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羅向明+郭頌平
摘 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會改變被保險農作物的預期收益,進而會改變農民的農業生產決策,農民生產決策的變化又會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本文構建了一個解釋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村環境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分別從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規模擴張和農業生產技術進步三個維度對農業保險引致的環境效應進行了理論分析。研究顯示,保費補貼比例的大小和保障水平的高低是影響農業保險環境效應的最主要因素,政府應該調整現行農業保險補貼政策,通過經濟激勵的方式誘導農民采用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方式,使政策性農業保險成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關鍵詞:農業保險;農村環境;綠色補貼;影響路徑
中圖分類號:F840.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4)05-0037-08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自1982年恢復業務經營以來,農業保險的發展問題一直受到中國各屆政府的高度重視。2007年中央財政撥款10億元人民幣對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新疆、四川等六省區的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主要農作物保險提供保費補貼,標志著中國農業保險開始正式邁入了政策性保險的發展道路。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補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幾年來試點范圍的不斷擴大,列入保障的農產品種類不斷增加,其對農業風險的防范功能和對糧食安全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政府財政補貼下農業保險對農民生產行為、進而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卻尚未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
國外有關農業補貼對農村環境影響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彼時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開始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勞動力密集型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被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所取代。農業的集約化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農作物單位產量,但研究者發現,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農民生產行為的改變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HP Mapp et al.,1994;JS Shortle,2001)。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農民生產行為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集約化農業發展模式下,傳統的施肥方式無法滿足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條件下的效率要求,農民為提高生產效率和單位產量,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并大規模采用農膜等新型農業技術,導致農用化學品污染加劇(Kellogg RL et al.,1992;W Battaglin et al.,1995)。二是由規模化養殖造成的種養業分離,導致大量禽畜糞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體污染(M Tucker et al,,2001;CJM Paul,2002)。三是農業生產補貼、出口補貼、作物保險補貼等一系列農業扶持政策對農民形成了經濟激勵,導致原本不適合耕作的貧瘠土地被開墾為耕地,造成土壤侵蝕范圍擴大(RU Goetz,1997; JS Shortle,2001)。四是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下,多樣化種植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被單一品種的專業化生產所取代,局部地區農作物品種的單一化既會導致農田生態失衡(W Songin,1989; S Pagiola,2004),也會引起土壤營養結構破壞(K Mengel,1993;Brante E & Spricis A,1997)。
國外學者有關農業保險補貼對農村環境影響的研究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偏重于分析農業保險對農民化學品施用行為的影響。早期學者的理論研究認為,財政補貼下的農業保險會改變農民對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決策(CH Nelson & ET Loehman,1987;RG Chambers,1989)。但對于農業保險究竟是促使農民減少了要素投入還是增加了要素投入這一問題,學者們卻存在嚴重的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政府為農業保險提供的保費補貼會導致農民減少農用化學品的投入:J Quiggin(1993)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美國中西部地區購買了農業保險的大豆和玉米種植者進行了研究,發現農業保險與農用化學品投入之間形成了一種替代關系,購買農業保險后的農民會減少農藥、除草劑和化肥的使用量;隨后Smith Vincent H et al.(1996)針對小麥生產者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另一部分學者堅稱農業保險會促使農民增加農用化學品的投入:John K. Horowitz et al.(1993)研究了農業保險對美國中西部玉米種植者農用化學品施用量的影響,發現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民相比那些沒有購買保險的農民,平均每畝氮肥的施用量增加了19%,農藥的施用量增加了21%(其中除草劑和殺蟲劑的施用量分別增加了7%和63%);R. Chakir and J. Hardelin(2010)對法國油菜種植者的相關研究也支持了John K. Horowitz et al.(1993)的結論。還有學者提出,農業保險對農民化學品施用行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如在Michael J. et al.(2003)和Mishra AK et al.(2005)的實證研究中發現,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民對某一類化學品的施用量增加了,但對另一些化學品的施用量卻減少了。國內對農業保險環境問題的研究很少,鐘甫寧等(2007)以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為例,實證分析了農業保險對農民化學品施用行為的影響,發現結論并不顯著。
圖1 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村環境的影響路徑
根據現有研究文獻可知,包括農業保險在內的農業補貼政策會對農村環境造成影響已在學術界達成了共識,但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村環境的影響機理問題卻并未有學者進行深入分析。現有文獻注重于研究農業保險對農民化學品施用行為的影響,事實上,由政府提供財政補貼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改變了農民的預期生產收益,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理性農民而言,預期收益的變化將誘使他們調整資源配置、土地利用、要素投入,進而改變農村土地耕作規模、種養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生產技術,并最終對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圖1所示)。本文在對現有文獻進行歸納梳理的基礎上,結合了多年來對農民耕作方式的實地考察,構建了一個解釋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村環境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根據農業保險對農村環境影響機制的差異將其分解為結構效應、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三個不同維度,分別從政策性農業保險引致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村土地利用規模和農業生產技術進步三個方面論述其環境效應的影響機理,以期為政府相關部門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制定農業綠色補貼機制提供決策依據。
二、農業保險補貼對農村環境污染影響的結構效應
在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下,農戶通常會選擇種植業和養殖業兼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并且所種植的農作物和養殖的禽畜種類都比較多。這種多樣化經營的農業生產模式雖然無法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但卻能夠起到降低生產成本和分散經營風險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看似低效的農業經營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將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種植業和養殖業兼營的多樣化農業生產模式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環保功能。一方面,種植業中農作物的莖葉和秸稈可以作為養殖業中禽畜的飼料,而禽畜產生的糞便通過發酵又可以作為促進農作物增收的農家肥,種養業之間的這種良性循環使得各自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會出現專業化生產模式下普遍存在的禽畜糞便污染或者燃燒秸稈所導致的空氣污染。另一方面,當農戶選擇種植多種農作物的時候,可以通過合理的輪作和間作來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機率,進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因此,多樣化種植模式下通過對農作物合理的輪作和間作可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達到減少農村環境污染的效果。
在農業生產多樣化經營的模式下,農民會根據不同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成本投入來決定其生產數量,從而獲取最大的生產利潤。假定在沒有農業保險的情況下,某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為(i表示不同的農產品類型),每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為、損失風險為、市場價格為,生產每單位農產品需投入的資源(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為、可得該農產品的期望收益——它取決于生產資源投入、災害損失風險、市場價格和產量。該農民所生產的農產總收益為:
。 (5)
給定農民擁有的資源總量①,可得農民的資源約束為:
(6)
該農民面臨的決策是在既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選擇各農產品的最優生產數量,以最大化下列目標函數:
上述中為拉格朗日乘子。
可得農民收益最大化的一階條件:
(7)
(7)式表明,在沒有農業保險的情況與,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利潤最大化的生產決策滿足以下條件:單位農產品的邊際收益之比等于它們的邊際成本之比。換言之,當農民投入到每一種農產品生產上的最后一單位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益相等時各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就是滿足農民利潤最大化條件的最優生產數量。假定農民是經濟理性的,那么在多樣化經營的小農經濟模式下,農民對不同農產品生產數量的選擇應當滿足上述最優條件,他們通過多樣化經營的方式來分散農業生產面臨的各種風險,同時根據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成本投入情況來決定它們的最佳生產數量。
當前中國實施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只是針對部分農產品提供保費補貼,并且補貼額度存在差異,這種對不同農產品實施差異化保費補貼的政策會改變農產品的邊際收益和相對收益,農產品收益的變化將導致農民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原有最優生產決策被打破。為簡化起見,假定農民只生產和兩種農產品,根據前文的分析,在沒有農業保險的初始狀態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農民對農產品和的生產應當滿足下列條件:
(8)
假定政府只將農產品列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障品種,并為其提供保費補貼,此時由于農產品有了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其預期收益將較原來處于風險暴露條件下明顯提升,從而在原來的產量均衡條件下,雖然農產品的邊際收益不變,但農產品的邊際收益將增加,從而出現的情況。在農產品的邊際收益發生相對收益變化的條件下,農民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要求,就必須重新調整資源配置,通過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數量來達到新的均衡。
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對多樣化種植的傳統風險規避方式形成了替代效應,享受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的農產品,一方面其期望風險水平明顯下降,另一方面該農產品的預期收益和與其它農產品相比的相對收益將顯著上升,對農民而言,該農產品比其它農產品具有生產上的比較優勢,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考慮,經濟理性的農民將會增加這類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國外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如JunJieWu(1999)對內布拉斯加州農業生產者的實證研究顯示,當政府只對玉米保險提供保費補貼的時候,農民會將原先用于生產干草的土地轉為種植玉米,從而使得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Jane A Coleman and Saleem Shaik(2009)研究發現,提供較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農作物品種,其播種面積顯著增加,沒有提供保費補貼或者只提供少量補貼的農作物品種,其播種面積則相對減少。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出對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集約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當前中國環境保護法律尚不完善,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且農村環境監管幾乎處于空白的現實條件下,如果不對現有的政策進行調整,由農業保險引致的專業化生產將會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一方面,對少數農作物提供保費補貼的農業保險政策將會誘使某一地理區域內的農民增加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農民只生產單一農作物的高度專業化生產模式。這將使得傳統多樣化的農業種植模式被打破,通過輪作和間作來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的環保型農業生產難以為繼,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種植同一農作物的“連作”模式將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連作”的種植方式不僅會導致土壤營養結構失衡、有毒物質積累,而且依靠生物多樣化來維系的農田生態平衡也將遭到破壞,造成農作物病蟲害加劇、產量減少,農民為了短期內提高產量被迫增加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這又將進一步加重農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養殖業保險補貼政策的實施將激勵越來越多的農民發展專業化養殖,從事專業養殖的農戶由于不再種植農作物,禽畜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無法再通過發酵回田的方式成為作物肥料,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而是不加處理地任意排放,將會對養殖場周邊的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本文作者針對廣東中山、河源等地農村的入戶調查中已經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
三、農業保險補貼對農村環境污染影響的規模效應
盲目使用化肥和農藥來增產,導致中國每畝耕地上的化學品施用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檢測到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大部分地區氮肥平均施用量超過國際公認的上限225千克/公頃,農藥的畝均施用量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農民施用的大部分化肥和農藥都未被植物吸引、利用,而是直接進入農田生態系統,農用化學品的不合理使用已成為當前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農用化學品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種成本投入,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民而言,其施用量的多少取決于農業生產的預期收益,農業生產收益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農民對農用化學品的施用量。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當前政府大力推廣的農業補貼政策,它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風險保障,而且政府的保費補貼相當于另一種形式的轉移支付,這些都會增加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收益,并最終會影響到農民的化學品施用行為。
農民耕作土地的收益取決于下列因素:耕地的風險等級(表示風險程度),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每畝農作物產量損失及其概率,農產品的價格(表示農產品類型),農民工的工資率(以日為單位),生產農產品的機會成本,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成本(包括農藥、化肥、農膜等的投入),每畝農作物理論上的最大產出——它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的增函數②。在沒有農業保險的情況下,農民耕種風險等級為土地的凈收益為:
(1)
(1)式第一部分表示農民耕種土地的收益,第二部分為耕種土地投入的成本。假定農民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以追求最大生產利潤為目標,他們會根據市場信息來決定農藥、化肥和農膜等生產資料的最優投入量以獲取最高的預期收益。在不考慮耕作風險的情況下,根據求最大值條件對(1)式兩邊對求導,可得未購買農業保險情況下農民耕種土地的最優農用化學品投入條件:
(2)
公式(2)的經濟學含義是,當農產品增加每一單位產量所投入的農用化學品使用成本等于該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時,投入到此農產品中的化學品使用量達到最優值,農民能夠獲取最大的生產利潤。但(2)式是在耕地風險較低,并且農民決定耕作該土地的情況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民對農用化學品投入的最優數量。事實上,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有很多易澇易旱的高風險耕地,在這類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年的氣候狀況,而不僅僅由勞動力和農業生產資料投入的多少來決定產量。根據公式(1)可知,當某類土地為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高風險耕地時,其每畝農作物的預期產量損失及其損失概率都較高,農產品收益表達式將會取一個較小的正值,如果農民對耕地的成本投入較大,那么他們耕作高風險土地的凈收益將為負。為獲取最大利潤,農民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耕地所施用的農用化學品數量也不同:水熱條件良好、極少遭受自然災害損失的高產耕地是農民的優質資產,由于耕作這類土地的收益有保障,因此農民所施用的化學品已經達到飽和;具有一定損失風險、但在控制成本投入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獲取少量經營利潤的中低產耕地是農民的劣質資產,農民會選擇耕作這類土地,但會減少農用化學品的投入以控制經營成本;資源稟賦差、極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高風險耕地則是農民的不良資產,最優選擇就是將其剝離,即選擇棄耕以避免經營虧損。
假定政府為農產品提供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保障水平為,保費補貼比例為,保險費率為 (,表示不同的農作物種類),此時,農民耕種相同土地的期望凈收益變為:
(3)
公式(3)的第一個表達式是指農作物受自然災害影響的損失較小,其實際產量高于政策性農業保險提供的保障水平,尚未觸發保險理賠條件情況下農民耕種土地的凈收益,在此條件下農業保險將不會對農民的產量損失進行賠償。公式(3)的第二個表達式是指農作物受自然災害影響損失較大,并觸發了保險理賠條件情況下農民耕種土地的凈收益。由公式(3)的第二個表達式易知,購買農業保險之后耕地的凈收益不再與其自身的風險等級相關。為了更直觀了揭示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民土地耕作收益的影響,令:
經變換可得:
(4)
公式(4)為購買農業保險之后農民耕種高風險等級土地的凈收益表達式,與未購買農業保險之前農民耕作土地收益的公式(1)相比可以發現,兩式第二項的成本(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相同,均為。公式(1)表明,未購買農業保險之前農民耕作土地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自然災害影響的預期產量損失及其損失概率,但公式(4)則顯示,購買農業保險之后,高風險等級耕地(預期產量損失)的收益不再與自然災害相關,而是與農產品的預期產量、市場價格以及政府為農業保險提供的保障水平和保費補貼比例相關。
由表達式(4)易知,政策性農業保險提供的保障水平和保費補貼比例越高,農民耕作高風險土地所獲取的收益就越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出現改變了農民耕作土地的預期收益,這將會從兩個方面影響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化學品的施用量,進而對農村環境造成影響:一方面,當政府提供的保障水平和保費補貼比例足夠高的時候,耕作高風險土地的預期收益將有可能超過其投入成本,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農民將會重新耕作在無風險保障情況下被棄耕的那部分最高風險等級土地。耕地規模的擴大必然會帶來農用化學品施用量的增加,而且由于高風險等級耕地自身的稟賦較差,要得到與低風險耕地同樣的產量通常需要投入更多的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這些都會加重農村耕地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農業保險提供了中低產耕地的預期收益,使得加大對這類耕地的投入變得有利可圖,因此農民會增加中低產耕地的化肥、農藥和農膜投入以獲取較多利潤。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政策性農業保險都會導致農用化學品施用量的增加,進而加劇農村環境污染。
四、農業保險補貼對農村環境影響的技術效應
現代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單位產出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并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重大推動力。但對于農村生態環境而言,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并不總是有利的,例如農業化學技術(化肥、農藥和農膜)是公認的現代農業科技中最重要的三大技術之一③,在20世紀50-80年代世界農業高速發展時期,化肥、農藥和農膜等新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生產率,但長期以來對上述農用化學品的不合理使用也導致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當前,發展生態環保型的綠色有機農業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主流,綠色生物農藥、有機肥料、設施農業等環保型農業技術的應用也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在此背景下,政府通過政策引導來鼓勵農民使用綠色環保的農業生產技術,對于緩解由于農業化學品不當使用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保障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農業保險作為當前政府農業補貼政策的重要一環,在推動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現行農業保險政策對農業技術進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種技術進步究竟是促進了環保型農業的發展,還是導致了污染型技術的濫用?關于這一問題目前尚未有學者進行過研究。由于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時間尚短,而且覆蓋范圍相當有限,目前尚難搜集到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業技術進步相關的具體資料,因此本文僅從理論上就農業保險對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應用的影響進行分析。要素投入結構決定了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傳統經濟學理論將廠商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歸納為土地、勞動和資本三大類,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本或者作為土地性投入要素(如化肥、農藥、農膜等)以增加農產品產量,或者作為勞動性投入要素(如設施農業、農用機械等)以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借鑒Hayami & Ruttan(1985)的做法,本文將農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簡化為土地、農用化學品、勞動力和環保型農業設備(包括農業機械在內,代表勞動性要素)等四種④。如果最佳要素投入決策要求增加土地性要素以增加產量,在單個農民土地資源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唯有通過增加土地的替代性要素—農用化學品的施用量來提高單位產出;同理,如果最佳要素投入決策要求增加勞動性要素以提高生產效率,則在農民勞動力資源給定的條件下,唯有增加其替代性要素—環保型農業設備的使用量。可見,外在驅動因素不同,農民的要素投入結構也不同,進而使得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不同。
為簡化分析,假定某農民只生產一種農產品,以表示土地,表示農用化學品,表示勞動力,表示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則該農民的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
(9)
考慮到農業生產面臨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率,可得農產品的實際產出水平為:
(10)
假定上述要素的市場價格分別為、、和,其中土地的價格以租金表示,勞動力價格以工資率表示,農業化學品價格為市場的實際價格,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的價格以每年的折舊數表示,則農民的要素投入成本為:
(11)
假定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為,可得農產品在市場上銷售所得到的總收益為:
。 (12)現在農民面對的要素投入決策是:
(13)
上述最大值問題如果在的內點(即)得解,必然滿足一階必要條件:
(14)
(14)式表明農民利潤最大化的要素投入決策是各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要素自身的價格。在利潤最大化的動機驅動下,“理性”農民的最優要素投入決策取決于農產品的預期收益和要素投入成本。因此,當農產品的預期收益和生產要素的投入成本發生變化時,農民的最佳要素投入決策也將隨之發生改變,經濟理性的農民將重新調整各要素的投入數量以獲取最大利潤。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究竟會對農民的要素投入決策產生什么影響呢?在分析問題之前,我們先將(14)式做一下變換,得到利潤最大化前提下農民對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的最佳投入條件:
(15)
(15)式的左邊表示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的邊際產量,是一個單調遞減的函數,右邊則是一個分數形式,其大小取決于分子和分母的變化情況。接下來分析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對農民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的最優投入決策會產生什么影響。顯而易見,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會降低農產品的災害損失率,而且政府提供的保費補貼比例和保障水平越高,農作物遭受自然災害損失的產量就越小,從而在有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情況下農產品的損失率將變小。此外,如果政府對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也提供保費補貼并且給予較高的保障水平,這些設備遭自然災害或因盜竊發生損毀時將能得到相應的保險賠償,相對于無風險保障的情況,政策性農業保險將降低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的折舊率,進而降低了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的投入成本。另外,當農民采用環保型生產設備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時,這種無污染的健康農產品能夠在市場上比普通農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從而環保型技術生產條件下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進將上升。因到(15)式中,由于該式右邊的分子減小,而分母增大,因此的取值將變小,此時只有使左邊的取值變小并令其重新與右式取等號時,才能兩次滿足農民利潤最大化的要素投入條件。根據邊際收益遞減原理可知,只有通過增加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的投入數量才能實現新的均衡。由此可見,如果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產品提供較高的保費補貼和保障水平,并且對環保型農業生產設備也提供相同的農業保險服務,它將促進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于緩解農村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政策誘導作用。
五、結論與研究展望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當前政府大力推廣的農業補貼政策,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穩定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現行制度模式下,政府為農業保險提供的保費補貼改變了不同農產品的預期收益,從而會改變農民的農業生產決策,進而從不同層面對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影響。在推出的農業補貼政策中,政府只強調政策對糧食產出的積極影響,而忽視了政策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導致伴隨糧食產出增加所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事實上,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在綠色農業已成為當前世界農業發展主流的現實背景下,政府應當對現行農業保險補貼政策進行調整和優化,通過將農業保險與農業信貸結結合(劉祚祥等,2012),或者將農業保險補貼額度與農業生產技術選擇相關聯的方式,來引導農民采用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使政策性農業保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補貼制度。
參考文獻:
[1]JS Shortle,RD Horan.The Economics of Nonpoint Pollution
Control[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1,15(3):
255-289.
[2]WA Battaglin,DA Goolsby.Spatial Data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mat on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e, Land Use, Cropping Practices in United States[WP].
Working Paper,1995
[3]CJ Paul, V Eldon Ball, Ronald,Felthoven,Arthur Grube,
Richard F. Nehring. Effective Costs and Chemical
Use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Free”Input[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4):902-915.
[4]S Pagiola.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Degradation in Intensive Agriculture in Bangladesh
[WP].Working Paper,2004.
[5]E Brante,A Spricis.Impact of Intensive Agriculture
o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WP].Working Paper,1997.
[6]RG Chambers.Insurability and Moral Hazard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71(3):604-616.
[7]John Quiggin.Testing between Alternative Models of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Comment[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3,6(2):161-164.
[8]Vincent H. Smith, Barry K. Goodwin.Crop Insurance,
Moral Hazard, and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2):
428-438.
[9]John K,Horowitz, Erik Lichtenberg.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Chemical Use i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75(4):926-935.
[10]R Chakir , J Hardelin. Crop Insurance and Pesticides
in French Agricultur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 Risks Management[WP]. Cahiers De Recherche
Working Papers,2010.
[11]AK Mishra,R Wesley Nimon,HS El-Osta.Is Moral Hazard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Revenue Insurance and
Chemical Input Us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74(1):11-20.
[12]JunJie Wu. Crop Insurance, Acreage Decisions,and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2):305-320.
[13]Jane A, Coleman And Saleem Shaik.Time-Varying
Estimation of Crop Insurance Program in Altering
North Dakota Farm Economic Structure[C].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09 AAEA & ACCI Joint
Annual Meeting, Wisconsin:2009:26-29.
(責任編輯:肖訓生)
Information System Format on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e, Land Use, Cropping Practices in United States[WP].
Working Paper,1995
[3]CJ Paul, V Eldon Ball, Ronald,Felthoven,Arthur Grube,
Richard F. Nehring. Effective Costs and Chemical
Use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Free”Input[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4):902-915.
[4]S Pagiola.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Degradation in Intensive Agriculture in Bangladesh
[WP].Working Paper,2004.
[5]E Brante,A Spricis.Impact of Intensive Agriculture
o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WP].Working Paper,1997.
[6]RG Chambers.Insurability and Moral Hazard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71(3):604-616.
[7]John Quiggin.Testing between Alternative Models of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Comment[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3,6(2):161-164.
[8]Vincent H. Smith, Barry K. Goodwin.Crop Insurance,
Moral Hazard, and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2):
428-438.
[9]John K,Horowitz, Erik Lichtenberg.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Chemical Use i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75(4):926-935.
[10]R Chakir , J Hardelin. Crop Insurance and Pesticides
in French Agricultur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 Risks Management[WP]. Cahiers De Recherche
Working Papers,2010.
[11]AK Mishra,R Wesley Nimon,HS El-Osta.Is Moral Hazard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Revenue Insurance and
Chemical Input Us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74(1):11-20.
[12]JunJie Wu. Crop Insurance, Acreage Decisions,and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2):305-320.
[13]Jane A, Coleman And Saleem Shaik.Time-Varying
Estimation of Crop Insurance Program in Altering
North Dakota Farm Economic Structure[C].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09 AAEA & ACCI Joint
Annual Meeting, Wisconsin:2009:26-29.
(責任編輯:肖訓生)
Information System Format on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e, Land Use, Cropping Practices in United States[WP].
Working Paper,1995
[3]CJ Paul, V Eldon Ball, Ronald,Felthoven,Arthur Grube,
Richard F. Nehring. Effective Costs and Chemical
Use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Free”Input[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4):902-915.
[4]S Pagiola.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Degradation in Intensive Agriculture in Bangladesh
[WP].Working Paper,2004.
[5]E Brante,A Spricis.Impact of Intensive Agriculture
o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WP].Working Paper,1997.
[6]RG Chambers.Insurability and Moral Hazard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71(3):604-616.
[7]John Quiggin.Testing between Alternative Models of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Comment[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3,6(2):161-164.
[8]Vincent H. Smith, Barry K. Goodwin.Crop Insurance,
Moral Hazard, and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2):
428-438.
[9]John K,Horowitz, Erik Lichtenberg.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Chemical Use i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75(4):926-935.
[10]R Chakir , J Hardelin. Crop Insurance and Pesticides
in French Agricultur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 Risks Management[WP]. Cahiers De Recherche
Working Papers,2010.
[11]AK Mishra,R Wesley Nimon,HS El-Osta.Is Moral Hazard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Revenue Insurance and
Chemical Input Us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74(1):11-20.
[12]JunJie Wu. Crop Insurance, Acreage Decisions,and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2):305-320.
[13]Jane A, Coleman And Saleem Shaik.Time-Varying
Estimation of Crop Insurance Program in Altering
North Dakota Farm Economic Structure[C].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09 AAEA & ACCI Joint
Annual Meeting, Wisconsin:2009:26-29.
(責任編輯:肖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