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兒童舞蹈藝術是舞蹈藝術中的一種,它不僅貼近兒童的生活,而且處處閃耀著兒童的心理特征,散發著充滿真、善、美的童心體驗和審美追求,給兒童一種強烈的新奇感、誘惑感和親近感,從而在兒童中形成一種追求美感的共鳴。
人類任何有意識的動作,都產生于心靈內在的啟示。少年兒童成長發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斕夢幻疊彩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他們對舞蹈獨特的表現特征。作為一名少兒舞蹈的教育及創作工作者,筆者認為:兒童舞蹈從創作規律和創作技法上與成人舞蹈創作有相通之處,但它卻更難于成人舞蹈的創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兒童舞蹈的創作主體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會的影響和制約,使成人與兒童的心理狀態有著很大的差距,如何縮短這一差距,這就需要兒童舞蹈創作者熟悉兒童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兒童情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必須從“童心”出發并以舞蹈的藝術眼光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凝煉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藝術創造。
唐代劉長卿有詩句云“心鏡萬象生”,即人的思維與感情皆附麗于大千世界、萬象自然;而生存游戲于這萬象自然中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更有著豐富多姿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天生的好奇會使他們看到原來空無所有的地方有某種美妙的圖象出現,更喜歡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因此兒童舞蹈創作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是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狀態分不開的。了解兒童生理、心理特點,是創作兒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兒童認識客觀世界和反映客觀世界的特點,洞析兒童微妙的心靈內涵,兒童舞蹈創作者便會得到無竭的啟示,便會從在成人看來無足為奇的事物中,產生出無窮的情趣和豐富的想象,并從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來表達兒童情趣的舞蹈形象來。
舞蹈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啟迪,但它所提供的藝術圖景卻遠比生活更突出,更鮮明、更感人。美學家朱彤說:“只有通過虛構進行夸張,才能創造藝術美。”在生活基礎上的虛構與夸張,正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之一,所以,兒童舞蹈的創作,應該比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顯現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藝術境界。
夸張與變形是兒童語言的特征,也是兒童舞蹈表演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因為是適應舞臺表演和沒有語言作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才能讓觀眾從視覺中獲得清晰的表情信息。
擬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在孩子們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樣會說話、會吃飯、會生病,有爸爸、有媽媽。創作者按作品的內容需要,將兒童的各種特征和思想注入動、植物溶化成一個完整的感人形象。使孩子們進入角色,在美的節奏的動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從而體現出兒童舞蹈語言更追求形式的新穎性、變化性,它不只是簡單的模仿和夸張,不是照搬成人現成的動作,而是在不斷積累素材的基礎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結構,努力去創造,去尋找新意,尋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藝術形式吸引廣大兒童,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激情,滿足他們的欣賞需求,兒童舞蹈語言的創造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征,以夸張、簡潔、明了、靈活的語言,展現兒童的神與形,情與趣。
自然,作為一種藝術品格是指真諄、質樸、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氣質,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選材。兒童情趣就是符合兒童年齡,生理特點,體現兒童情感,激發想象力,觀察力,能為兒童心領神會的饒有興趣的事和物,如何尋求兒童情趣呢?從兒童生活中去發現那蘊藏著富有情趣的事和物,進行獨特巧妙的構思,創造令孩子們神往的意境和生動的藝術形式,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無窮的樂趣,濃郁的兒童情趣,最終使作品具有藝術生命力。
美國舞蹈大師特德·肖恩說:“舞蹈教育是對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將在舞蹈中獲得滋養熏陶和鍛煉。人們新的需求和社會新的實踐,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開啟著人們的心智,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弘揚民族文化是每個從事舞蹈事業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新時代兒童的自我意識增強趨向復雜、成熟。
根據社會功能的要求,可采用多種方法來進行綜合訓練。一是抓住兒童愛蹦愛跳的天性,從不自覺到自覺地進行誘導,抓住節奏,突出整齊,追求美觀。二是抓住舞蹈性,練好基本功。三是編排組合,增進興趣。適應孩子們認識規律,編排擬人化的動物動作組合。四是用民族舞律功,提高孩子靈敏度。五是開設毯子功,增進舞蹈技巧。毯子功訓練是提高舞蹈技術技巧的捷徑,一般經過二年多訓練的孩子們都能做到學用結合。六是用集體舞增強群體意識。兒童們參加集體舞訓練,能在愉快的歌舞中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增進團結、自覺地樹立集體主義思想。
抓住兒童舞蹈的藝術特征,適應兒童舞蹈的社會功能,為了祖國的明天,使孩子們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們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獲得滋養、熏陶和鍛煉。
這已成為社會舞蹈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應可成兒童舞蹈藝術界的共識,從而推動兒童舞蹈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