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順
對三種唱法之一的通俗唱法,進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也想放膽談談幾點淺見。
想要唱好流行歌,一定要先學“美聲”,這個論點也許在很多人意識中存在。他們認為應先用美聲唱法打基礎,然后再改造成通俗唱法。其實應該說各種唱法之間確有許多相通之處,完全可以借鑒,但有很多入學習了傳統的美聲唱法,再學通俗唱法反而唱不出通俗歌曲了。實際上這一論點也否定了通俗唱法本身作為一種唱法的客觀存在。在西洋傳統唱法中把“聲音豎起來”“高音從后面上去”用到通俗唱法中,實質已經從本質上改變了通俗唱法的基本特點——自然。雖然先學“美聲”后轉通俗的歌星很多,但他們所學的傳統唱法大多是靠前的方法,不是靠后的那種,他們借鑒了西洋傳統唱法中“靠前”和“集中”這兩點,正是通俗唱法所需要的。
近年來出現的薩拉·布萊特曼創造了用傳統唱法唱流行歌就是一例,所以他們沒有破壞通俗唱法最基本的特點之一——“語言自然”,也就是把美聲中的共鳴“抽掉”未必就成了流行唱法,如京劇中的“花旦”和“老旦”在唱法上區別那樣,如先學美聲再學通俗反而不會唱歌了。
用模仿的方法學習通俗唱法是學習者的必經之路,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但如果過于盲目崇拜某一歌星而企圖去“克隆”心中偶像,這就屬于“誤區”了。首先你自己嗓子和被模仿者之間是否類型相同?如果根本不同,那么一開始就意味著“不可能”。即使你“克隆”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能得到的評價也只能是超級模仿秀,只能是個贗品。即使別人贊揚你比“田震”還“田震”,可人家還是去買田震的唱片而不是你的。模仿作為一種手段,是為了借鑒其優點,而有些學習者甚至連人家的缺點也一并學到,所以叫它“誤區”。其實有些歌星在唱法上也不都是完美無缺的,而很多模仿者不僅發型、著裝、表情、一舉一動都要模仿,唱歌卻降到次要地位。歌者一入誤區,就會越陷越深,導致毀掉自己的藝術前途,所以要消除“誤區”,不要讓別人阻礙自己的發展。
通俗唱法中存在的感覺誤區是因為人的本能總要追求自己耳朵“滿足”的聲音,并以自己的耳朵代替別人的耳朵,自己認為好聽的,聽眾也覺得好聽,自己認為響的,別人也覺得響。其實不然,以聲音響為例,如歌唱者把聲音放在嘴里,自己嘴巴的空氣對自己耳鼓膜產生了很大的振動,這種聲音自感很響,但這種聲音經過嘴巴共鳴以后再傳到聽者耳鼓膜時,強度大為減弱,振動也大為減弱,所以聽眾聽覺上會覺得很輕。事實證明自己覺得越響別人聽起來越輕。如把笨重的聲音理解為“響”,把“散”的聲音理解為大,把漏氣認為是氣聲。所以說不要盲目自卑或自我感覺良好,鑒定自己的聲音是否正確,作為“聲音”的“鏡子”,錄音機是最佳的工具,它可以使歌者少走不少彎路。
只有建立科學的態度,才可能認識什么唱法科學,什么唱法不科學,誤區之所以存在,起因于認識上的誤導,掃除誤區,是我們與國際先進唱法接軌必要的“掃雷”工作。
在通俗唱法的理論研究與宣傳導向上,也存在一定的誤區。
一是認為通俗唱法是現代工業社會電子傳播技術廣泛運用后產生的一種歌曲演唱方法,演唱者借助話筒進行演唱,對聲音訓練沒有太嚴格的要求,這就無形中降低了通俗唱法的技巧性,純屬理論上的一大誤區。
其實,通俗唱法對聲音訓練同樣有嚴格要求,其演唱的技巧性也很強。其中又分喊聲唱法(如《妹妹你大膽往前走》)、柔聲唱法(如《濤聲依舊》)、直聲唱法(如《好漢歌》)等等。喊聲唱法排氣量大,聲帶振動幅度大,因此音量也大,聲音發出時有極強的爆發力,有時還伴有“沙音”成分,對聽覺器官刺激較大,能產生牽動肝腸的藝術效果;柔聲唱法是通俗唱法使用最多的一種唱法,它能創造出輕松、低婉的聲音形象,給人帶來一種柔潤、輕憩的美感。好似一杯淡淡的清茶,飲后馨香宜人,余味無窮;直聲唱法,系運用直嗓子自然人聲歌唱,能產生剛勁、率直的氣質。
二是認為通俗唱法只是一味狂歌勁舞的港臺風格,單調乏味,這又是一大誤區。
其實,通俗唱法本身又是多元化的,是異彩紛呈、百花齊放的。既有勁歌,也有甜歌;既有港臺輕柔、低婉的藝術風格,也有內地的剛健、粗獷、奔放、豪邁的藝術風格。通俗唱法的“中國樂派”,在世界上同樣享有盛名。例如毛阿敏和韋唯,就分別榮獲“麥撒國際音樂節”獎和“第24屆索波國際歌唱節”獎,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通俗歌曲演唱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