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燕
在研究舞臺技師的工作特點、規(guī)律及其綜合素質時,觀眾學常常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其實這是一種理論研究上的偏失與實踐觀上的偏頗。因為觀眾學對于舞臺藝術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因而它也是舞臺技師的必修課。
觀眾學,顧名思義,是研究觀眾的審美需求、審美特點,審美規(guī)律、審美心理結構等的一門新科學。
觀眾學以接受美學為理論基礎,接受美學乃美學理論一流派,創(chuàng)始人為原聯(lián)邦德國的姚斯(Hans Robert Jauas)、伊瑟爾(W oolfgang laer)等人。此理論產(chǎn)生于20 世紀60 年代,先由聯(lián)邦德國興起,后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國。改革開放以后傳入我國。接受美學的理論認為:文學活動是作家、作品、讀者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動態(tài)過程,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文學作品用的是“描寫性語言”,包括許多“含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它們構成作品的“召喚結構”,召喚讀者以“期待視野”去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再創(chuàng)造。因此美學研究不應僅以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識與作品的客觀因素為對象,而且應該以讀者的接受意識為對象。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者們主張:應當重寫世界文學史,改過去的作家、作品的二維因素為作家、作品、讀者的三位一體的三維因素。
觀眾學則是接受學在舞臺藝術中的具體應用。觀眾學的理論框架是:舞臺藝術活動由創(chuàng)作者(劇作家、作曲家、導演、演員、演奏員、舞臺美術人員等等)、舞臺藝術作品、觀眾三者共同活動構成,離開了觀眾的參與,舞臺藝術便不是真正有生命的藝術,充其量不過是一次“彩排”,因為觀眾同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一樣,都是審美活動的“主體”。
顯而易見,觀眾學涉及到了舞臺藝術的真髓,它對于舞臺藝術的各門類、各環(huán)節(jié),均具有指導意義與引領作用。
而21 世紀是一個人性化時代,“以人為本”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個大主題。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內,“觀眾是上帝”的口號,同樣適用于舞臺藝術。這對于提高舞臺藝術的各類人員(包括舞臺技師)的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工作,都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啟示與實踐參照的作用。
對于舞臺技師而言,觀眾學主要有以下幾大內容:
其一,強化為觀眾的服務意識。一定要牢固樹立“觀眾是舞臺藝術的主人”的觀點,自己的一切舞臺技術工作,都是為了觀眾服務的,而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技術水平”或“藝術水平”服務的。
其二,尊重觀眾。要充分尊重觀眾的審美需求、審美習慣、審美心理結構、藝術愛好、欣賞興趣等等,使自己的舞臺技術工作緊緊“圍著觀眾轉”、“跟著觀眾的感覺走”。
其三,在服務態(tài)度上,要變遠距離為零距離,變冷面孔為熟面孔,變置之不理為唯觀眾之命是從,變高高在上為登門調查、訪問、征求意見。
總而言之,舞臺技師涉及到觀眾學的內容很多很多,需要認真研究、認真把握。
需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觀眾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尤其是“舞臺美術觀眾學”,尚未正式建立,新的課題很多,這要求作為舞臺美術工作人員的舞臺技師,勇于開拓,善于創(chuàng)新,探索我國舞臺藝術觀眾學的新路子、新內容、新高度。
舞臺技師要對觀眾學學以致用,把觀眾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自己的具體舞臺技術工作的實踐中去。因此要千方百計在落實舉措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氣、作大文章、獲大效果。
一是確保觀眾的安全。舞臺技術具體負責舞臺裝置工作,涉及到電、水、高空架物(吊景、吊燈等)等與觀眾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密切相關的大問題。因此一定要注意防火、防電、防砸、防倒、防水、防盜、防冷、防熱等等影響觀眾身心安全的重大問題,務求萬無一失。
二是與觀眾形成互動。舞臺技師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與觀眾形成情與情的交流、手與手的牽連、形與形的互動。例如設計某些觀眾的手持道具(如彩棒、螢火棒等),使觀眾成為舞臺美術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