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髓,是推進民族和諧的潤滑劑,農村群眾文化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就要通過文化生活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但是如何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這是我們當前應做的工作。現就永嘉山區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應采取的對策進行闡述。
1.農村文化設施有所改善,但鄉鎮級文化陣地萎縮。村級文化陣地缺少,而且面積小,設施簡陋,功能單一。鄉鎮文化站基本上無站所,僅有一間辦公室,無文化活動中心,會議室兼用于乒乓室、圖書閱覽室,掛著多塊牌子。近年來,村級文化陣地主要是通過改建祠堂建成,一批老年活動室配備電視機、書報、棋牌等,但總體上說,村級室內文化活動場所總面積少得可憐,而且功能單一,作用發揮不大,很多鄉鎮沒有設置群眾活動的文化廣場,如文化公園。搞群眾文化活動沒有集中地和指揮地談何開展,按“科學發展觀”、小康社會的文化標準衡量,差距還很大。
2.農村文化隊伍頗具特色,但素質參差不齊。山區農村都有各類群眾文化隊伍若干支,從年齡構成看,以老年人為主,中青年參與較少。主要是在農村的老教師、老干部、早期農村業務文宣隊隊員。隊伍多數由于組織松散,缺少文化藝術骨干人才,沒有固定的文化陣地和必要的經費保障,無創作能力,人員不穩定。雖有文化站,但只掛牌子,少編制,缺資金,人員嚴重不足,現有文化站工作人員也很少有精力從事文化組織活動,身兼多職,多數從事聯系等中心工作,沒有機會訓練專業知識,節慶活動來時突擊性地抓一下活動,成了名不符實的“文秘站”、“掛牌站”。村級沒有文化工作人員,學校、機關、企業主體骨干缺少與農村聯系的紐帶和載體。
3.文化投入逐年增加,但力度不大,許多農村文化工作難以開展,其中有許多問題,但最主要的還是經費投入不足。一是地方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并沒有隨著財政增長而增長,多數地方文化事業經費占財政況總支出的比例,多年徘徊在1%以下;二是文化活動雖有上面撥來的專項活動經費,但是文化站的財政歸鄉鎮管理,要錢還得向鄉鎮提出,影響活動的開展。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群眾文化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了打造農村群眾文化中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社會文化,根據實際情況作以下看法:
1.借助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東風,認真領會,全面發展農村群眾文化。“科學發展觀”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這也是從社會進步、文化發展的程序,對我們文化部門的工作,文化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根據群眾文化實際做好引導的同時出臺政策,在規范管理文化市場的同時積極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體現先進文化的要求,達到堅持為群眾服務的目的。
2.加大文化基礎建設,全面發展農村群眾文化。
(1)基本的文化設施,群眾文化網絡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力量,因此,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必須加強基本設施建設,修建群眾文化中心、文化廣場、村級文化活動室等措施都十分重要,對于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加以扶持和引導,逐步縮小城鄉的差距。
(2)經費是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保證,要開展好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必須保證群眾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做到專款專用,并且加大文化建設的投入,同時,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鄉鎮文化建設,使群眾文化活動規范化、經常化、多樣化、制度化。
(3)打造一支素質高、專業技術強的群眾文化專干隊伍,首先,對基層文化專干的聘用、考核等采用嚴格的制度,嚴把“入口”關,達到一定的素質、技術條件才能擔任鄉鎮文體中心的專業干部工作。其次,制止文化專業干部身兼多職現象,使他們做回本職工作。再次,加強對鄉鎮文化專業干部的業務培訓和提高,定期召開鄉鎮文化工作與專業業務會議,并列入年終目標考核內容,實行獎懲制度。再通過文化專業干部培訓農村業余文化骨干,組建文娛活動隊伍,達到普及群眾文化活動的目的。
(4)不斷提高文化生命力,創作出更適合農村群眾所需要的精神作品。一是大力發展民間文化藝術,打造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農民喜聞樂見的農村文化活動項目;二是創作出一批反映當代精神,體現農村生活的優秀作品,搬上舞臺,更好地服務農民,滿足群眾的需要。