.42米,高4.3米);1室菇床面積280平方米 (1.4米×16.7米×6層×2排);12室菇床總面積3360平方米,周年栽培8茬,每茬平均45天,合年栽培面積26880平方米,年平均每平方米每茬產鮮菇30千克 (采3潮菇),年鮮菇總產806噸。
2007年荷蘭采菇工人的平均工資為每小時160元,按每日8小時計,日平均工資為1300元。荷蘭人工成本如此之高,菇價卻相對低廉,2009年鮮菇拍賣價格平均每千克25元,超市50元。筆者根據在荷蘭實地考察所得數據,估算上述蘑菇工廠的投入產出列于表2。以1平方米菇床為計算單位:總成本576元,產菇30千克,鮮菇成本為19.2元/千克, 按批發價每千克25元計,產值750元,利潤174元,年總栽培面積26880平方米,年利潤467.7萬元。

表1 荷蘭蘑菇工廠的設備投資預算

表2 荷蘭菇廠生產投入與產出估算 (按1m3計)
我國某菇廠采用進口設備和荷蘭技術,于2006年投產,具有代表性。該菇廠占地200畝(133400平方米),由荷蘭PANBO公司整體規劃設計,按照荷蘭標準建設,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蘑菇工廠化生產成套設備,如FANCOM公司的自動化控制系統、TRAYMASTER公司的混料設備、CHRISTIAENS公司的上料設備、YORK NOVENCO公司的通風設備、BELIMO公司的閥門自控系統和SIMENS公司的制冷設備等。菇房采用感應器進行變頻自動調控,蒸汽升溫,冷水降溫,用水回收再利用,節能環保。生產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確保鮮菇高品質、無污染。根據該菇廠數據資料,投入與產出分述如下。
菇廠總投資2700萬元 (表3):一期建設9棟菇房投資2200萬元,其中土建工程占32.9%,進口設備占31.5%,配套設施占16.8%,化驗儀器占0.3%;二期工程增建7棟菇房,投資占18.5%。
菇廠共16棟出菇房,每棟菇房的菇床面積為482平方米 (長33.5米×寬1.2米×6層×2排),菇床總面積7700平方米。栽培周期61天,1年栽培6茬,以每平方米產菇30千克計算,每年可產鮮菇1389噸,平均日產鮮菇3.8噸。
菇廠造料程序:草糞混料1天→發酵槽一次發酵12天倒倉3次→隧道2次發酵7天 (總20天)。
2009年進行了隧道改造,3條一次發酵槽,1條二次發酵隧道,每周生產腐熟料約100噸。
菇廠生產總成本910萬元/年,分項如下:
(1)菌料成本。平均41.5元/平方米 (表4),年總栽培面積46200平方米,投入191.73萬元,占生產總成本的21%。
(2)能耗成本。菇廠每年電費242萬元,鍋爐耗煤及運轉費用58萬元,能源成本合計300萬元(平均64.94元/平方米),占生產總成本的32.95%。

表3 我國某菇廠建設投資情況

表4 蘑菇生產原材料成本(按1000m2菇床估算)
(3)用工成本。菇廠滿員運轉時需要100多人,每年支出薪酬約204萬元 (平均44.16元/平方米),占生產總成本的22.42%。
(4)折舊成本。菇廠前、后二期建設總投資2700萬元,折舊率按5%,20年平均135萬元/年,另加土地租金 40萬/年,每年折舊成本175萬元(平均 37.88元/平方米),占生產總成本的19.23%。
(5)其他成本。企業管理費等40萬元 (平均8.66元/平方米),占生產總成本的4.4%。
我國菇廠為二區制設計,年產6茬,3潮菇單產30千克/平方米。但是技術成熟需要一定時間,因而設第一階段單產為25千克,第二階段為28千克/平方米,第三階段為30千克/平方米。蘑菇每千克平均銷售價按10元計,每年的蘑菇產量、產值與利潤數據列于表5。

表5 國內菇廠年產菇量、產值與利潤
荷蘭菇廠專業化、機械化水平較高,例如由專業制料場提供PhaseIII發菌料和使用采菇機等。即便如此,因為荷蘭工薪高,其用工成本高于我國菇廠近5%;我國菇廠折舊費比荷蘭菇廠高約8%。荷蘭與我國菇廠生產成本構成及利潤比較如表6。

表6 中、荷菇廠生產成本構成與利潤比較(元/m2)
荷蘭菇廠的盈虧平衡點為23千克/平方米;我國菇廠為19.7千克/平方米。如果蘑菇單產同為30千克/平方米,荷蘭菇廠的鮮菇成本為19.2元/千克;我國菇廠為6.57元/千克。因此,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蘑菇具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
如果我國菇廠將來也采用三次發酵料 (發菌料),年栽培茬次由6次增加到8次,蘑菇產量30千克/平方米,每平方米菇床年產菇量由180千克增加到240千克,年利潤則可由618元/平方米提高到824元/平方米,菇廠年毛利潤可由476萬元增加到634萬元,生產效益提高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